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對于食物中毒,我們除了掌握清楚它的發病原因,再就是要了解它的癥狀表現。那么,寶寶食物中毒癥狀有哪些呢?
1、肉毒中毒是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的簡稱,在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最為嚴重。發病有其特點,除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外,主要表現為視力模糊、復視、眼瞼下垂、睜眼困難、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發病急,發熱不高,也有嘔吐、腹痛、腹瀉,多在一周內恢復。生食魚蟹或進食被細菌污染的肉、咸蛋、咸菜等均可引起中毒。
3、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時,可表現高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水樣便等,重者可出現抽搐和昏迷,搶救不及時可死亡。常因進食被細菌污染的肉、蛋、水產品,特別是病死的牲畜肉而引起。
4、葡萄球菌腸毒素食物中毒,主要表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特別是嘔吐較嚴重。常因進食被細菌污染的奶制品、肉制品、剩飯等引起。
食物中毒一般多發生在夏秋季,兒童發病率較高,是由細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一種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癥的疾病。最常見的是沙門菌類污染,以肉食為主;葡萄球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為乳酪制品及糖果糕點等;嗜鹽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海產品;肉毒桿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罐頭肉食制品。
如果孩子發生食物中毒,主要的癥狀表現為食用污染的食物后1-24小時內出現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隨后出現脫水和血壓下降而致休克。肉毒桿菌污染所致中毒病情最嚴重,可出現吞咽困難、失語、復視等臨床表現。 食物中毒后要及早進行救治,尤其是兒童。
中毒早期可進行催吐、洗胃;劇烈腹痛、腹瀉者可注射阿托品;有脫水者及早補充液體;也可飲用加入少許食鹽和糖的液體;也可用抗生素。如果是被肉毒桿菌引起的中毒,應立即送醫院急救,請醫生給予抗肉毒血清注射。
因此,預防食物中毒的關鍵是禁食霉腐變質和污染的食品。
作為家長,當發現懷疑孩子發生了中毒時,應該盡快地追問孩子發病前吃了什么東西,以前吃過沒有,同食者的情況怎樣?還要仔細搜索孩子口袋里、書包里有無野生植物或其他剩下的東西。盡可能把有關東西搜集齊全,供醫生參考。
每當發生急性中毒,都應分秒必爭地立刻進行搶救,以免失去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搶救急性中毒的原則和步驟是:
1、盡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清洗被污染的皮膚、除去污染的衣服、脫離有毒的場所或催吐、洗胃、導瀉、灌腸以清除食入的毒物。
2、防止毒物吸收:在催吐、洗胃過程中或其后,給予拮抗劑以直接未被吸收的毒物發生作用,以減低毒性或防止吸收。例如強酸中毒可用弱堿(石灰水上清液、肥皂水)中和,強堿中毒可用弱酸(1%醋酸、果子水)中和,日常飲的豆漿、牛奶或蛋清也有中和酸、堿作用和保護腸胃道粘膜作用,并常用作金屬毒物的拮抗劑。濃茶可以沉淀某些毒物。
3、促使已吸收的毒物排出:到醫院應用靜脈輸液,應用利尿劑排毒,目前透析方法已推廣應用,效果較好,透析亦即是利用人工腎或利用腹膜的滲透作用將毒物從體內排除。
4、對癥療法:根據病人出現的癥狀如驚厥、呼吸困難、循環衰竭等給予對癥治療,支持病人渡過危險階段,爭取及早康復。
