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驚厥的發病原因,針對小兒高熱驚厥的發病原因這個問題做如下介紹:
有發燒產生驚厥腦電圖檢查無異常的情況下不會是癲癇病,請廣大患兒父母無需過于憂慮,主要防治及時不使病癥轉變成無熱驚厥過于頻繁才是關鍵的。
高熱驚厥是(一過性)癥狀發作時幾秒至幾分鐘,醫院檢查CT,腦電圖等一般是檢查不出病因的,如果經常發作高熱驚厥會隨著發燒體溫的降低產生驚厥變成無熱驚厥頻繁發作,就有可能產生智力障礙或者轉變成癲癇病。這樣情況腦電圖才能會檢查出異常,比如:先前是發燒40度產生驚厥,發作次數多了(個別患兒發作驚厥次數可達10次以上),就會隨著發燒體溫的降低產生驚厥,最終會變成無熱驚厥發作頻繁的這樣一個過程。
高熱驚厥大多都屬內火旺盛(指上,中,下焦之火),小兒經常先兆表現:口渴,口臭,口瘡,咽炎,扁桃體炎,煩躁,易怒,面紅目赤,食欲不振,愛哭鬧,大便干燥或者便秘,小便黃赤,舌苔黃厚膩等一系列上火現象的前兆,或者某單一現象常有表現。一旦遇到外感發熱體溫升的迅速,導致更加上火而轉變成內痰,所謂“痰涎壅盛”,極易致使再次發作驚厥癥狀。
西醫說一般在5歲之后不再發作高熱驚厥,但也不能絕對的,即使5歲之后的高熱驚厥史的孩子若有以上內火旺盛表現,遇到感冒發燒極易再次發作驚厥癥狀,這也是北京中科癲癇病中醫研究院在臨床中常見有5-7歲的孩子發作高熱驚厥。
注意:小兒高熱驚厥容易復發
高熱驚厥常有復發,在初次驚厥發作以后,約25%~40%(平均33%)的病兒在以后的熱性病時出現驚厥復發。在高熱驚厥小兒中,1/3有第二次驚厥,其中的1/2有第三次發作。總共9%或更多的復發率。因此預測是否會復發,對判斷高熱驚厥的預后是非常重要的。復發的預測主要是根據起病的年齡。初次發作在一歲以內的患兒復發率最高,大約1/2病例會復發。另如果是復雜性高熱驚厥,有癲癇家族史者,復發機會多。復發多發生在初次高熱驚厥后的2年以內。
當寶寶發生高熱驚厥時,家長們都非常擔心寶寶,可能會嘗試傳言中的掐人中、口中塞湯勺或毛巾等方法,幫助寶寶緩解不適。
事實上,這些做法并不能保護寶寶,反而可能會造成傷害。那么,寶寶高熱驚厥到底是怎么回事?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一、寶寶高熱驚厥的真相
當寶寶發燒38.0℃,突然出現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有可能是發生了高熱驚厥。引起高熱驚厥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1)與嬰幼兒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有關,但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改善;(2)與遺傳有關,有高熱驚厥家族史的寶寶發生幾率會更高;(3)與感染有關,其中以病毒感染最為常見。
二、寶寶高熱驚厥,掐人中?NO!應該這樣做
當寶寶發生高熱驚厥時,掐人中、口中塞湯勺或毛巾等方法,真的有用嗎?事實上,這些做法并不能保護寶寶,反而可能會造成傷害。
其實,發燒引起的驚厥,不會超過5分鐘,一般不會留有后遺癥。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應該這樣做:
1、把寶寶置于平坦處
選擇一個平坦柔軟處的地方,如地毯、床上,把寶寶放好,注意周圍不能有磕碰到寶寶的物品,期間要避免緊抱、搖晃、掐人中、呼喚寶寶或用力按壓肢體,以免刺激寶寶,加重抽搐、造成肢體損傷及影響寶寶呼吸。
2、清理口周圍分泌物,保障呼吸通暢
讓寶寶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把寶寶口周圍的唾液和殘渣清理干凈,但不要強行探入寶寶口中或往口中放任何東西,比如,湯勺、毛巾等,容易造成呼吸不通暢、誤吸或者口腔損傷。
3、讓寶寶覺得舒服
