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喂養或進食不當:新生兒期喂奶過多,奶的配方不當,吃奶時吞入大量空氣;嬰兒及幼兒一次進食量較多或食物不易消化。
2、消化功能異常: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及敗血癥等疾病時,在高燒、惡心、食欲減退的同時,常伴有嘔吐。
3、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胃炎、腸炎、痢疾、闌尾炎等疾病,由于局部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嘔吐,此時多會伴有惡心、腹痛及腹瀉等其它消化系統癥狀。
4、神經系統疾病:腦炎、腦膜炎、頭顱內的出血或腫瘤以及顱腦外傷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能引起嘔吐,以嘔吐前無惡心并呈噴射性為特點,但往往同時伴有神經系統的其它癥狀,如頭痛、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抽風、昏迷等。
5、精神因素: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的精神過度緊張或焦慮引發嘔吐,再發性嘔吐這種病有時也與精神因素有關。
6、中毒:包括各種中毒,如食物中毒、有毒動物、植物中毒及藥物、農藥中毒等,幾乎都有嘔吐癥狀,但不同的毒物中毒又有其各自的臨床特點,可供鑒別。
7、其他:內耳的前庭功能失調或美尼爾氏病(內耳膜迷路積水)嘔吐比較劇烈,但多伴有眩暈、視物旋轉;小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胃扭轉、肥大性幽門梗阻等,此外,腸蛔蟲癥病兒發生腸梗阻或膽道蛔蟲時嘔吐也比較嚴重。
以下6大常見疾病會引起嘔吐:
1、腸套迭
當小腸遠端被套入小腸近端的管腔里,就會發生腸套迭現象。這種現象最容易發生在1歲以內的小兒中,特別是天氣寒冷時。一旦發生腸套迭,小兒除了劇烈腹痛和哭鬧外,還會伴有嘔吐和低燒癥狀。
2、疝氣
由于小嬰兒的腹壁肌肉很薄弱,過多哭鬧時會使腹腔里的組織從臍部突出于腹壁,形成臍疝;或是從男嬰的腹股溝下降到陰囊里形成腹股溝疝。一旦腸管嵌入疝囊,小兒就會劇烈地腹痛和哭鬧,并發生嘔吐現象。
3、胃幽門狹窄
伴有嘔吐癥狀的先天性疾病,最常見的就是胃幽門狹窄。少數嬰兒天生胃幽門環肌肥厚,導致胃幽門管腔狹窄。隨著嬰兒的進食量增加,大量食糜積存在胃里,很難進入腸道,導致小兒進食后出現噴射狀嘔吐,一般在出生后1個月左右時發生嘔吐。
4、胃腸炎
胃腸炎主要的癥狀是惡心、嘔吐、腹瀉、腹部疼痛等,有時還會伴發燒。它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如飲食不周、吃了不潔食物、呼吸道病毒感染等。
5、上呼吸道感染
小兒被呼吸道病毒感染后,不僅出現呼吸道感染的一系列癥狀,而且還會嘔吐。體質較弱的小兒被病毒感染后,抵抗力就會下降,包括胃腸道的抵抗力,加之病毒的毒素刺激作用,導致嘔吐現象發生。
6、中耳炎
小兒由于通向中耳的咽鼓管短而直,加上躺臥時間較多,所以在上呼吸道感染時病毒容易由這個通道進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要知道,耳部不僅只是個聽覺器官,而且還與身體的平衡功能有關。當中耳發生炎癥時,就會引起嘔吐癥狀。
1、要讓孩子坐起,把頭側向一邊,以免嘔吐物嗆入氣管。
2、嘔吐后要用溫開水漱口,清潔口腔,去除異味。嬰兒可通過勤喂水,清潔口腔。
3、勤喂水,少量多飲,保證水分供應,以防失水過多,發生脫水。水溫應冬季偏熱,夏季偏涼,溫水易引起吐。
4、注意飲食,不要吃得太多,盡量少食多餐。不要吃油膩酸辣食品,以免刺激胃腸。吐后應先用流食、半流食(如大米粥或面條),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
5、注意觀察嘔吐情況、嘔吐與飲食及咳嗽的關系、嘔吐次數、吐出的胃內容等。
6、盡量臥床休息,不要經常變動體位,否則容易再次引起嘔吐。
7、小兒的嘔吐常見于消化功能紊亂,所以當小兒出現嘔吐時,首先要暫時禁食,讓消化道有一個休息的時間,可先給些淡糖鹽水或淡茶水,過幾個小時或1~2天也就好了。
