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慢性胃炎的原因有哪些?
收藏(一)發病原因
1.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自從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液中分離出Hp以來,大量的研究表明,Hp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Hp是革蘭陰性菌,在光鏡下呈輕度S”形彎曲,長約3μm,電鏡下菌體末端鈍圓,大多數細菌一端有2~6根長3~5μm的鞭毛,在普通培養條件下不生長,但在特殊的三氣培養箱中(10%CO2,5%O2和85%N2)生長良好。在兒童中原發性胃炎,Hp感染率高達40%,慢性活動性胃炎高達90%以上,而正常胃黏膜幾乎很難檢出Hp。感染Hp后,胃部病理形態改變主要是胃竇黏膜小結節,小顆粒隆起,組織學顯示淋巴細胞增多,淋巴濾泡形成,用藥物將Hp清除后,胃黏膜炎癥明顯改善。此外成人健康志愿者口服Hp證實可引發胃黏膜的慢性炎癥,并出現上腹部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用Hp感染動物的動物模型也獲得了成功,因此Hp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病因。
2.化學性藥物 小兒時期經常感冒和發熱,反復使用非甾體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使胃黏膜內源性保護物質前列腺素E2減少,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而致胃黏膜損傷。
3.不合理的飲食習慣 食物過冷、過熱、過酸、過辣、過咸或經常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癥,食物中缺乏蛋白質、B族維生素也使慢性胃炎的易患性增加。
4.細菌、病毒和(或)其毒素 鼻腔、口咽部的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內,長期慢性刺激可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癥;有報道40%的慢性扁桃腺炎患者其胃內有卡他性改變。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損傷經久不愈,反復發作,亦可發展為慢性胃炎。
5.十二指腸液反流 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時,使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增加。十二指腸液中含有膽汁、腸液和胰液。膽鹽可減低胃黏膜屏障對氫離子的通透性,并使胃竇部G細胞釋放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氫離子通過損傷的黏膜屏障并彌散進入胃黏膜,引起炎癥變化、血管擴張、炎性滲出增多,使慢性胃炎持續存在。
(二)發病機制
正常胃黏膜的固有層只有少量單核細胞,如果出現多數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則為慢性炎癥活動期。嗜酸細胞極少見。慢性淺表性胃炎病變一般只限于黏膜的上1/3,即在腺窩層而不影響腺管部分。炎癥影響上皮層使其變性壞死,重者剝脫形成糜爛甚至出血。核分裂相明顯增多,上皮增厚。腺窩固有層有多數細胞浸潤,白細胞游走,腺窩內有各種管型。萎縮性胃炎的炎癥變化與淺表性胃炎相似,惟范圍波及到黏膜全層,主要特點是腺體數量減少。腸上皮化生常見于萎縮性胃炎,輕者只見少量杯狀細胞,重者可見大量典型的腸絨毛上皮,這種病理變化在兒童極少見。根據本院206例兒童胃黏膜組織學檢查結果,幾乎全屬淺表性胃炎,僅1例為萎縮性胃炎,另有1例淺表性胃炎伴腸化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694
菊花茶 | 金銀花茶 | 百香果 | 葡萄 | 提子 | 蓮子 | 葛根 | 秋葵 | 黃皮果 | 西瓜 | 桃子 | 牛油果 | 火龍果 | 蓮霧 | 哈密瓜 | 紅毛丹 | 蓮藕 | 冬瓜 | 南瓜 | 絲瓜 | 茄子 | 苦瓜 | 山藥 | 白茶 | 洛神花茶 | 薄荷茶 | 紅牛喝多了會怎樣 | 菠蘿莓 | 龍眼 | 李子 | 芒果 | 榴蓮 | 荔枝 | 櫻桃 | 楊梅 | 山竹 | 魚肝油 | 靈芝 蜂王漿 | 維生素B | 維生素E | 維生素C | 深海魚油 | 銀耳 | 烏雞 | 鴨嘴魚 | 螃蟹 | 三文魚 | 紫薯 | 釋迦果 | 燕窩 | 人參 | 冬蟲夏草 | 桂圓 | 碧根果 | 獼猴桃 | 椰子 | 黑加侖 | 草莓 | 菠蘿 | 芒果 | 枇杷 | 紫薯 | 釋迦果 | 燕窩 | 人參 | 桂圓 | 碧根果 | 獼猴桃 韭菜 | 螺旋藻 | 杏仁 | 芝麻 | 香菜 | 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