1、西醫
病毒經蚊叮咬侵入人體,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短期的病毒血癥。大多數人無癥狀或出現輕微的全身癥狀而獲得了免疫;僅有少數人病毒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而發生腦炎。
許多學者認為10歲以下兒童患病最多,可能與血腦屏障功能薄弱有關,使病毒易于從血流進入。病變以腦實質炎癥為主。神經細胞呈廣泛變性和壞死,腦組織充血、水腫,血管周圍有炎性細胞侵潤,膠質細胞增生。較重病例,腦組織有軟化灶形成。雖腦炎病變分布廣泛,但以大腦皮質、中腦、丘腦和延腦病變較重。
因延腦呼吸中樞受損,或由于大腦皮質、下丘腦、橋腦病變抑制了呼吸中樞的功能,可產生中樞性呼吸衰竭。由于腦實質炎癥,一般均有顱內壓增高癥,嚴重者可形成腦疝,影響呼吸、循環中樞,如不積極搶救治療,很快就可死亡。由于病變程度和分布各有不同,故在臨床上神經癥狀表現極不一致。嚴重腦組織的破壞是產生后遺癥的主要原因。
2、中醫
根據本病的發病季節和臨床特點,中醫學認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外感暑熱疫癘之邪侵襲人體所致,由于受邪的淺深和個體抗病能力的差異,因而臨床反映的病情有輕、重及險惡的區別。暑邪雖屬溫病范圍,但與一般溫病的傳變規律有所不同。
乙腦的發病,尤其是重型病例,來勢急劇,有小兒暑溫一經發熱,即見猝然驚厥”的特點,因而衛、氣、營、血各階段之間的傳變界限有時很難分辨。暑為陽邪,易化火動風(高熱抽風),風動生痰(抽風昏迷及痰堵咽喉)。
痰盛生驚(痰堵氣道,促使抽風),故熱”、痰”、風”三者是互相聯系,互為因果的病理轉歸,臨床即出現高熱、抽風、昏迷等一系列癥狀,甚則可致正氣內損,正不勝邪,而發生內閉外脫”的危象。
暑多夾濕,故早期階段的某些病例中,由于暑濕郁阻,而見頭痛如裹,身熱不揚,胸悶嘔惡,神萎嗜睡等濕伏熱郁的證候。在疾病后期,由于暑邪傷氣、傷阻,筋脈失養,或因余熱未清,風、痰留阻絡道而產生不規則發熱、震顫、失語、癡呆、吞咽困難、四肢痙攣性癱瘓等癥狀。
少數重癥病例,因在病程中氣、陰耗損,臟腑、經絡功能未能及時恢復,可留下后遺癥。
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可短至4天,長至21天。感染乙腦病毒后,癥狀相差懸殊,大多無癥狀或癥狀較輕,僅少數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變化、驚厥等。臨床上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1、輕型:患者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驚厥,體溫在38~39℃左右,頭痛及嘔吐不嚴重,可有輕度腦膜刺激癥狀。多數在1周左右恢復,一般無后遺癥。輕型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不明顯者臨床上常易漏診。
2、普通型:體溫常在39~40℃之間,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昏迷、頭痛、嘔吐,腦膜刺激癥狀明顯,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數次短暫驚厥,伴輕度腦水腫癥狀,病程約7~14天,無或有輕度恢復期神經精神癥狀,無后遺癥。
3、重型:體溫持續在40℃或更高,神志呈淺昏迷或昏迷,煩躁不安,常有反復或持續驚厥,瞳孔縮小,對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癥狀或體征,如肢體癱瘓等。偶有吞咽反射減弱,可出現重度腦水腫癥狀。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時間長者腦組織病變恢復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遺癥。
4、極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熱期開始體溫迅速上升,可達40.5~41℃或更高,伴反復發作難以控制的持續驚厥,于1~2天內進展至深昏迷,常有肢體強直性癱瘓,臨床上有重度腦水腫的各種表現,進一步發展呈循環衰竭、呼吸衰竭甚至發生腦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嚴重后遺癥。
1、血象:白細胞計數一般在10~30×109/L,中粒細胞增至80%以上,核左移,嗜酸粒細胞可減少。
