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內:寶寶出生第一周,胳膊和雙腿還沒有完全伸展開,身體蜷縮著。當他感覺到很大的聲音或突然的動作時會自動拱起背來,伸開手臂和腿,但這些運動多屬無意識和不協調的。一周后,寶寶的四肢會伸展,出現一些特定的肢體反射運動,手有抓握的能力。大人把手指放入小寶貝的手掌中,他們會立即有回握反應。家長可觀察他睡覺時手是否有自發的握拳和張開的動作。
2個月:寶寶俯臥起來大約能支持30秒鐘時間,臉與床呈45度。由于先天反射還沒消失,會經常攥著拳頭。讓寶寶俯臥,雙手放在頭的兩側,大人在前面用玩具逗引,看寶寶會不會抬頭。
3個月:寶寶俯臥抬頭可呈45度,俯臥時可用前臂撐起,可以自己從仰臥轉為側臥,自己的兩只小手已經能相握,抓握能長達30秒。寶寶仰臥,穿著寬松,手臂能左右活動時,兩手會在胸前接觸。
4個月:寶寶會試著翻身,俯臥位兩手支撐可以抬起全身。寶寶能靠坐十至十五分鐘,頭直立、平穩、背挺直。俯臥時,能昂頭與平面呈90度,仰躺時,可以伸長脖子看手夠腳。可以有限地彎曲腰以下的肌肉,能提高臀部,俯臥時可以從一邊滾向另一邊,可以由俯臥滾成側臥或仰躺。
5個月:雙手扶著寶寶腋下,寶寶能在床上或大人腿上站立兩秒鐘以上。寶寶仰臥,在其上方懸掛玩具,能抓住玩具。寶寶能先后用兩手抓住兩塊積木。
6個月:寶寶在俯臥時,能用肘支撐著將胸抬起,但腹部還是靠著床面,仰臥的時候喜歡把雙腿伸直舉高。能夠較為平衡地背靠枕頭坐著,能夠肚子貼在地上爬。可以用一只手拿東西。
7-8 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不用支撐坐起來了,他的翻身動作已經很靈敏了,肢體動作相當活躍。寶寶的平衡能力發展得相當好了,頭部運動也非常靈活。他會用手指捏東西,會扶杯喝水,會自己吃東西。父母可以雙手扶著寶寶腋下,看看寶寶是否上下跳躍。觀察寶寶是否會拿著兩個東西,然后對碰。觀察寶寶是否會去捏玩具,張開手讓大人抱抱。
9個月:寶寶這個時候已經可以“坐如鐘”了,他能坐得十分穩當,坐著地時候會轉身,也會自己站起來,站起來之后可以坐下,家長可以扶住寶寶雙手讓其學走路。觀察寶寶坐下的時候能不能不用依靠家俱站起來;大人扶住寶寶鼓勵其邁步,寶寶能邁2-3步。
10-12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能夠獨自站起來,并且靠著學步車慢慢地走幾步。11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在大人用一只手牽著的情況下走路。1歲的寶寶能獨立站片刻,不用扶也能走幾步,彎腰、招手、蹲下再站起更是不在話下,開始喜歡學走路。
18個月:寶寶的一只手可以拿兩塊小積木,手指的靈活性增強,兩只手也學會了分工合作。他可以把書打開再合上,喜歡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手指的應用也更加靈活。雙臂能上下前后運動,能牽著大人的手上下樓梯,能自己玩搭積木。他的小手也開始變得靈活,會穿珠子、投豆子等。家長可以看看寶寶把玩具扔掉之后能不能自己撿起來,會不會用拇指和食指捏起東西。
2歲:寶寶會獨自上下樓,可單腳站立2秒以上。會簡單書寫,會拍球、抓球和滾球,能寫出0和1,能做一些開瓶蓋、解紐扣等精細動作。
3-4歲:寶寶會騎小三輪,能快速跑步,但有時還會跌到,會使用剪刀,能端裝水較滿的水杯,能自己脫褲子衣服、穿褲子、穿沒有紐扣的衣服,能畫直線和簡單人物、風景畫,會折紙做簡單的手工。能較精確的把球投兒童式籃球架的框里,能自如的雙腳跳過障礙。
5-6歲:寶寶已經具有較熟練的繪畫和手工制作技能,可以開始學寫字,但還寫不好,能精確按照紙上畫好的線路裁剪圖形。他已經會邊跑邊拍球,能從三層臺階上跳下來且落地平穩,立定跳遠可跳80厘米以上,單腳連續跳可跳30下以上。
一、0-2歲
0-2歲是兒童肢體動作智能發展的基礎期,主要在于建立各領域及各系統的基本能力,并發展基礎情緒與生活作息功能。重點的發展項目包括有:知覺方面的前外側觸覺系統以及動作方面的抗重力大肌肉群。
使前外側觸覺系統成熟(敏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每天提供孩子多元觸覺按摩刺激,藉由游戲的方式進行,以至少兩種粗細對比的質感對象(例如海綿以及軟刺猬玩具)接觸孩子的皮膚,尤其是兩手手肘以下、背部、兩膝以下至踝關節以及臉部臉頰這些區域。建議在洗澡時以及親子游戲互動等自然情境下進行,注意不要過度用力以免造成皮膚傷害,并避免在餐后立即施行觸覺刺激活動。