為了寶寶呼吸更順暢,建議松開TA的領口和比較緊身的衣服,可以撤去被褥、適當空調降溫等,可讓寶寶覺得舒服一些。
4、做好相關記錄
記錄驚厥持續時間、寶寶發作癥狀等,也可以用手機錄下來,為醫生后續的診斷提供依據。
若寶寶高熱驚厥時間超過5分鐘;或伴有嘔吐、脖子強直、呼吸困難等癥狀;驚厥停止后,意識沒有很快恢復,甚至出現嗜睡。出現以上情況,應立馬撥打120。
雖然一般寶寶高熱驚厥不會超過5分鐘,但結束后也應該帶寶寶去就診,查明發生驚厥的原因。
驚厥的高熱癥狀有哪些?我們一起來了解,看看兒科專家的詳細介紹:
1、前期癥狀:患兒可能會極度煩躁或不時“驚跳”,精神緊張,神情驚恐,四肢肌張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暫停或不規律;體溫驟升,面色劇變;瞳孔大小不等;邊緣不齊。
2、典型癥狀:突然起病、意識喪失、頭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視、口吐白沫、牙關緊閉、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陣攣或強直性抽搐,嚴重者可出現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驚厥持續時間數秒至數分或更長。繼而轉入嗜睡或昏迷狀態。在發作時或發作后不久檢查,可見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病理反射陽性等體征,發作停止后不久意識恢復。
3、具體疾病的典型癥狀
(1)熱性驚厥的類型:根據起病年齡、驚厥的嚴重程度、神經系統體征等可將熱性驚厥分為單純型和復雜型兩個類型。單純型多在4個月-4歲之間起病,高熱后很快出現驚厥,驚厥持續時間在5-10min以內,驚厥發作為全身性,發作前后神經系統正常,熱退一周后腦電圖正常。此型占熱性驚厥大多數,預后良好。復雜型驚厥持續時間超過15-30min,驚厥為全身性或局灶性,可有神經系統體征,一次發熱過程中驚厥發作2次或2次以上;可在6個月以下或6歲以上發病。此型僅占少數。
(2)若是低鈣血癥引起的抽搐,患兒可意識清楚。若意識尚未恢復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復發作呈持續狀態者,提示病情嚴重,可因腦水腫、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抽搐部位局限且恒定,常有定位意義。
(3)新生兒驚厥常表現為各種各樣多變的異常動作,如呼吸暫停、不規則,兩眼凝視、陣發性蒼白或紫紺。嬰幼兒驚厥有時僅表現口角、眼角抽動,一側肢體抽動或雙側肢體交替抽動。新生兒驚厥表現為全身性抽動者不多,常表現為呼吸節律不整或暫停,陣發性青紫或蒼白,兩眼凝視,眼球震顫,眨眼動作或吸吮、咀嚼動作等。
(4)驚厥持續狀態:驚厥持續30分鐘以上,或兩次發作間歇期意識不能完全恢復者。為驚厥的危重型。由于驚厥時間過長可引起高熱、缺氧性腦損害、腦水腫甚至腦疝。
幼兒處于身體發育階段,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不健全,機體的散熱差,很容易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如果發熱較輕,對患兒的精神狀態影響較小,家長就不必要大驚小怪。但是如果是高燒,發熱體溫在40℃以上時,就很容易引起患兒大腦皮層的過度興奮,引發全身或局部的肌肉痙攣或抽搐,即小兒驚厥。小兒高熱驚厥大部分發生在家中,此時家長需要掌握一定的急救處理方法,迅速給患兒退熱,并及早送醫院治療。那么家長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要給孩子降溫。發現孩子驚厥癥狀,家長要及時打開房間的窗戶,保持室內通風和空氣新鮮。患兒出汗多時可用毛巾擦干身體,換一套貼身衣服。多喝白開水或果汁對降低體溫有幫助。
其次,采取冷敷。家長可采用冷濕毛巾置于患兒液窩、腹股溝、腘窩(膝關節后面)等處,每3-5分鐘更換一次。這些部位血管比較豐富,并且離體表近,易于散熱。