2、腦脊液檢查:外觀澄清或微混,白細胞計數增加,多數在0.05~0.5×109/L之間,個別病人可達1×109/L以上,或始終正常;在病初以中性粒細胞占多數,以后逐漸以淋巴細胞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腦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測定對鑒別診斷有幫助。化膿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中的IgM明顯升高,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則IgA、IgG升高顯著,而病毒性腦膜炎患者在后期時IgG可有升高。
3、血清學檢查:
(1)血凝抑制試驗:可測定IgM抗體及IgG抗體,敏感性高,方法簡便快速,但試驗要求嚴格,偶見假陽性反應。雙份血清效價增長4倍以上可確診,單份血清抗體效價1:100為可疑,1:320可作診斷、1:640可確診。
(2)二巰基乙醇(2ME):耐性試驗檢測IgM抗體,患者血清標本在2ME處理前、后分別作血凝抑制試驗,如處理后血凝抑制抗體效價下降1/2~3/4,表示特異性IgM已被2ME裂解,即為試驗陽性。本法可在起病第4~8天即呈陽性,且由于單份血清即有輔助價值,故可對乙腦進行早期診斷。
(3)補體結合試驗:特異性較高,但其陽性大都出現在第4~7周,雙份血清抗體效價有4倍或以上的增長即可診斷。若僅單份血清,1:2為可疑,1:4以上有助診斷。
(4)中和試驗:病后一周血中出現中和抗體,效價增長4倍以上可確診。早期為IgM,后期為IgG。此法特異性及敏感性均較高,抗體持續終生。一般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5)免疫熒光試驗:發病初1~2天的血液或發熱第2~4天的腦脊液及發熱全程的腦室內的腦脊液,均可采用本法檢測乙腦病毒抗原,方法快速,陽性率高,有早期診斷價值。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一般用于測定血清中的乙腦抗體,比較靈敏、特異。
4、病毒分離:病初可取血清或腦脊液接種乳鼠以分離病毒,但陽性率較低。通常僅于死后尸檢或以延髓穿刺取腦組織制成懸液,離心后取上清液接種乳鼠腦內,傳代后作鑒定,可作回顧性診斷。
本病尚無特效療法,對癥處理好高熱、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癥狀,對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遺癥,具有重要意義。
1、一般護理:
隔離治療,對昏迷病人,應注意口腔、皮膚清潔護理,定時翻身側臥,受壓部位放置氣墊,應用牙墊或開口器,防止舌咬傷。流質飲食,熱量每日不低于35~40Cal/kg,并注意補充維生素B、C以及清涼飲料和葡萄糖液。
2、高熱治療:以物理降溫為主,如冷敷、冰袋放置、30~40%酒精擦浴,冷鹽水灌腸等。
藥物一般用小劑量醋柳酸、氨基比林口服,也可肌肉注射安熱靜成人1~2支,小兒10mg/kg,肌肉注射;賜他靜,成人2ml肌肉注射,小兒酌減; 柴胡注射液,成人2ml/次,小兒1~1.5ml/次,肌肉注射,必要時3~4小時重復使用。
高熱伴有抽搐患者可應用亞冬眠療法,冬眠靈與非那根各 1ml/kg,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每4~6小時可重復給藥。并給予阿米妥、水化氯醛或魯米那(對高熱不退、超高熱伴反復抽搐者作為誘導劑)。一般用 1~3天,應逐漸減少劑量及延長用藥時間。
3、驚厥治療:
(1)宜早用,在有抽搐先兆、高熱、煩燥,驚厥及肌張力增加時,即與應用;
(2)肌肉松弛后即停;
(3)掌握劑量,注意給藥時間。用藥如下:
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兒0.1~0.3mg/kg(不超過10mg/次),肌肉注射,必要時緩慢靜注。
水合氯醛:成人1~2g/次,小兒100mg/歲/次,(1次不>1g),鼻飼或保留灌腸。
阿米妥鈉:成人0.2~0.5g/次,小兒5~10mg/kg,可用葡萄糖液稀釋成2.5%溶液肌肉注射或緩慢靜注至肌強直變軟為止。
苯巴比妥鈉:成人0.1~0.2g/次,小兒5~8mg/kg次,肌肉注射。
25%硫酸鎂:0.2~0.4ml/kg/次,肌肉注射,或稀釋后靜注,但推注要慢,注意呼吸抑制及休克(必要時可用鈣劑對抗)。
4、呼吸衰竭的治療:
(1)保持呼吸道暢通:定時翻身拍背、吸痰、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分泌物。
(2)給氧:一般用鼻導管低流量給氧。
(3)氣管切開:凡有昏迷、反復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發紺,肺部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反復吸痰無效者,應及早氣管切開。
