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痛是指兒童的膝關節周圍或小腿前側疼痛,這些部位沒有任何外傷史,活動也正常,局部組織無紅腫、壓痛。檢查之后,孩子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即可以被認為是生長痛。
生長痛是兒童生長發育時期特有的一種生理現象,多見于3—12歲生長發育正常的兒童。生長痛的發生多因孩子活動量相對較大,長骨生長較快,與局部肌肉筋腱的生長發育不協調,導致了生理性疼痛的發生。生長痛是暫時的,過段時間就會消失,爸媽不必過于擔心。
1、骨骼生長迅速
兒童骨骼生長迅速,而四肢長骨周圍神經、肌腱、肌肉生長相對較慢,因而產生牽拉痛。
2、代謝產物堆積
過度活動,或發育中組織代謝產物過多,引起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從而造成肌肉酸痛。
3、脛骨內彎
學步時小腿脛骨較彎曲,人體代償性地出現一定程度膝關節外翻。隨身體生長,少數幼兒沒有得到及時矯正,為保持關節穩定,腿部肌肉常保持緊張狀態便出現疼痛。
爸媽如何判斷孩子生長痛:
1、多為下肢疼痛
生長痛最常見的發生部位在膝、小腿和大腿的前面,偶爾會在腹股溝區,疼痛一般在關節以外的地方。疼痛發作時不伴有發熱、皮疹等全身癥狀。典型的是雙側疼痛,也有一側疼痛的。疼痛多為鈍痛,也可針刺樣痛,甚至劇烈牽拉痛。
2、多為肌肉性疼痛
生長痛主要是肌肉疼痛,而不是關節或骨骼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也不會有紅腫或發熱的現象。生長痛通常持續數分鐘至幾小時不等。
3、疼痛多發于夜間
生長痛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都在晚上發生,在休息時疼痛才變得明顯,而在活動中往往感覺不到疼痛,主要表現為間歇發作的下肢疼痛。
但是不要忽略了白天。白天時由于孩子的活動量比較大,就算感到不舒服,孩子也可能因為專注于其他事物而不易察覺。等到夜里身心都已放松下來,準備要好好休息時,"疼痛"的癥狀就會讓孩子感到特別不舒服,甚至難以忍受。
4、可能伴隨肚子疼,頭疼,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在生長痛消失之后,這些癥狀也會隨之消失。
生長痛到多大才能結束:
短的可能幾個月,長的一到兩年。生長痛是正常現象,實際不需要治療。可以局部按摩、熱敷緩解生長痛,也可以給孩子吃點維生素B1和維生素B6,能起到營養神經,緩解神經牽拉疼痛的作用,但作用不大。在孩子長個子的時候需要補充優質動物蛋白和豐富的含鈣的食物,比如肉類,牛奶等,還需要多運動,多曬太陽。
“生長痛”屬于肌肉性疼痛,出現“生長痛”現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疼痛發作時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是為孩子作局部按摩、熱敷,幫助減輕疼痛程度,使小孩的心理得到關懷和安全感。具體方法如下:
1、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是讓寶寶忽略疼痛的有效方法。爸爸媽媽可以用講故事、做游戲、玩玩具、看卡通片等方法來吸引寶寶。對待病寶寶要比平時更加的溫柔體貼,因為爸媽的鼓勵和精神支持,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鎮痛良方,有時甚至比藥物還有效。
2、局部熱敷、按摩
爸爸媽媽可用熱毛巾對寶寶疼痛部位進行按摩或熱敷,這樣能緩和孩子的緊張情緒,從而緩解疼痛帶來的不適感覺。按摩時,一定要注意揉捏的力度,讓寶寶在溫柔的撫摸下入睡。
3、減少劇烈運動
生長痛不是病,不需要限制寶寶的活動,但如果疼痛比較厲害時,應該注意讓寶寶多多休息,讓肌肉放松,不要進行劇烈活動。
4、補充營養素
在食療方面,爸媽可以多給孩子進食牛奶、骨頭湯、綠色蔬菜、蝦、貝類等食物,食補每天都在進行,可以滿足孩子骨骼迅速生長對鈣的需求,效果也較好。
需要說明的是,生長痛跟長多高沒有太大關系。沒有過生長痛的人同樣可以長得很高,有生長痛的人,不一定就長得很高。
應該讓寶寶多攝取可以促進軟骨組織生長的營養素,如牛奶、骨頭、核桃、雞蛋,都含有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而維生素C對膠原合成有利,可以讓寶寶多吃一些富含V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柑橘、柚子等。生長痛食療方:
二藤膏
組方:雞血藤、首烏藤各250克,蜂蜜適量。
制法:將雞血藤、首烏藤加水煎兩次(每次半小時),二液合并,文火濃縮后加入等量蜂蜜,煮沸即成。每次20毫升,每日2—3次,溫開水沖服。
功用:養血通絡,溫筋止痛。
山藥蹄筋湯
組方:山藥250克,豬蹄筋(其他動物蹄筋也可以)100克,調料適量。
制法:將豬蹄筋泡軟、洗凈、切段,加清水適量燉沸,調入山藥及調料,文火燉熟服食。
功用:養肝益腎,通絡溫筋。
養肝益筋沖劑
組方:杜仲、川斷各50克,蔗糖適量,雞血藤100克。