8、如果乳兒偶于吃奶后有吐,可能是吞咽了空氣,下次喂食時應將奶頭塞沒,不讓其吞咽空氣,吮完后可抱起小孩輕拍背部,讓空氣排出后取右側臥位,并略抬高上半身。如經常在吮奶后嘔吐,但一般情況正常,可能有幽門痙攣,應在醫生指導下,讓小兒吃些解痙藥;一般營養情況受到影響時,要防幽門肥大,應請醫生檢查。
9、如果反復劇烈嘔吐,吐出黃水,一般護理仍不見好轉,要防腸梗阻。如果同時伴有其他發熱等情況,應該把詳細情況向醫生介紹。如發現嘔吐物異常時,應將嘔吐物一并帶給醫生,以便參考分析嘔吐原因,及時正確處理。
1、一般嘔吐:嘔吐前常有惡心,可吐出一兩口,或連續嘔吐數口。這種情況多見于胃腸道感染性疾病、胃腸炎、細菌性痢疾等;不少呼吸道感染患兒,如咽炎、氣管炎或肺炎患兒,也可因劇烈咳嗽引發嘔吐。
2、噴射性嘔吐:往往嘔吐前無任何感覺,食道或胃部的食物突然噴射狀自鼻腔或口腔大量噴涌而出。大部分是由于嬰兒吃奶時吞入大量空氣;胃腸道先天畸形(胃扭轉、胃幽門梗阻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腦炎、腦膜炎,或因顱內出血或顱內腫物呈現顱內高壓狀態時會發生這種嘔吐。
3、溢乳:又稱漾奶,多見于出生后6個月內的小嬰兒,常見的是吃奶后從口角溢出少許奶汁,這是因為小嬰兒的胃與成人不同,呈水平位置,而且胃部肌肉發育不完善,食管等胃部連接處的賁門比較松弛,吃奶過多或咽下大量空氣時,就會出現溢奶。
4、反芻現象:是與嘔吐相似的病態,較少見。多在出生后6個月后發病,患兒生長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小兒,常呈重度營養不良。
適用于肝氣犯胃之嘔吐方:
鮮土豆100克,生姜10克,鮮橘汁30毫升,佛手20克。將土豆、生姜、佛手榨汁,兌入鮮橘汁調勻,燙溫服用,互日1次。
適用于小兒驚恐氣逆之所致嘔吐:
天麻9克,鉤藤12克,石決明15克,藕粉如克,白糖適量。將天麻、鉤藤、石決明布包煎水去渣,趁熱沖熟藕粉,白糖調味,頓服。日1劑,連服4——5劑。
適用于脾胃氣滯所致之嘔吐:
佛手10克,生姜2片,白砂糖適量。前2味水煎取汁,調入白砂糖溫服。
適用于適用于脾胃虛寒,反胃嘔吐:
瘦羊肉500克,大蒜30克,蔥、姜各5克,精鹽、白糖各3克,料酒5毫升,醬油3毫升,面醬5克,味精2克,芝麻10克,核桃2個,香油10克,菜油 500克(實耗25克),奶湯適量。
將羊肉洗凈,切2--3個整齊的塊,蔥洗凈切段,姜切塊,芝麻炒熟,大蒜去皮搗成泥,核桃打破取仁下鍋燒開,放人姜、蔥、羊肉焯透起鍋晾涼,再加鹽料酒腌1小時,上籠旺火蒸耙。
取出焯涼切成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條。鍋內加菜油燒沸,入羊肉條炸干水分撈出,鍋內留油少許,下蔥、姜煸出香味,倒人醬油、料酒、白糖、奶湯、蒜泥,并將面醬調成汁放人,傾人羊肉,大火收汁,揀去蔥、姜不用,入味精,撒上芝麻、香油、翻勻、作餐食。
1、體格檢查:
觀察有無全身感染的體征、神經系統疾病的征象和代謝性疾病的跡象。
重點應注意腹部和神經系統體征。
2、輔助檢查:
(1)鼻胃管檢查
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檢查上消化道畸形的方法。
適用于:母親羊水過多,或出生后短期內嬰兒出現口吐螃蟹樣泡沫
正常時鼻胃管能夠順利進入胃內,并抽出少量液體。若鼻胃管下降受阻或從口腔或鼻腔內折返回,則為食管閉鎖。
(2)胃鏡
特點:
①可對粘膜充血、潰瘍、出血水腫、瘢痕腫瘤和先天畸形等情況進行直接的觀察。
②由于需在全身麻醉,臨床應用較少。
(3)X線檢查
①鋇餐或鋇灌腸檢查
特點:可以觀察食管、胃和腸道的形態和功能
注意:
疑有胃腸道完全性梗阻或穿孔的新生兒禁用鋇劑造影,
疑有食管閉鎖或食管氣管瘺者可用水溶性碘劑造影,并于造影后及時吸出。
②腹部透視和攝片
是新生兒嘔吐時最常用的診斷方法。
采用立位透視和攝片或側位水平投照法攝片,可更好地觀察脹氣的腸曲和液平。
(4)超聲檢查
對腹水的探查、腹部腫物部位和性質的診斷、腹腔內游離氣體的存在等,都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特點:
不僅可以觀察到胃腸道的某些改變,而且能直接觀察肝膽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等改變及其對消化道的影響。
對膽總管囊腫、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疾病的診斷方面都優于X線檢查。