(4)應用呼吸興奮劑: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時使用效果較佳。可用洛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
(5)應用血管擴張劑:近年報道認為用東莨菪堿、山莨菪堿有一定效果。前者成人0.3~0.5mg/次,小兒0.02~0.03mg/kg/次,稀釋后靜注,20~30分鐘1次;后者成人20mg/次,小兒0.5~1mg/kg/次,稀釋后靜注,15~30分鐘1次。
(6)應用脫水劑:腦水腫所致顱內高壓是乙腦常見的征象,亦為昏迷,抽搐及中樞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并可形成腦疝,故應及時處理。其具體方法:20% 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鐘推完,每4~6小時一次。有腦疝者可用2~3g/kg。應用脫水療法注意水與電解質平衡。
(7)必要時應用人工呼吸機。
5、腦水腫及腦疝治療:
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靜脈快滴或推注(20~30分鐘),每隔4~6小時可重復1次,療程2~4天。有腦疝者開始給甘 露醇2~4g/kg,或加用速尿或利尿酸鈉。
氫化考的松:成人100~300mg/d,兒童5~10mg/kg/d,靜脈滴注3~5天,也可用相當劑 量的地塞米松。
6、皮質激素:多用于中、重型病人,有抗炎、減輕腦水腫、解毒、退熱等作用。氫化考的松5~10mg/kg/日或地塞米松10~20mg/日,兒童酌減。
7、能量合劑:細胞色素C、輔酶A、三磷酸腺甙等藥物有助腦組織代謝,可酌情應用。
8、應用免疫增強劑:
乙腦患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雖有使用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乙腦疫苗、胸腺素等治療者,但療效尚不能肯定。干擾素亦可試用。
1、香蕉根蜜糖汁:
【原料】鮮香蕉根1 000 g,蜜糖適量。
【制法】將新鮮香蕉根去皮,清洗干凈,搗爛后絞成汁,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后,加入蜜糖適量,即可。
【功效】有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用于乙腦初起。
【服法】500~l 000 mL/d,溫服。
2、二葉豆豉翠農湯:
【原料】大青葉、鮮荷葉、淡豆豉各9 g,西瓜翠衣15 g,白糖、清水適量。
【制作】將前4味藥清洗干凈,一起放入沙鍋煎汁,調入白糖即可。
【功效】辛涼透表解毒。用于乙腦輕癥,見發熱、微惡寒、頭痛、精神不佳、微有嘔吐、口渴不甚、舌苔薄白、脈浮數等癥。
【服法】1劑/d,連服4~5日。
3、化斑粥:
【原料】生石膏30~60 g,玄參10 g,犀角3~5 g(或水牛角6~10 g),鮮荷葉半張,綠豆30 g,白粳米100 g,清水適量。
【制法】將玄參、荷葉洗凈,與石膏加水煎取汁。再與粳米、綠豆煮粥,調入犀角末。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用于乙腦,癥見溫病熱在營血,高熱口渴,煩躁不安,肌膚發斑。甚或吐血、衄血者。
【服法】溫服。2~3次/d。
4、雙根西瓜盅:
【原料】西瓜1個(約250 g),鮮茅根60 g,鮮蘆根100 g,鮮荸薺、山楂糕條、糖蓮子、鮮荔枝各50 g,金山雪梨30 g,白糖300 g,罐頭銀耳、清水適量。
【制法】將西瓜洗凈皮,橫切其1/6作蓋,并將西瓜切開之盅口上下削成鋸齒形,挖出瓜瓤待用;瓜瓤、山楂條、荸薺分別切成小粒,蓮子對剖開,雪梨切片,荔枝去核切成小塊;鮮茅根、蘆根洗凈,水煎取汁300 mL,加白糖溶化后入蓮子、瓜瓤、荸薺、雪梨煮沸。再入山楂丁,起鍋,與銀耳一并傾入西瓜盅內,加蓋入冰箱放置1~2小時。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用于溫病初在營血,高熱口渴,躁擾不安,肌膚發斑,甚或吐血、衄血等癥。也可用于乙腦早期。
【服法】隨量服食。
5、水牛角地龍湯:
【原料】水牛角50~100 g(或犀牛角3~6 g),地龍9 g,清水適量。
【制法】水牛角切片,放沙鍋內水煎2小時,再人地龍煎服。
【功效】清營涼血,熄飆止痙。用于乙腦,熱入營分高熱,午后或晚上較甚,頭痛劇烈,抽搐昏迷,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癥。
【服法】1劑/d。分2次服用。
目前流行性乙型腦炎還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因此做好預防工作是很重要的。動物和人均可作為傳染源,其中豬與馬是重要的傳染源,而流行性乙型腦炎主要通過蚊子(三帶稀庫蚊等)叮咬傳播,臺灣螺線也可傳播本病,預防時應著重做好以下幾點:
