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它是屬于清虛熱的中藥,對于有感冒發熱或子宮脫落、月經不調等病癥治療有效。比如說,像感冒發燒的患者,如果通過藥物還不能退燒的情況,就可以注射柴胡來退燒。 柴胡究竟有著怎樣的功效與作用呢。
1、解熱
柴胡有解熱止痛的作用,對傷寒、副傷寒疫苗、大腸桿菌液、發酵牛奶、酵母等所致發熱有明顯解熱作用;且能使動物正常體溫下降。
2、鎮靜
柴胡還有鎮靜的作用,用于內熱煩躁引起的失眠多夢有一定的作用。
3、鎮咳
柴胡對中樞興奮藥有拮抗作用,因此對咳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4、抗病毒
柴胡對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Ⅰ型脊髓灰白質炎病毒、皰疹病毒也有效果。
5、促進免疫功能
柴胡能使吞噬功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功能增強。提高病毒特異性抗體滴度。提高淋巴細胞轉核率。
6、疏散退熱
柴胡還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有很好的療效。
柴胡的功能是能夠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但是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柴胡有北柴胡與南柴胡之分,不同的柴胡用藥的效果不同,所以大家在選擇柴胡時,一定選擇對。
是藥就有三分毒,而柴胡既然是藥物,那在用藥方面肯定會受到它副作用的影響。柴胡的副作用有哪些?
柴胡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也沒有明顯副作用。劑量稍大,可能會出現食欲減退、惡心、腹脹、倦怠等反應。
使用柴胡制劑會有哪些不良反應?
(1)口服柴胡制劑后可有倦怠、嗜睡、食欲減退、腹脹等。
(2)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靜滴可致變態反應:主要有過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腫等。臨床表現為:頭暈、乏力、心悸、大汗淋漓、四肢發涼、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發紺、兩眼酸脹、腹痛、腹瀉、左面頰部見褐色斑塊、周圍微紅、瘙癢及全身有淡紅色的大小不等的風團。嚴重時脈搏細弱、體溫驟降、血壓下降、心率減慢,以及溶血反應,個別患者有意識喪失,甚至心跳停止。
可見,如果在醫生指導下正確的使用柴胡,就不會有明顯的毒副作用。
柴胡作為藥物,它有著疏肝利膽,清熱,解毒等作用,對于感冒發熱、月經不調等治療有效。而柴胡不僅有藥用價值,而且還有食用價值,以下是給大家介紹的關于柴胡的食用方法及禁忌的內容。
1、柴胡疏肝粥——理氣寬中
和解退熱香附子,柴胡,白芍,枳殼,川芎,甘草,麥芽各10g,粳米100g,適量的白糖。把上七味藥煎取濃汁,去渣,粳米淘凈和藥汁同煮為粥,加入白糖稍煮就可以。每天兩回,溫熱服。比較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脅痛低熱。
2、柴胡蓮藕片——疏肝清熱
疏肝解郁蓮藕200g,綠豆芽150g,番茄50g,柴胡5g,山楂10g,醋,白糖,鹽各少量。把柴胡,山楂水煎去渣取汁50ml,再把糖,醋,藥汁,鹽混勻;將藕切成片,放進汁中浸泡10分鐘,用大火將藕片炒熟,加上味汁略煮出鍋,裝盤,綠豆芽炒后圍在四面,再點綴上生番茄片。
3、柴胡湯
柴胡(12g)、黃芩(9g)、人參(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棗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4、柴胡青葉粥——帶狀皰疹食療
大青葉9g,柴胡9g,粳米30g,適量的白糖。把大青葉,柴胡加水250ml,煎到200ml,再將粳米,白糖加入煮為稀粥。每天一劑,連續服用5到6日。
柴胡的禁忌:
1、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2、大葉柴胡Bupleurum longibrachiatum Turcz的干燥根莖,表面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了解到柴胡的食用方法以及禁忌,希望大家在服用柴胡時一定要按照醫生指導服用。