水中毒是指超量的飲水引起的一種病理現象,它是指因為過量的水而使得細胞外液的電解質的濃度過份的稀釋,在臨床上也把這種水中毒的現象稱之為稀釋性低鈉血癥。我們知道人體本身是有一 定的調節能力的,但是如果在短時間之內進水過多超過了人體所能調節的限度,而腎臟又一時間無法將多余的水排出去的一系列癥狀。
水中毒主要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等級,當人體的血液中鈉離子的濃度低于130mEq/L的時候也就是輕度不中毒的時候可能會感覺到輕度的疲勞感,這個時候只要停止飲用水就可以了。當血液中鈉離子的濃度低于120mEq/L的 時候,人會感覺頭痛,嘔吐一些人還會出現一些精神方面的癥狀。而如果鈉離子的濃度低于110mEq/L的時候就會出現昏睡一些還會有全身痙攣的表現。專家告訴我們說當水中毒已經到最嚴重的時候也就血液中鈉離子的濃度低于100mEq/L的時候,就會引起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所以說不同程度的水中毒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威脅是非常大的。而嬰兒也是水中毒的高發人群。一來嬰兒無法知道自己需要多少水份總是多少,另外傳統的觀念會以為要幫助寶寶多補充水份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醒寶媽們在孩子半歲以前其實是不需要喝水的,因為寶寶平時在喝母乳或者是配方奶粉的時候其中就已經包含了寶寶所需要的水分了所以無需在給孩子補水了。
而且未滿6個月的小寶寶其腎臟功能還沒有完全發育,所以如果太多的水份就會使得他們在排出多余的水分的同時也會排出鈉元素的。鈉元素的過度流失不僅會影響到嬰兒正常的大腦活動同時還會引起嬰兒的臉部浮腫,體溫過低,愛睡,煩躁不安這些都是嬰兒輕度水中毒的表現了,如果嬰兒出現痙攣或者驚厥的時候可能已經是重度水中毒了,這個時候一定要及時的就醫。
說到這也許你要說了,那么嬰兒到底要如何科學的喂水呢?
正常情況下如果是有充足的母乳的話是不需要過多的喂水的,如果實在擔心寶寶上火的話,只要按寶寶的每公斤體質需要20毫升的水進行喂養就可以了,通常情況下一天只需要喂養3到4次左右就可以了。
當然了寶寶的飲水量還要和日常的飲食,氣溫度來決定的。比如說如果當天的活動量較少的沒怎么出汗的話那么可能就不需要過多的補充水份了。如果當天的天氣炎熱寶寶出很多的汗的話那么就要多增加水份了。
另外提醒一下如果是未滿6個月的寶寶最好避免過度的稀釋配方奶粉,平時還要注意不要讓寶寶喝含電解質的飲料等等。當然了寶寶一天喝多少水事實上還需要和寶寶的身體情況來相衡量的,比如說孩子已經出現了脫水的癥狀的話,那么就可以適當的幫助寶寶補充一些水份了。
說到食物中毒,很多家長會認為,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很低,因為寶寶吃的食物,基本都是從正規渠道買的或家里自制的。其實不然,如果寶寶喝了未經消毒或被污染的牛奶、冰箱里久放的蔬果、沒有充分加熱的輔食、半生不熟的肉蛋類的話,也有可能發生食物中毒,導致寶寶又拉又吐。當寶寶食物中毒時,家長第一時間應該怎么處理呢?
一、第一時間做出應急處理
發現寶寶食物中毒后,家長第一時間這樣做:
及時將寶寶吃過的食物封存,避免寶寶繼續吃或別人誤食;
取一部分用保鮮袋裝起來,以備就醫時察看,而不是催吐!
短時間內限制寶寶進食和飲水。對于大部分食物中毒的情況,可以通過幾小時的限制進食和飲水,來觀察寶寶的癥狀是否良好。嬰兒一般可以忍受3-4小時不進食任何食物和液體,大一點的寶寶則可以忍受6-8小時。在限制進食的這段時間,如果腹瀉和嘔吐的癥狀逐漸減輕,說明病情在慢慢地自愈;如果癥狀加重,甚至出現了脫水、持續腹瀉、便血、身體觸痛或刺痛、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癥狀,則應立即撥打120或送往附近的醫院急救。
家長在這里或許有疑問,為什么不催吐呢?因為無論用任何方法催吐,如摳喉嚨眼、大量灌水催吐等,都會進一步損傷寶寶的咽喉甚至身體,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傷害。
二、從日常做好預防
首先,家長們要記住新鮮食材是基本。不要購買或讓寶寶食用以下幾種食物:
來源不明的食物,如野生采摘的蘑菇、野外釣來的魚;
變質發霉的食物,如過了保質期的牛奶、包裝破裂的罐頭、腐爛的水果、發霉或發芽的蔬菜等。
值得注意的是,霉變的食物即使掰掉發霉的部分,還是不能吃的,為了身體健康,千萬不要節省!