1、滅蚊
三帶喙庫蚊是一種野生蚊種,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淺地面積水中。成蚊活動范圍較廣,在野外棲息,偏嗜畜血。因此,滅蚊時應根據三帶喙庫蚊的生態學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如:結合農業生產,可采取稻田養魚或灑藥等措施,重點控制稻田蚊蟲孽生;在畜圈內噴灑殺蟲劑等。
2、注射疫苗
人群免疫目前國際上主要使用的乙腦疫苗有兩種,即日本的鼠腦提純滅活疫苗和中國的地鼠腎細胞滅活疫苗。
減毒活疫苗我國正在試用中,該疫苗系選用60年代SA14株經地鼠腎細胞連續傳代,紫外線照射等措施后獲得的三個減毒活疫苗株,遠較國外的減毒株毒力低。而免疫原性好。
疫苗注射的對象主要為流行區6個月以上10歲以下的兒童。在流行前1個月開始,首次皮下注射,(6~12個月每次0.25ml,1~6歲每次0.5ml,7~15歲每次1ml,16歲以上每次2ml)間隔7~10天復種1次,以后每年加強注射一次。預防接種后2~3周體內產生保護性抗體,一般能維持4~6個月。
3、預后
病死率在10%左右,輕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復,暴發型和腦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較高,多于極期因呼吸衰竭而殘廢死亡。
相關知識點
預激綜合征 | 心動過速 | 肛竇炎 | 心包積液 | 分泌性中耳炎 | 胃食管反流病 | 慢性腎小球腎炎 | 嗜鉻細胞瘤 | 單純性紫癜 | 代謝性堿中毒 | 掌跖膿皰病 | 包皮粘連 | 腦血管畸形 | 牙結石 |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 智齒冠周炎 | 心源性休克 | 腦動脈瘤 | 顱內動脈瘤 | 胸膜粘連 | 過敏性咳嗽 | 脫發嚴重 | 高血壓危象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 牙菌斑 | 跟腱炎 | 神經性耳聾 | 心臟搭橋 | 尿潴留 | 胃竇炎 | 皮膚劃痕癥 | 化膿性扁桃體炎 | 手部濕疹 | 神經性頭痛 | 血管性頭痛 | 胃腸感冒 | 室性早搏 | 膽堿能性蕁麻疹 | 小細胞肺癌 | 跟腱斷裂 | 骶髂關節炎 | 腦動脈硬化 | 膽固醇高 | 胃酸過多 | 胰島素抵抗 | 腮腺混合瘤 |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 胸腺瘤 | 單純糠疹 | 腎錯構瘤 | 電解質紊亂 | 髖關節脫位 | 感染性心內膜炎 | 神經性厭食癥 | 皮膚松弛癥 | 多形性紅斑 | 十二指腸炎 | 神經質 | 眼球震顫 | 結核性胸膜炎 | 結節性紅斑 | 橈神經損傷 | 嬰兒痙攣癥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 發作性睡病 | 脊椎炎 | 頸動脈斑塊 | 腦出血后遺癥 | 胼胝 | 血管痣 | 漿細胞性乳腺炎 | 僵直性脊椎炎 | 慢性附睪炎 | 囊腫 | 太田痣 | 神經損傷 | 咖啡斑 | 共濟失調 | 神經萎縮 | 腰椎管狹窄 | 腺樣體肥大 | 智力障礙 | 眩暈 | 肝損傷 | 特發性震顫 | 苯丙酮尿癥 | 橋本甲狀腺炎 |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 慢性結腸炎 | 急腹癥 | 眼部整形 | 多系統萎縮 | 直立性低血壓 | 腸絞痛 | 營養不良 | 蛛網膜下腔出血 | 駝背 |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 幽門螺桿菌 | 淺表性胃炎 | 腱鞘囊腫 | 過敏性哮喘 | 蜘蛛痣 | 甘油三酯偏高 | 神經性頭疼 | 腸套疊 | 增生性疤痕 | 心臟移植 | 皸裂性濕疹 | 劃痕性蕁麻疹 | 輕微腦梗塞 | 疣狀胃炎 | 扁桃體肥大 | 冠狀動脈造影 | 噯氣 | 頭皮毛囊炎 | 恙蟲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牙石 | 肺氣虛 | 脾氣虛 | 自身免疫性肝病 | 血壓低 | 癤腫 | 火癤子 | 面神經炎 | 海鮮過敏 | 軟疣 | 吸脂減肥 | 手術疤痕 | 急性結膜炎 | 上頜竇炎 | 千日瘡 | 急性肝炎 | 慢性支氣管炎 | 支氣管炎 | 急性支氣管炎 | 急性盆腔炎 | 衣原體肺炎 | 排卵期出血 | 小腿靜脈曲張 | 黃疸 | 黃疸肝炎 | 囊腫是怎么形成的 | 消除手術疤痕
相關網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