2、提供孩子口腔觸覺刺激,可伴隨口腔清潔活動同時進行。媽媽可以用手指指尖肉墊或幼兒專用牙齒清潔軟指套,以略帶壓力但穩定緩慢的速度輕輕搓揉幼兒牙齦牙肉部份,以及口腔內部兩頰頰肉部份。建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先由門牙開始,并配合游戲逐漸增加刺激的時間及廣度。但媽媽要注意手指的安全,刺激時以食指動作,并以拇指與中指固定下顎,以避免可能的咬合反射而咬傷媽媽的手指。同時注意不要過度用力以避免搓傷牙齦,若持續有出血現象請停止刺激并咨詢專業醫療人員或牙醫。
訓練抗重力大肌肉群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多鼓勵孩子爬行并增加爬行時間,尤其是7個月~1歲之間的孩子;對于1歲以上已會走路的孩子,則可在兩腳上用重量環(一腳不要超過1Kg)加重以提高訓練量及爬行意愿;對于還不會爬的嬰兒,則可藉由輔助擺位使其在四肢支撐姿勢下盡量維持姿勢。
2、可利用充氣彈性大球來進行游戲,可將孩子置于大球上,或躺或趴,伴以輕微的上下彈動,藉以刺激孩子運動,以及刺激大肌肉收縮。媽媽要注意兩手應固定在孩子的髖部,對于頸部功能尚未完善的嬰兒,應特別注意固定以保護其頸部安全。
二、2-4歲
2-4歲是兒童肢體—動作智能發展的轉折期,主要在于各領域及各系統基礎功能的成熟,并開始發展較復雜性的功能以及基礎獨立自主能力。重點的發展項目包括有:知覺方面的后內側觸覺系統以及動作方面的粗動作功能發展。
促進后內側觸覺系統成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藉由球池或米(或豆子亦可)箱進行曲辨性活動。可將玩具(目標物)置于球池或米箱內,并鼓勵孩子單以觸碰的方式而非目視來找出玩具。可藉由控制目標物與干擾物之間的大小、形狀以及質感差異程度來操控游戲的困難度。
2、可提供孩子多元觸覺質感的布書或提供大量觸覺刺激的玩具。可藉由布書內不同對象擁有不同的觸覺質感,來幫助孩子認識并發展觸覺曲辨經驗;或可提供孩子粘土、手指膏、沙畫等大量觸覺刺激的游戲或活動來幫助后內側觸覺系統發展。
訓練粗動作功能發展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鼓勵孩子進行墊上體操活動,諸如翻筋斗、跳躍、拉撐、走平衡木等等簡單且基本的全身性大動作,藉此來讓孩子使用肢體、認識肢體。
2、養成孩子盡量獨立動作的習慣;在健康且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讓孩子自行獨立動作,例如能走則盡量不要成人背或載、能站則不要靠、能坐則不要躺、能自己做的事則盡量不要旁人代勞,藉此訓練肢體功能并幫助發展。
三、4-7歲
4-7歲是兒童肢體—動作智能發展的整合期,重點在于各功能領域間的整合,藉以發展出高技巧性與高復雜性的整合性高階功能,并同時發展相當程度的社交功能。重點的發展項目包括有:知覺方面的前庭系統、動作方面的精細動作功能發展,整合方面的感覺統合功能以及認知方面的基礎運思功能。
1、踢毽子:取一根細長繩子,一端穿上幾粒大紐扣,另一端讓孩子手捏著,垂著繩用一只腳去踢毽子,毽子便蕩來蕩去。待孩子熟練后,可改為左右腳交替踢,即花式踢。
2、拉大鋸:這是一種傳統游戲,可以是兩個孩子對坐,兩腿伸直、腳掌相抵、手指互勾,或者大人與孩子對坐,將孩子兩腳夾在大人的小腿間,手互拉,然后甲俯乙仰。俯仰盡可能低,仰臥起來時,腳不能離地面。這樣,一俯一仰,猶如船工用力劃船,一來一往即為兩人對拉大鋸。
3、跳房子:在地上用粉筆畫成8格,或畫成由8個不同形狀拼起來的圖案(圓形、梯形等),每格分別寫上1、2、3、4、5、6、7、8,玩的時候,用一串舊紐扣當踢毽,先用一只腳把踢毽從第1格踢到第2格,再依次往下踢到第8格為止。踢毽時出界或是錯號,就要回到原處,比誰先全踢到終點為勝。
4、鉆涵跳橋:父親手、膝著地,屈體呈橋狀,母親平坐,前屈體,手臂前伸使手指尖觸腳尖,呈涵洞狀。寶寶從父親的“橋”下鉆爬過后,經過母親的“涵洞”,再攀上父親的“橋”拱(即背)跳躍而下,反復多次。
5、跳繩:用短繩一根,可教寶寶單腳或雙腳跳,順跳或反跳,還有花色跳等。又可用長繩一根,父母幫助甩動,讓寶寶在繩中間跳,亦可用單腳、雙腳或花色腳等。
這些傳統的兒童小游戲,無需爸媽花錢購買高檔電動玩具,不僅孩子們喜歡,還可以促進親子關系融洽。
許多寶寶剛出生時腿都有點彎曲,爸爸媽媽常誤以為寶寶是O型腿,其實這主要由于寶寶在母體中,呈現蜷曲的姿勢造成的,是正常的現象。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腿自然就直了。相反地,寶寶一生出來,腿是筆直的,那可要小心注意了,極有可能是先天畸形,要及早檢查治療。