在我國傳統的中藥材當中,有一種柴胡與銀柴胡,讓大家不能區別開來,有的人認為銀柴胡就是柴胡,有的人認為銀柴胡與柴胡是兩種不同的藥物。究竟銀柴胡與柴胡是怎樣的藥物,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銀柴胡和柴胡是來自于不同科屬、不同植物、功效各有異同的兩味中藥。銀柴胡和柴胡皆能退熱,但銀柴胡為清疳熱之要藥,治陰虛骨蒸潮熱,以虛熱者為佳;柴胡善解半表半里之邪,為治傷寒邪入少陽之要藥,以感冒發熱,有寒熱往來癥狀者為佳。藥用柴胡中還有名叫軟柴胡的,屬柴胡屬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帶幼苗的干燥根,又名春柴胡、細柴胡。柴胡是清虛熱中藥,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了解到柴胡與銀柴胡是兩種不同的藥材,其功效不同,服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大家不要將其混淆,以便造成不良后果。
相關知識點
虎杖 | 車前草 | 車前子 | 川貝 | 地黃 | 鹿茸 | 五味子的副作用 | 五味子泡水 | 五味子泡水喝的功效 | 五味子泡水喝的害處 | 五味子泡水喝的用量 | 五味子糖漿的副作用 | 五味子糖漿的功效與作用 | 五味子糖漿是什么 | 五味子怎么保存 | 五味子怎么吃 | 石斛泡水 | 石斛適宜人群 | 石斛種類 | 石決明的功效與作用 | 石決明 | 陽春砂仁功效 | 洋車前子 | 鹽車前子 | 鹽杜仲的功效與作用 | 鹽酸川芎嗪 | 鹽菟絲子 | 麥冬 | 五味子 | 天仙子 | 明黨參 | 牽牛子 | 法半夏 | 刺五加 | 土荊芥 | 菟絲子 | 白芨 | 白芨粉 | 白鮮皮 | 黨參 | 魚膽 | 白術 | 沉香 | 芫花 | 炒白芍 | 生白芍 | 赤芍 | 木通 | 土貝母 | 銀柴胡 | 蒼術 | 烏飯子 | 丹參飲 | 蘆根 | 鹿角膠 | 延胡索 | 石菖蒲 | 羌活 | 鐵皮楓斗 | 栝樓 | 獨活 | 夏枯草 | 零陵香 | 天仙藤 | 雞血藤 | 遠志 | 荊芥 | 荊芥穗 | 荊芥炭 | 淡竹葉 | 骨碎補 | 香附 | 知母 | 白芍 | 白芷 | 防風 | 川芎 | 刺五加籽 | 枇杷核 | 三棱 | 南沙參 | 胖大海 | 黃連 | 蒺藜 | 鐵皮石斛 | 黃柏 | 紅丹參 | 五靈脂 | 麝香 | 杜仲 | 白附子 | 黑附子 | 毛冬青 | 金錢草 | 玄參 | 大血藤 | 枳殼 | 大青葉 | 天冬 | 活血化瘀的中藥 | 潤肺的中藥 | 冰糖草 | 姜半夏 | 附子 | 辣木籽 | 黃芩 | 黃芩茶 | 黃芩湯 | 絞股藍 | 熟地黃 | 生地 | 砂仁 | 北沙參 | 沙參 | 乳香 | 萱草 | 丹參 | 何首烏 | 貓爪草 | 皂角刺 | 蓖麻子 | 硼砂 | 溪黃草 | 川貝母 | 鴉膽子 | 商陸 | 罌粟殼 | 山茱萸 | 海螵蛸 | 五倍子 | 吳茱萸 | 郁李仁 | 四制香附 | 石斛酒 | 牛至 | 牛至油 | 胖大海價格 | 天冬麥冬湯 | 天山雪蓮果 | 天山雪蓮花茶 | 天山雪蓮菌 | 甜菊葉 | 甜菊葉和甜葉菊 | 甜菊葉價格 | 鐵皮石斛的副作用 | 鐵皮石斛花的功效與作用 | 鐵皮石斛花怎么吃 | 鐵皮石斛價格 | 鐵皮石斛怎么吃最好 | 銅皮石斛 | 菟絲子茶 | 菟絲子泡酒 | 菟絲子丸 | 枇杷花 | 金櫻子 | 萊菔子 | 木姜子 | 火麻仁 | 番瀉葉 | 巴豆 | 枳實 | 貓眼草 | 鐵樹花 | 白茅根 | 百里香 | 夜交藤 | 茯神 | 巴戟天 | 獨角蓮 | 麻黃 | 常山 | 細辛 | 春砂仁 | 紅豆杉的功效與作用 | 紅花 | 霍山石斛 | 桔梗 | 橘紅 | 苦蕎麥 | 苦蕎麥的功效與作用 |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 | 石耳 | 天山雪蓮 | 香茅草 | 鴨舌草 | 洋甘菊的功效與作用 | 洋甘菊 |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 | 紅花籽的功效與作用 | 蒲黃 | 雞骨草 | 雞骨草的功效與作用 | 韭菜子 | 桔梗的功效與作用 | 橘紅的功效與作用 | 橘紅果 | 橘紅片 | 鹿茸草 | 鹿茸膏 | 鹿茸酒 | 鹿茸片 | 石斛酒 | 王不留行 | 西紅花的功效與作用 | 甘草片小孩能吃嗎
相關文章
相關詞條694
菊花茶 | 金銀花茶 | 百香果 | 葡萄 | 提子 | 蓮子 | 葛根 | 秋葵 | 黃皮果 | 西瓜 | 桃子 | 牛油果 | 火龍果 | 蓮霧 | 哈密瓜 | 紅毛丹 | 蓮藕 | 冬瓜 | 南瓜 | 絲瓜 | 茄子 | 苦瓜 | 山藥 | 白茶 | 洛神花茶 | 薄荷茶 | 紅牛喝多了會怎樣 | 菠蘿莓 | 龍眼 | 李子 | 芒果 | 榴蓮 | 荔枝 | 櫻桃 | 楊梅 | 山竹 | 魚肝油 | 靈芝 蜂王漿 | 維生素B | 維生素E | 維生素C | 深海魚油 | 銀耳 | 烏雞 | 鴨嘴魚 | 螃蟹 | 三文魚 | 紫薯 | 釋迦果 | 燕窩 | 人參 | 冬蟲夏草 | 桂圓 | 碧根果 | 獼猴桃 | 椰子 | 黑加侖 | 草莓 | 菠蘿 | 芒果 | 枇杷 | 紫薯 | 釋迦果 | 燕窩 | 人參 | 桂圓 | 碧根果 | 獼猴桃 韭菜 | 螺旋藻 | 杏仁 | 芝麻 | 香菜 | 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