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震顫又稱為家族性震顫,約60%患者有家族史,呈現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征。在65~70歲前出現外顯。Gulcher等發現本病致病基因位于3q13,稱為FET1,Higgins等將致病基因定位于2p22~25,稱為ETM或ET2,發現ETM可能是三聯體重復序列,此基因定位在另兩個家族性特發性震顫家系得到證實。也有報道本病患者的性染色體有異常,少數男患者出現XXY和XYY。家族性ET臨床表現多樣性提示可能存在遺傳異質性,預示可能會發現新的基因位點。
然而特發性震顫也有許多散發病例,散發病例的臨床表現和發病規律基本上與家族性震顫相同,但家族性震顫的發病年齡比散發病例為早。所以在特發性震顫遺傳基因尚未清楚之前,無法將家族性震顫從特發性震顫中分出去。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為最常見的錐體外系疾病,也是最常見的震顫病癥,約60%病人有家族史。
1、年齡。特發性震顫病是一種大腦能力衰退的疾病,多發于50歲以上的老人中,一些著名人物如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拳王阿里等都是特發性震顫病患者。
2、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中目前認為主要是除草劑、殺蟲劑、一氧化碳、汞、錳中毒等化學物質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可能是引起特發性震顫病的主要原因。
3、藥物因素:服用大劑量鎮靜劑和抗精神病藥,這些藥阻滯多巴胺受體和多巴胺結合,使多巴胺無法發揮抑制作用,利血平可大量消耗腦內多巴胺,使多巴胺耗竭。
1/3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目前已確認2個致病基因位點,定位于3q13(FET1)和2p22-25(ETM或ET2)。
特發性震顫是單一癥狀性疾病,姿勢性震顫是本病的唯一臨床表現。所謂姿勢性震顫,是指肢體維持一定姿勢時引發的震顫,在肢體完全放松時震顫自然消失。本病的震顫常見于手,其次為頭部震顫,極少的病人出現下肢震顫。本病的震顫,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饑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后暫時消失,次日加重,這也是特發性震顫的特征。應對癥治療。
1、典型健康搜索的特發性震顫在兒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發現。對起病的高峰年齡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起病年齡的分布為雙峰特征健康搜索,即在20~30歲和50~60歲這兩個年齡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特發性震顫很少在少年發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人數增加,平均起病年齡37~47歲.
2、特發性震顫可以伴發其他運動障礙的疾病特發性震顫伴發帕金森病是眾所周知的據報道,在特發性震顫患者中健康搜索帕金森病的發病率比正常對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歲的特發性震顫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險度是同年齡組的隨機人群的24倍。Lou和Jankovic曾報道過350例特發性震顫,其中20%同時伴有帕金森病健康搜索故認為特發性震顫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姿位性震顫在包括帕金森病健康搜索在內的許多運動障礙疾病中很常見,甚至是早期唯一的癥狀一些患者出現的姿位性震顫數年后發展為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更高這其中可能有特殊亞群。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ET)又稱家族性或良性特發性震顫,是臨床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是惟一表現,緩慢進展或長期不進展。目前認為,年齡是ET重要的危險因素,患病率隨年齡而增長。起病緩慢。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多起始于成年人,有文獻報道男性略多于女性。
實驗室檢查:
血電解質、藥物、微量元素及生化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
1、CT、MRI檢查、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或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對鑒別診斷有意義。
2、肌電圖(EMG)可記錄到4~8 Hz的促動肌-拮抗肌同步化連續發放活動,另有約10%患者表現為促動肌-拮抗肌交替收縮。單運動單元分析顯示電沖動是集合性或同步化的。震顫發作期間募集相中新募集的運動單元有異常高的瞬間20~50Hz放電頻率。
3、基因分析:對確診某些遺傳性肌張力障礙疾病有重要意義。
長期服用藥物
β-腎上腺素能阻滯藥可通過阻斷外周β2受體起作用普萘洛爾(心得安)能減輕震顫幅度對震顫頻率無影響,需長期服用。
少量飲酒以減輕震顫
酒精多數患者少量飲酒后震顫可暫時顯著緩解但隨時間延長可能需加大飲酒量才能取得相同療效,建議患者餐前或參加社會活動前少量飲酒以減輕震顫。
起搏器治療
人體生理功能的實現由錐體系和錐體外系兩個系統共同完成,它們不斷發出有規律的電信號,一個管運動,一個管協調,錐體系電信號過強出現慢波,臨床上就會出現癲癇發作,椎體外系,電信號過強出現慢波,臨床就會發生特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共濟失調等表現。這一見解得到臨床驗證,證明是正確的。磁場能夠通用抑制電流使慢波變為快波,所以能夠有效治療特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共濟失調等錐體外系疾病。只要大腦電信號異常就可以通過安裝腦起搏器來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約80%的特發性震顫患者經過正規藥物治療,仍不能完全消除震顫可嘗試外科手術包括:
(1)立體定向丘腦毀損術:最佳靶點是丘腦腹中核或腹外側核單側丘腦毀損術可緩解90%以上患者震顫安全有效藥物治療無效的嚴重偏側震顫可應用。10%的ET患者術后出現構音障礙平衡失調、對側肢體無力認知障礙及癲癇等,死亡率<0.5%射頻毀損較腦白質切斷術和丘腦化學破壞術安全。