一歲以前,寶寶正經歷骨頭漸漸從軟變硬的過程,在這段歷程中,切忌寶寶骨骼承受過多的重力。許多家長給孩子買了學步車,希望他們早點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殊不知學步車的功能是幫助寶寶用腳承受體重,順利行走,但是如果使用學步車的時間過早,過量的負重會使孩子的雙腿彎曲。同樣,過早地讓孩子站立和行走,也不可取。
為了孩子強健的骨骼和美麗的腿型,家長還需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營養環境。出生時堅持母乳喂養,斷奶以后還得給孩子每天喝一定量的牛奶,以補充鈣質。如果寶寶不能喝牛奶或喝得不多,也可以從吃的食物入手,像瘦肉、蛋黃,都含有較高量的鈣質。鈣質具備之后,還需要維生素D,才能共同維護骨骼健康。家長可以經常帶寶寶到戶外活動,曬曬太陽,活動四肢,也有助于肢體運動發育。
相關知識點
四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五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8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一周歲寶寶發育標準 | 七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嬰兒0一12個月發育表 | 六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三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5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胎兒大腦發育 | 測骨齡 | 嬰兒智力發育 | 11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十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腦磷脂 | 兩個月的寶寶體重 | 8個月寶寶體重 | 1歲寶寶體重 | 5個月寶寶體重 | 四個月寶寶體重 | 2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9個月的寶寶發育標準 | 三個月寶寶體重 | 寶寶多大會抓東西 | 寶寶幾個月可以豎著抱 | 寶寶幾個月會翻身 | 寶寶幾個月會爬 | 寶寶多大會說話 | 寶寶學走路 | 嬰兒視力發育 | 嬰兒聽力發育 | 嬰兒大腦發育 | 嬰兒嗅覺與味覺發育 | 語言能力發育 | 囟門 | 坐 | 嬰兒手語 | 寶寶不會爬 | 囟門凹陷 | 視覺發育 | 體重低下 | 寶寶體檢 | 幼兒體檢 | 寶寶學說話 | 寶寶不愛說話怎么辦 | 鹵門 | 寶寶幾個月會抬頭 | 坐立轉身 | 怎樣教寶寶爬行 | 反射動作 | 握拳 | 巨大胎兒 | 腦發育不良 | 胎兒的大腦發育 | 百露 | 嬰兒幾個月會笑 | 五個月寶寶不會翻身 | 小孩說話晚 | 畸形胎兒
相關詞條695
寶寶身高體重標準表 | 嬰兒喂養 |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 嬰兒吐奶嚴重怎么辦 | 寶寶肚子脹氣怎么辦 | 嬰兒大便顏色 | 寶寶拉肚子有泡沫 | 嬰兒打嗝 | 嬰兒吃奶量 嬰兒嘔吐 | 寶寶拉肚子怎么辦 | 寶寶長牙發燒怎么辦 | 寶寶臉上長濕疹怎么辦 | 嬰兒撫觸 | 嬰兒發燒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初期癥狀 | 輔食100款 | 寶寶發燒38度怎么辦 | 幼兒急疹 | 嬰兒輔食食譜 | 睡眠不好如何調理 | 嬰兒睡眠 | 寶寶晚上睡覺哭鬧 | 嬰兒奶癬 | 寶寶感冒咳嗽流鼻涕怎么辦 | 小孩發燒39度怎么辦 | 嬰兒正常體溫是多少 | 小兒支氣管炎 | 母乳喂養的好處 |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 厭奶期 | 嬰兒米粉 | 嬰兒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寶寶過敏性皮炎 | 斷奶方法 | 小兒肺炎 嬰兒鵝口瘡 | 諾如病毒 | 小兒推拿 | 疫苗接種時間表 | 乙肝疫苗 | 五聯疫苗 | 流感疫苗 | 麻疹疫苗 | 流腦疫苗 | 嬰兒枕頭 | 嬰兒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