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捂熱綜合征又稱悶熱綜合征、捂被綜合征、蒙被綜合征等。這種病主要因為給孩子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而引起。
在家給孩子蓋被過嚴、過厚;居室內溫度過高或在外出時給孩子包裹過多、過緊時均可以發生。多見于1歲以內的嬰兒,未滿月的新生兒尤其多見。一般都發生在寒冷季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為發病高峰期。患兒多數來自農村。大多數孩子起病前身體健康,少數有咳嗽、流涕、發熱、腹瀉等感冒或腸道感染癥狀。新生兒或小嬰兒的體表面積相對比成人大,因此,散熱也比成人快,如果捂的過久或保暖過度,孩子身體周圍的溫度會急劇上升,而此時又因包裹太多影響散熱而使機體處于高熱狀態。這時候,人體皮膚上的小血管可出現代償性擴張,以通過皮膚蒸發也就是出汗和呼吸增快來加速散熱,所以孩子會大量出汗,甚至脫水。
降溫
降溫退熱是治療的基本措施。家長應該首先去除捂熱的原因,撤離高溫的環境,讓孩子盡快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并盡快把孩子送到醫院救治。孩子體溫很高,要迅速降溫。最好采用物理降溫法,如用冰墊、溫水擦浴等,不要用發汗藥,以免出汗過多加重虛脫。給氧迅速給氧是治療的必須手段。給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壓,血氧飽和度和血氧含量,改善機體缺氧癥狀和呼吸狀態。如有腦水腫出現,應該采取高壓氧治療。
液體療法
液體療法也是搶救治療的一項重要措施。由于患兒高熱大汗后使水液大量丟失,會引起脫水和酸中毒,因此必須積極補充水分,糾正酸中毒。應采用靜脈補液,補充葡萄糖、生理鹽水和碳酸氫鈉。
其他方法
除以上治療措施外,對抽搐的患兒要應用抗驚厥藥,如安定、魯米那、水合氯醛等。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能量合劑和維生素C等藥物,以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同時要注意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并保證營養的供給。
應該提醒每一位孩子的家長,對孩子切不要包裹得太緊太厚,保暖過度和缺乏新鮮空氣會使孩子發生捂熱綜合征。這種情況病死率很高,而且即使搶救存活,后遺癥也很容易發生。同時也提醒醫務人員,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及時診斷和處理是降低病死率、減少后遺癥發生的關鍵。
高熱時機體代謝增快,耗氧量增加,再加上被窩內缺乏新鮮空氣,還可導致孩子發生缺氧。由于小嬰兒,特別是不滿月的新生兒無力掙脫捂熱的環境,持續下去病情往往迅速惡化,出現內環境失調和多個器官功能損害或衰竭。一般患兒表現為面色先紅后白、哭鬧不安、反應遲鈍、眼窩凹陷、口唇發青及呼吸急促、費力等。由于受到捂悶后又大量出汗失水,造成腦血流量減少,腦組織缺血缺氧,并可繼發腦水腫。嚴重者腦細胞缺血壞死,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永久性損害,而遺留癲癇、弱智等后遺癥。該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影響心、腦、腎、胃腸道等多個器官,病死率可高達18.33%,后遺癥也較多,其中以繼發性癲癇最常見,其次還有腦性癱瘓、失明、失語、智能低下等。顯然,嬰兒捂熱綜合征完全是人為因素所造成,因后果嚴重,應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
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健全,對外界氣溫的適應性較差,特別是出生后150天以內的嬰兒,產熱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熱較為緩慢,產熱和散熱的不相協調使嬰兒容易在環境影響下出現高熱。捂熱過久,影響了機體散熱,體溫就會急劇上升,患兒處于高熱狀態。
高溫時末梢血管會代償性擴張,出汗增多,高熱也使機體代謝亢進,耗氧量增加,加之孩子被困在被窩里,缺乏新鮮空氣,導致缺氧。
小嬰兒尤其是新生兒根本無力掙脫"捂熱"環境,持續下去即可引起體內一系列代謝紊亂和功能衰竭。
誤區一:穿的、蓋的越多越好
例如小兒睡覺時不給脫去棉衣、棉褲,還加蓋過多的棉被,甚至還將被蓋過頭。外出時里三層,外三層,用繩捆,頭戴冒,再加圍巾。
誤區二:發熱捂出汗
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給寶寶穿得多多。有的說,孩子發燒了很怕冷;有的說,穿得厚點是為了捂出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燒了。