其次,保證烹飪過程是干凈、衛生的。至少做到以下幾點:
廚房、廚具、餐具都要保持潔凈,盡量消毒殺菌;
烹飪前先洗手,如果手部有傷口應戴手套;
確保食物烹飪后徹底熟透,尤其是肉類、蛋類;
煮好的食物應該在2小時內食用,特別是在夏季。
最后,注意食物的儲存和再加熱,別讓病菌在這里有機可趁:
吃不完的食物放進冰箱時要裝在密封容器,或是包上保鮮膜;
注意食物不要混放,要生、熟歸類放好;
拿出來加熱時,應徹底加熱煮透,殺死從冰箱里帶出來的細菌。
寶寶發生食物中毒時媽媽們不用慌,正確冷靜的應對就好。至于預防食物中毒,注意日常的飲食衛生是關鍵。
相關知識點
寶寶愛吃甜食的危害 | 小兒用藥誤區 | 血鉛超標 | 小孩長痱子怎么辦 | 如何預防噎食 | 兒童噎食急救 | 處理傷口的正確方法 | 兒童噎食急救誤區 | 小孩嗓子啞了怎么辦 | 小孩尿床怎么辦 | 兒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幼兒口腔護理 | 兒童用藥指南 | 小兒推拿 | 小兒護足 | 嬰幼兒急救常識 | 兒童健身操 | 幼兒疫苗 | 卵圓孔未閉 | 兒童護眼 | 小兒失眠 | 塑化劑 | 浴室安全 | 兒童防潮濕 | 防潮祛濕 | 幼兒嗓音 | 小孩子睡覺出汗原因 | 出汗多 | 寶寶運動 | 兒童暈車 | 左撇子 | 小兒營養不良 | 捏脊 | 寶寶能泡溫泉嗎 | 孩子叛逆家長怎么辦 | 飯后多久可以運動 | 叛逆期 | 多大的寶寶可以用吸管杯 | 多大的寶寶可以用牙膏 | 愛耳日 | 1-3歲寶寶補鈣 | 2歲寶寶吃什么補鈣 | 兒童涂氟 | 胃脹氣怎么辦 | 寶寶中暑 | 寶寶流鼻血
相關詞條711
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表2017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諾如病毒| 小孩反復發燒怎么辦 | 小兒咳嗽 | 小兒肺炎 | 小孩拉肚子怎么辦 | 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辦 |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 小孩發燒怎么退燒 | 小孩發燒39度怎么辦 | 發燒吃什么食物 | 輪狀病毒 | 小兒嘔吐 | 佝僂病 | 寶寶上幼兒園 | 幼兒園安全教育常識 |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 |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皰疹性咽頰炎 | 風寒感冒 | 風熱感冒 | 小孩感冒流鼻涕怎么辦 | 咳嗽偏方 | 孩子不愛吃飯怎么辦 | 一歲半寶寶不愛吃飯 | 一歲半寶寶身高體重 | 2歲寶寶身高體重 | 3歲寶寶身高體重 | 寶寶食譜 | 一歲寶寶食譜 | 兩歲寶寶食譜 | 三歲寶寶食譜 | 兒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親子游戲 | 小兒推拿 | 濕疹癥狀 | 肋骨外翻 | 睡覺磨牙是什么原因 | 磨牙是什么原因 | 狂犬疫苗 | 水痘疫苗 | 乙腦疫苗 | 流腦疫苗 | 脊灰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