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意思是用他人的眼光看事物,認同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及行動背后的原因。具備同情心則使你能夠幫助別人感受好些,因為你明白他正在遭受不幸。這些建立成功關系所必需的品質是孩子們在家學到的。比同情心試圖分享他人的感受更進一步,同理心讓孩子試著理解他人。
不論孩子們接受多好的教育或多么精通電腦,他們成年后成功與否都不取決于這些技能。幸福感來自于充滿愛的關心。在我們所在的是會培養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是困難的,因為這個是會十分看重利己主義,鼓勵人們無限索求,而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這種“以我為先”的想法哪怕最簡單的人際交往都會產生影響。
在一個缺少聯系的世界中培養親密關系是一個挑戰,尤其父母每天的時間都被小孩、瑣事、工作和責任填滿。盡管我們努力想要成為富有同情心的成年人,但我們常常無法做到如自我期待中那般富有同理心,就連對待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然而,養育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小孩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冷漠的世界更需要關心他人的人,同時也是為孩子們著想。曾有人說,向生活索取能使我們活著,但給予則讓我們擁有完整的人生。
盡管孩子們有時表現出深切的愛心,但也有可能作出令人驚訝的自私舉動。這種現象源于自我中心的信息,是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嬰兒期栽種同理心的種子,在童年期悉心培育它,然后看這個美麗的特質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綻放。比其他定義成功兒童的特質更顯著,同理心能力的建立在嬰兒期就應打下基礎。嬰兒們可以從別人照顧自己的方式中學習如何照顧別人。父母們通過他們同情理解寶寶的方式傳授同理心的技能。把寶寶看作是獨特的人來對待,尊重他們感受的父母同時也把同情他人的方式展現給寶寶。當他們回應寶寶的需求并幫他表達自己的情緒時,他們同時也讓寶寶做好準備敏感應對自己和別人的需求。要具備同理心,首先要理解人的情感。寶寶從爸爸媽媽的撫養關系中第一次學習各種感受。當寶寶哭泣的時候,媽媽回應以溫柔的撫摸和關心的一句“我來了”,寶寶就會明白壓力會被隨之而來的安慰緩解,所以感到悲傷也不用擔心,而且感受能夠被控制和轉移。寶寶還會認識到,自己身處一個充滿同情、愛和可預見性的世界中。
孩子與世界的關系很大程度上與他和父母的關系相似。在最初的幾個月中,父母就是嬰兒的全世界。他將憑借聰最初世界收集到的信息,去理解他將走入的廣闊世界。
即使是不到1歲的寶寶,也已經具備了初級的關于同理心的神經化學通路。當嬰兒聽到另一個嬰兒的哭聲時,他也可能會哭泣。媽媽哭的時候寶寶大多也會哭。所以,親密育兒法所采用的高度感受和回應的風格,對寶寶快速發育大腦中同理心的通路起到了強化作用。
一個年幼的孩子不愿意放棄他的玩具,因為他的玩具幾乎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他讓另外的孩子玩他的玩具,他就不確定這些玩具是否還屬于自己,以及是否還能拿回來。分享的過程要求孩子在情感和智力層面建立新的認識。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經歷的每個階段都加強了他的分享能力。
1、他擁有所有權。“這是我的!”年幼的孩子必須首先認識到他擁有某些東西。這些所有物是他本人的延伸。在給予和分享過程開始之前,一個孩子必須從擁有私人物品中獲得安全感。
2、他的世界變得更寬廣。“這是你的。”孩子開始意識到他周圍的事物并不全歸他所有。他對其他人也開始有了新的認識。你會聽到他開始重復念叨諸如“媽媽的鑰匙”“爸爸的汽車”,或“詹妮的溜冰鞋”。他明白了有些東西是“我的”,有些“不是我的”。
3、時間非常重要。“媽媽,要多久?”鑒于他的一天曾經像永遠那樣長,孩子現在已經可以理解諸如“幾分鐘就好”或“數到10就行了”的說法。對時間最初的理解讓年幼的孩子可以和他珍貴的財產短暫分開——有時候還是猶豫不決——但他明白這個東西還將會再度屬于他。
4、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有人來玩兒。”蹣跚學步的幼兒和3歲的孩子傾向于并排玩耍(也稱平行游戲),但很少會玩在一起。大些的學齡前兒童開始渴望友誼。在孩子們發展自己的小社會時,他們逐漸領會到圍繞著諸如公平/不公平、給予/獲得、正確/錯誤這些理念的相關規則。他們學習到了社交互動中的相互遷就關系。年幼的孩子意識到,雖然玩具是他的,但他的朋友可能也喜歡。他也明白朋友只是玩一會兒,接著就會還給他。
在這個階段,分享是對他人產生意識的證據。在年幼時需求和性格都得到尊重的孩子長大后不會過于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站在他人角度看事物的能力隨著年齡逐漸增強。在小學期間,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拓展思路,想象其他人的思想和感受。這樣的教育不用離家很遠就可以實現。實際上,讓孩子想象在非洲挨餓的情景,甚至想象在美國無家可歸的情景都是很困難的。你可以從建立孩子對他人的意識開始,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他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人。
1、提倡對他人的理解