(2)深部腦刺激術(DBS):是新的外科療法健康搜索通過在丘腦腹中核埋植微型脈沖發生器,一般采用135~185次/s高頻刺激脈沖60~120μs健康搜索波幅1~3V,干擾和阻斷神經元電生理活動控制震顫,不需毀損丘腦核。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ET)又稱家族性或良性特發性震顫,是臨床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是惟一表現,緩慢進展或長期不進展。目前認為,年齡是ET重要的危險因素,患病率隨年齡而增長。起病緩慢。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多起始于成年人,有文獻報道男性略多于女性。
可用下列措施做到一些飲食預防作用:
飲食調理:多吃抗動脈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蔥等有降壓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雜糧,品種越豐富對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熱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別是油炸食品應該少吃。下列食物適宜食用:
桃子
桃肉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 每天3-5個,榨汁喝也可以。
土豆
土豆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維生素及大量的優質纖維素,還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淀粉等營養元素。 土豆200-300克,燉牛肉。
山藥
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預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山藥紅棗粥:山藥60克,切成顆粒,大棗30克,粳米適量,加水煮成稀粥。用糖調味服食。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ET)又稱家族性或良性特發性震顫,是臨床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是惟一表現,緩慢進展或長期不進展。目前認為,年齡是ET重要的危險因素,患病率隨年齡而增長。起病緩慢。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多起始于成年人,有文獻報道男性略多于女性。
可用下列措施做到一些飲食預防作用:
1、心理:首先要正視這個現實,不能怕人知道,使心情放平和。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激動勞累,對病程有好處。
2、飲食調理:多吃抗動脈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蔥等有降壓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雜糧,品種越豐富對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熱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別是油炸食品應該少吃。
3、生活注意:飲酒以后可以使癥狀減輕,但是一般也就維持2~4個小時,此后癥狀又會加重,所以飲酒不能治療此病,反而使癥狀加重,應該嚴格限制。
4、加強鍛煉:有這種病的老年人在康復期間應該注意盡量做一些體能鍛煉,比如太極拳、體操。
相關知識點
預激綜合征 | 心動過速 | 肛竇炎 | 心包積液 | 分泌性中耳炎 | 胃食管反流病 | 慢性腎小球腎炎 | 嗜鉻細胞瘤 | 單純性紫癜 | 代謝性堿中毒 | 掌跖膿皰病 | 包皮粘連 | 腦血管畸形 | 牙結石 |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 智齒冠周炎 | 心源性休克 | 腦動脈瘤 | 顱內動脈瘤 | 胸膜粘連 | 過敏性咳嗽 | 脫發嚴重 | 高血壓危象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 牙菌斑 | 跟腱炎 | 神經性耳聾 | 心臟搭橋 | 尿潴留 | 胃竇炎 | 皮膚劃痕癥 | 化膿性扁桃體炎 | 手部濕疹 | 神經性頭痛 | 血管性頭痛 | 胃腸感冒 | 室性早搏 | 膽堿能性蕁麻疹 | 小細胞肺癌 | 跟腱斷裂 | 骶髂關節炎 | 腦動脈硬化 | 膽固醇高 | 胃酸過多 | 胰島素抵抗 | 腮腺混合瘤 |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 胸腺瘤 | 單純糠疹 | 腎錯構瘤 | 電解質紊亂 | 髖關節脫位 | 感染性心內膜炎 | 神經性厭食癥 | 皮膚松弛癥 | 多形性紅斑 | 十二指腸炎 | 神經質 | 眼球震顫 | 結核性胸膜炎 | 結節性紅斑 | 橈神經損傷 | 嬰兒痙攣癥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 發作性睡病 | 脊椎炎 | 頸動脈斑塊 | 腦出血后遺癥 | 胼胝 | 血管痣 | 漿細胞性乳腺炎 | 僵直性脊椎炎 | 慢性附睪炎 | 囊腫 | 太田痣 | 神經損傷 | 咖啡斑 | 共濟失調 | 神經萎縮 | 腰椎管狹窄 | 腺樣體肥大 | 智力障礙 | 眩暈 | 肝損傷 | 苯丙酮尿癥 | 橋本甲狀腺炎 |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 慢性結腸炎 | 急腹癥 | 眼部整形 | 多系統萎縮 | 直立性低血壓 | 腸絞痛 | 營養不良 | 蛛網膜下腔出血 | 駝背 |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 幽門螺桿菌 | 淺表性胃炎 | 腱鞘囊腫 | 過敏性哮喘 | 蜘蛛痣 | 甘油三酯偏高 | 神經性頭疼 | 腸套疊 | 增生性疤痕 | 心臟移植 | 皸裂性濕疹 | 劃痕性蕁麻疹 | 輕微腦梗塞 | 疣狀胃炎 | 扁桃體肥大 | 冠狀動脈造影 | 噯氣 | 頭皮毛囊炎 | 恙蟲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牙石 | 肺氣虛 | 脾氣虛 | 自身免疫性肝病 | 血壓低 | 癤腫 | 火癤子 | 面神經炎 | 海鮮過敏 | 軟疣 | 吸脂減肥 | 手術疤痕 | 急性結膜炎 | 上頜竇炎 | 千日瘡 | 急性肝炎 | 慢性支氣管炎 | 支氣管炎 | 急性支氣管炎 | 急性盆腔炎 | 衣原體肺炎 | 排卵期出血 | 小腿靜脈曲張 | 黃疸 | 黃疸肝炎 | 囊腫是怎么形成的 | 消除手術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