第三,采用溫水擦浴。家長可將孩子放到約32-34℃的溫水中,浸浴10-15分鐘,然后用毛巾包裹擦干身體。
第四,口服退燒藥。如果采用上述物理降溫措施患兒仍高熱不退,家長可給患兒服用適量的退燒藥,如阿苯片等。
第五,驚厥時的處理。孩子驚厥發作時,家長要及時解開孩子的衣扣,以免影響呼吸。用干凈的紗布或手絹,疊放在上、下齒之間,防止咬破舌頭。但不要塞入過猛,或把口腔塞得過滿,避免造成窒息或阻礙呼吸。讓孩子頭歪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利于嘔吐物排出。用手指壓人中,促使孩子清醒。若體溫在39℃以上,可采取降溫措施。
總之,小兒高熱驚厥非常危險,家長要做好退熱措施,并在驚厥發作時及時處理,及時送患兒到醫院就診。
相關知識點
小兒腸套疊 | 小兒扁桃體發炎 | 小兒鼻出血 | 八個月寶寶拉肚子 | 寶寶咳嗽化痰 | 寶寶痢疾 | 寶寶過敏性結膜炎 | 小兒消化不良 | 寶寶便血 | 寶寶感冒 | 小兒肺炎 | 小兒結核病 | 小兒癲癇 | 小兒感冒 | 寶寶偏食 | 小兒口臭 | 羅圈腿 | 小兒鼻出血食譜 | 幼兒營養不良 | 感覺統合 | 夾腿綜合癥 | 小兒盜汗 | 小兒尿頻 | 兒童微量元素缺乏癥 | 遺尿 | 小兒麻疹 | 小兒腎炎 | 小兒厭食癥 | 小孩鼻子不通氣怎么辦 | 幼兒常見疾病 | 肋骨外翻 | 瘊子 | 意外損傷 | 小兒便血 | 小兒嘔吐 | 小兒痢疾 | 小兒便秘怎么辦 | 小兒中暑 | 小兒過敏性皮炎 | 小兒便秘 | 小孩拉肚子怎么辦 | 2歲寶寶腹瀉怎么辦 | 幼兒貧血 | 小兒腹脹 | 孩子營養不良怎么辦 | 小兒多動癥 | 蟯蟲感染 | 肌營養不良 | 流腦 | 吞氣癥 | 寶寶踏步反射 | 小兒高熱驚厥 | 小兒驚厥 | 高溫驚厥 | 羅圈腿矯正 | 羅圈腿矯正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嬰兒消化不良 | 寶寶咳嗽治療 | 奶癬 | 太子金 | 新生兒驚厥的表現 | 新生兒髖關節脫位原因 | 新生兒淚囊炎按摩 | 寶寶病毒性腹瀉 | 小兒食欲不振 | 小兒猩紅熱 | 小兒癢疹 | 一周歲寶寶腹瀉
相關文章
相關詞條711
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表2017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諾如病毒| 小孩反復發燒怎么辦 | 小兒咳嗽 | 小兒肺炎 | 小孩拉肚子怎么辦 | 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辦 |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 小孩發燒怎么退燒 | 小孩發燒39度怎么辦 | 發燒吃什么食物 | 輪狀病毒 | 小兒嘔吐 | 佝僂病 | 寶寶上幼兒園 | 幼兒園安全教育常識 |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 |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皰疹性咽頰炎 | 風寒感冒 | 風熱感冒 | 小孩感冒流鼻涕怎么辦 | 咳嗽偏方 | 孩子不愛吃飯怎么辦 | 一歲半寶寶不愛吃飯 | 一歲半寶寶身高體重 | 2歲寶寶身高體重 | 3歲寶寶身高體重 | 寶寶食譜 | 一歲寶寶食譜 | 兩歲寶寶食譜 | 三歲寶寶食譜 | 兒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親子游戲 | 小兒推拿 | 濕疹癥狀 | 肋骨外翻 | 睡覺磨牙是什么原因 | 磨牙是什么原因 | 狂犬疫苗 | 水痘疫苗 | 乙腦疫苗 | 流腦疫苗 | 脊灰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