發燒捂出汗,往往越捂越熱,容易造成捂熱綜合癥,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小孩發高熱往往肢體循環會變差,手腳冰涼,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讓寶寶充分散熱,而手腳要保暖。很多人認為寶寶發燒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著涼。其實孩子發燒了洗熱水澡更有利于散熱。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拭浴也是退熱的一個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溫方法。
誤區三:嬰兒與大人同睡
很多媽媽喜歡摟著寶寶一起睡,覺得這樣不僅能快速地讓寶寶與媽媽熟悉,也方便媽媽照顧寶寶,其實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寶寶一哭,媽媽就給奶吃,有時寶寶含著乳頭就睡著了。寶寶含著乳頭睡覺,乳房很容易堵住嬰兒的口鼻,影響其呼吸。母嬰同床睡眠夜間同呼吸,共吸氧,成人肺活量要比寶寶大很多,大量的氧氣被大人奪去,相反,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卻被寶寶回收了,寶寶可能整夜處于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彌留的小環境里,使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對發育極為不利。孩子有被大人壓到得危險。年輕父母睡得太沉,壓到嬰兒使之窒息死亡的病例屢有發生。
冬天家長要注意適當給孩子增減衣物,不能把孩子捂得太嚴實,否則不利于散熱。其實孩子衣物的厚度和母親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而且,中午要隨著氣溫升高而適當給孩子少穿點衣服。從戶外進到車內、室內,要及時解開孩子的厚外套。只要嬰兒的兩只腳是暖和的,就說明衣被的厚薄是適當的。
一般來說,新生兒待的室內溫度最好在23-24攝氏度左右;幾個月到一歲的嬰兒所處的室內溫度最好在22攝氏度左右,晚上可適當給孩子添加一床小被子。同時,室內的濕度最好保持在50%到60%左右。另外,不宜給孩子用電褥子,否則電褥子持續供熱,孩子散熱差,也容易出現"捂熱綜合征"。
家長要學會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臉色發紅、發熱、出汗多,首先要看是否環境溫度過高,如果室內溫度比較適宜,就要考慮是否給孩子穿得太多了。同時要給孩子補充水分,最好在水里加一點鹽。如果孩子尿少,說明孩子存在脫水問題,也要引起家長警惕,及時到醫院就診。
相關知識點
寶寶臍疝 | 喉梗阻是怎么回事 | 寨卡病毒 | 嬰兒鵝口瘡 | 口水疹 | 嬰兒腸套疊 | 嬰兒臍疝 | 嬰兒貧血 | 嬰兒猝死 | 寶寶鼻塞怎么辦 | 乳糖不耐受 | 嬰兒搖晃癥候群 | 嬰兒性早熟 | 嘴唇上有白點 | 舌系帶 | 熱性驚厥 |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 | 嬰兒常見疾病 | 嬰幼兒外陰炎 | 爛嘴角 | 小兒支氣管炎 | 小兒鼻塞 | 小兒蕁麻疹 | 嬰兒缺鐵性貧血 | 兒童就醫指南 | 寶寶常備藥 | 嬰兒手足搐搦癥 | 嬰幼兒常見眼疾 | 包皮垢 | 嬰兒腸絞痛 | 嬰兒血管瘤 | 方顱 | 角弓反張 | 腸梗阻 | 包皮紅腫 | 包皮嵌頓 | 包皮癢 | 肚臍下方疼痛 | 畸形足 | 疝氣 | 舌系帶過短 | 舌系帶手術 | 肛周膿腫 | 嬰兒口瘡 | 嬰兒臉紅 | 嬰兒玫瑰疹 | 嬰兒起痱子 | 嬰兒缺鈣的表現 | 嬰兒熱痱 | 嬰兒水土不服 | 嬰幼兒常用藥 | 嬰兒癲癇 | 嬰兒上呼吸道感染 | 嬰兒腎積水 | 嬰兒胃腸功能紊亂 | 嬰兒消化不良怎么辦
相關專家解答
相關詞條695
寶寶身高體重標準表 | 嬰兒喂養 |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 嬰兒吐奶嚴重怎么辦 | 寶寶肚子脹氣怎么辦 | 嬰兒大便顏色 | 寶寶拉肚子有泡沫 | 嬰兒打嗝 | 嬰兒吃奶量 嬰兒嘔吐 | 寶寶拉肚子怎么辦 | 寶寶長牙發燒怎么辦 | 寶寶臉上長濕疹怎么辦 | 嬰兒撫觸 | 嬰兒發燒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初期癥狀 | 輔食100款 | 寶寶發燒38度怎么辦 | 幼兒急疹 | 嬰兒輔食食譜 | 睡眠不好如何調理 | 嬰兒睡眠 | 寶寶晚上睡覺哭鬧 | 嬰兒奶癬 | 寶寶感冒咳嗽流鼻涕怎么辦 | 小孩發燒39度怎么辦 | 嬰兒正常體溫是多少 | 小兒支氣管炎 | 母乳喂養的好處 |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 厭奶期 | 嬰兒米粉 | 嬰兒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寶寶過敏性皮炎 | 斷奶方法 | 小兒肺炎 嬰兒鵝口瘡 | 諾如病毒 | 小兒推拿 | 疫苗接種時間表 | 乙肝疫苗 | 五聯疫苗 | 流感疫苗 | 麻疹疫苗 | 流腦疫苗 | 嬰兒枕頭 | 嬰兒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