某位店員粗魯又沒耐心。與其讓孩子聽著你對這種糟糕服務長篇大論的抱怨并打道回府,為何不就這位店員無禮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孩子展開一場引發同情的討論呢?他會不會是病了,正在受著感冒或頭疼的折磨?或許他的孩子病了,所以他昨晚沒有睡好,或者他的狗剛剛死了。教育孩子用同情的方式思考,我們將給他們開啟一個嶄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活生生的人們各有各的需要、痛苦和煩惱(也要確保孩子知道并不是每一個不好的行為都有“借口”——那位店員也許只是需要再好好學習一下服務顧客的技巧)。
每當有合適的機會,我就試著擔任協調人的角色,把我收集到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孩子們,否則他們自己并不見得會遇到類似的事情。
2、倡導同理心
讓孩子們更清楚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例如,當你們開車經過在雨中作業的施工隊員時,談論一下在惡劣天氣中工作的辛苦。當你們看到一位坐輪椅的殘疾人需要繞遠路進入建筑時,談談在挨近前門的地方沒有坡道是多么令人沮喪。尋找合適的教育時機,真實生活中的經驗能夠給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當孩子放學歸來,抱怨另一個孩子的行為時,讓他從那個孩子的角度重新考慮這個情況。“你覺得他為什么會那樣說?為什么他會那么生氣呢?”鼓勵孩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是的,那樣的行為確實讓人無法接受。因為他被其他的小孩刁難得有些過分,所以他忘了該怎樣表示友好。你去做他的朋友好嗎?”對同齡人表示同情不是每次都很容易,但把同情帶給同班同學或玩伴們的孩子,可以為某個同學的生活或一群小孩們彼此相處的方式帶來很大的不同。
3、鼓勵同情他人
如果家里老人正遭受手部關節炎的困擾(或某個同學罹患腦癱),嘗試以下的教育手段來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身體機能障礙會如何影響到生活。在孩子的手指上纏一大塊膠布,這樣一來彎曲手指變得困難了,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給他一碗麥片和一個勺子,問他,手不能活動自如的情況下吃麥片是不是很困難。然后再給他一支筆和一張紙,讓他寫下自己的名字或畫個圖。這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告訴他這些就是許多人所經歷的身體機能障礙。這樣一來,只要有機會,他將會迅速地對老人或同學提供幫助。
4、鼓勵孩子對外部世界施加正面的影響
當孩子們感到有些事情不對勁時,他們指望父母能做出澄清,并允許在某種感受驅使下采取行動。父母必須教育孩子,在介入某種挑戰他們的正義感或公平感的情形時,要抱著尊重他人的態度。
和多數關于價值觀的教育一樣,這個方面也是由父母在家里通過處理棘手的情況來為孩子提供教育范例的。當孩子得到溫和的糾正,并且父母在他們犯錯或做出糟糕判斷的時候仍然禮貌且和藹地對待他們,孩子們將學會用更加得體的方法指出他人的錯誤。
相關知識點
國標舞 | 街舞 | 民族舞 | 芭蕾舞 | 兒童學大提琴 | 兒童學油畫 | 兒童學唱歌 | 兒童學國畫 | 兒童學唱歌 | 兒童學彈電子琴 | 兒童學彈古箏 | 兒童學小提琴 | 兒童學彈鋼琴 | 兒童學跳舞 | 兒童學繪畫 | 兒童學尤克里里 | 兒童學打籃球 | 兒童學武術 | 兒童學踢足球 | 兒童學彈琴 | 學鋼筆字 | 學毛筆字 | 情商培養 | 隔代教育 | 學鋼琴的最佳年齡 | 情商教育 | 正面教育 | 孩子學涂鴉 | 角色游戲 | 智力發育 | 幼兒簡筆畫 | 兒童學唐詩 | 兒童文學 | 逆商 | 拼音學習 | 兒童音樂 | 兒童謎語 | 兒童笑話 | 兒童思維訓練 | 如何教育孩子 | 學齡前兒童教育 | 如何提高孩子記憶力 | 電子琴 | 全腦開發 | 兒童角色扮演 | 跆拳道 | 輪滑 | 才藝培養 | 圍棋 | 交往能力 | 兒童期情緒障礙 | 兒童性早熟 | 兒童學習障礙 | 寶寶看電視 | 好奇心培養 | 家庭教育方法 | 讓孩子幫忙 | 教孩子禮儀 | 分享教育 | 室內活動 | 室外活動 | 適合男孩的親子游戲 | 適合女孩的親子游戲 | 兒童交通安全教育 | 行走的安全常識 | 兒童騎車安全 | 紅綠燈兒歌 | 培養孩子注意力的游戲 | 早教機構 | 蒙臺梭利教育 | 什么是性教育 | 性教育從幾歲開始 | 男孩性教育 | 女孩性教育 | 什么是感覺統合訓練 | 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 | 皮革馬利翁效應 | 羅森塔爾效應 | 蒙氏教育 | 兒童乘車需知 | 兒童英語啟蒙教學 | 識字游戲
相關詞條712
兒童營養食譜 | 吃什么對眼睛好 | 怎樣才能長高 | 兒童換牙順序圖 | 手足口病 | 水痘 | 諾如病毒 | 白血病的早期癥狀 | 脂肪瘤的危害 | 腮腺炎傳染嗎 | 中耳炎 | 猩紅熱 | 扁平足 | 雞眼 | 麥粒腫 | 甲溝炎 | 學前教育 | 孩子上幼兒園哭怎么辦 |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 小學入學年齡 | 水痘的癥狀和治療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近視眼怎么恢復 | 弱視 | 四歲寶寶身高體重 | 正確的刷牙方法 | 兒童牙齒矯正 | 小兒地中海貧血 | 兒童骨骼發育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兒童口臭 | 齲齒 | 紅眼病 | 疝氣 | 小兒雞胸 | 自閉癥 | 肛裂 | 針眼 | 包莖 | 抽動癥 | 腦癱 | 記憶力 | 兒童心理學 | 口吃 | 兒童保險 | 感統失調 | 吃什么能長高 | 長高方法 謎語 | 學鋼琴的最佳年齡 | 智力發育 | 幼兒簡筆畫 | 兒童笑話 | 兒童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