在寶寶出生后的前幾個月里,寶寶出現嘔吐癥狀,很可能由于不是很嚴重的喂食問題造成,例如喂食過量、不消化,或對母乳或配方奶里的蛋白質過敏。要判斷寶寶是嘔吐還是吐奶(寶寶吐奶也是常發生的情況),你只要記住寶寶吐奶時,只會有幾勺量的奶順著寶寶的下巴流出來,而嘔吐時吐出來的液體要多得多。同時,寶寶也可能會被自己的嘔吐嚇住,很可能會哭起來。
注意正確的喂養方法,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積極防治胃腸道疾病和各種感染性疾病,在良好的氛圍中進食等。
孩子嘔吐以后,讓他小口地喝點東西有助于下咽,不要一下子喝很多。可樂之類的飲料都可以,但最好是在沒有氣泡以后。這些飲料到處都有,所以即使是在外度假也可以解決問題。當然,如果使用口服補鹽液對腹瀉和嘔吐進行適當的治療就更好了。在孩子一陣嘔吐后,要等一會才能讓他們喝這些東西。如果孩子嘔吐后馬上喝,肯定又會吐出來。
一些生活小招:
發生劇烈胃痙攣、嘔吐不止時,可服兩粒云南白藥膠囊,嘔吐可止。
醫囑服用含蓖麻油工鎂鹽等藥品時,可給病臉含服一些堅硬的冰糖塊或口香糖。這樣可除去藥物引起的惡心感。但若是糖尿病患者,應禁用冰糖,只用口香糖。
姜、竹絨熬水喝,可止胃寒嘔吐。
相關知識點
小兒腸套疊 | 小兒扁桃體發炎 | 小兒鼻出血 | 八個月寶寶拉肚子 | 寶寶咳嗽化痰 | 寶寶痢疾 | 寶寶過敏性結膜炎 | 小兒消化不良 | 寶寶便血 | 寶寶感冒 | 小兒肺炎 | 小兒結核病 | 小兒癲癇 | 小兒感冒 | 寶寶偏食 | 小兒口臭 | 羅圈腿 | 小兒鼻出血食譜 | 幼兒營養不良 | 感覺統合 | 夾腿綜合癥 | 小兒盜汗 | 高熱驚厥 | 小兒尿頻 | 兒童微量元素缺乏癥 | 遺尿 | 小兒麻疹 | 小兒腎炎 | 小兒厭食癥 | 小孩鼻子不通氣怎么辦 | 幼兒常見疾病 | 肋骨外翻 | 瘊子 | 意外損傷 | 小兒便血 | 小兒痢疾 | 小兒便秘怎么辦 | 小兒中暑 | 小兒過敏性皮炎 | 小兒便秘 | 小孩拉肚子怎么辦 | 2歲寶寶腹瀉怎么辦 | 幼兒貧血 | 小兒腹脹 | 孩子營養不良怎么辦 | 小兒多動癥 | 蟯蟲感染 | 肌營養不良 | 流腦 | 吞氣癥 | 寶寶踏步反射 | 小兒高熱驚厥 | 小兒驚厥 | 高溫驚厥 | 羅圈腿矯正 | 羅圈腿矯正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嬰兒消化不良 | 寶寶咳嗽治療 | 奶癬 | 太子金 | 新生兒驚厥的表現 | 新生兒髖關節脫位原因 | 新生兒淚囊炎按摩 | 寶寶病毒性腹瀉 | 小兒食欲不振 | 小兒猩紅熱 | 小兒癢疹 | 一周歲寶寶腹瀉
相關文章
相關詞條711
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表2017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諾如病毒| 小孩反復發燒怎么辦 | 小兒咳嗽 | 小兒肺炎 | 小孩拉肚子怎么辦 | 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辦 |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 小孩發燒怎么退燒 | 小孩發燒39度怎么辦 | 發燒吃什么食物 | 輪狀病毒 | 小兒嘔吐 | 佝僂病 | 寶寶上幼兒園 | 幼兒園安全教育常識 |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 |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皰疹性咽頰炎 | 風寒感冒 | 風熱感冒 | 小孩感冒流鼻涕怎么辦 | 咳嗽偏方 | 孩子不愛吃飯怎么辦 | 一歲半寶寶不愛吃飯 | 一歲半寶寶身高體重 | 2歲寶寶身高體重 | 3歲寶寶身高體重 | 寶寶食譜 | 一歲寶寶食譜 | 兩歲寶寶食譜 | 三歲寶寶食譜 | 兒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親子游戲 | 小兒推拿 | 濕疹癥狀 | 肋骨外翻 | 睡覺磨牙是什么原因 | 磨牙是什么原因 | 狂犬疫苗 | 水痘疫苗 | 乙腦疫苗 | 流腦疫苗 | 脊灰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