制法:將杜仲、川斷、雞血藤加水煎兩次(每次半小時),二液合并,文火濃縮后兌入蔗糖適量,做成沖劑。每次10克,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功用:補肝腎,益精血,通筋止痛。
生長痛不能吃什么
1、不必專門補鈣:補鈣與生長痛無關,鈣充足的孩子也可能出現生長痛,補鈣對生長痛的緩解作用不大。不可否認,有些小兒在這段時間會缺鈣,但是補鈣對生長痛的緩解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為生長痛的原因不在骨頭,而是軟組織疲勞。而且,學齡期兒童的鈣吸收主要應通過食物獲得,如牛奶、骨頭湯、綠色蔬菜、蝦、貝類等,食補的效果遠遠優于藥補。過多的鈣制劑,兒童并不能很好地吸收。
2、不必吃營養食品:兒童專門吃營養食品沒必要,甚至會起到相反作用。一些兒童營養品中所含的防腐劑、著色劑、甜味劑等添加劑,會對兒童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智力發育有不良作用,有些營養品中還含有微量的激素,會影響兒童的生殖系統發育。
孩子代謝旺盛,不但骨骼在“晝夜兼程”地長粗、增長,內臟的胃腸等器官也在“馬不停蹄”地生長,而且胃腸血管豐富,組成它的平滑肌需要很多血液來供應,才能保證發育期胃腸對氧氣及其養分的需求。通常情況下,身高增長比較快的孩子,胃腸的血液供應常常供不應求,加上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導致腸壁神經興奮與抑制作用失調,胃腸平滑肌容易發生痙攣性收縮,隨之出現陣發性腹痛。孩子的腹痛屬于生理性疼痛,源于生長中的胃腸,醫學上稱為胃腸生長痛。
胃腸生長痛多見于3-12歲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無需治療。疼痛時可熱敷或按摩腹部,對解除疼痛有一定幫助。此外,兒童受涼、過食生冷食物,也常可誘發腹痛。所以爸媽必須嚴格控制兒童的飲食,少吃冷飲,睡覺時不讓肚子受涼。
需要提醒爸媽的是,不能將兒童所有的腹痛都誤認為是兒童胃腸生長痛。如果疼痛持續時間較長,用手按壓時疼痛加劇,或兒童懼怕觸摸,應考慮到患腸胃炎、腸套疊、蛔蟲癥等其他疾病的可能,要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小兒生長發育總的特點為:出生后頭2年身高、體重增長較快,2歲至青春期以前有較為穩定的增加,青春期快速增長,以后漸漸停止。
體格發育有頭尾規律,即:嬰幼兒期頭部發育領先,隨著年齡的增長,頭增長不多而四肢、軀干增長速度加快。嬰兒期頭部高度占全身的1/4,成人頭高占身高的1/8。常用的小兒生長發育指標有:體重、身高、頭圍、胸圍。
1、體重
體重是反映小兒生長發育的最重要也是最靈敏的指標。因為體重反映孩子的營養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狀況。體重可以受多種因素如:營養、輔食添加、疾病等的影響。
體重在出生頭3個月增長最快,一般為月增長600—1000克,最好不低于600克。1歲后小兒的體重可用下列公式計算:體重(kg)=年齡(歲)×2+7(或8)
2、身高
身高也是小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但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狀況。它主要受遺傳、種族和環境的影響較為明顯。
身高的增加同體重一樣,也是在生后第一年增長最快,平均年增長25厘米。一歲以后平均身高的公式為:身高(cm)=年齡(歲)×5+80(cm)。小兒的身高與體重都可以用國際衛生組織的標準來評價。
3、頭圍
頭圍是反映孩子腦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頭圍在生后第一年增長最快。
出生時頭圍平均34cm;1歲時平均46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增長1—2cm。3歲時頭圍平均為48cm,已與成人相差不很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象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孩子頭越大約聰明,聰明與否和頭圍大小并不成正比。孩子的頭圍在正常范圍內就可以了。頭圍過大則要考慮有無腦腫瘤、腦積水的可能。
4、胸圍
孩子在出生時,胸圍小于頭圍,隨著月齡的增長,胸圍逐漸趕上頭圍。一般在孩子1歲時,胸圍與頭圍相等。但現在由于普遍營養狀況較好,不少嬰兒在未滿1歲時胸圍就趕上了頭圍。
影響胸圍增長的因素有:營養狀況不好,缺乏體育活動及疾病造成胸廓畸形,如:雞胸、漏斗胸等。孩子1歲后,胸圍增長明顯快于頭圍,胸圍逐漸超過頭圍。到青春期胸廓發育很快,向成人體型轉變。
相關知識點
長高的征兆 | 吃什么能長高 | 骨骼發育 | 長高的秘訣 | 增高藥有用嗎 | 兒童游泳 | 跳繩 | 跑步 | 增高 | 運動 | 學齡前體檢 | 兒童堿性磷酸酶偏高 | 什么時候喝牛奶長個 | 矮個子怎么長高
相關詞條712
兒童營養食譜 | 吃什么對眼睛好 | 怎樣才能長高 | 兒童換牙順序圖 | 手足口病 | 水痘 | 諾如病毒 | 白血病的早期癥狀 | 脂肪瘤的危害 | 腮腺炎傳染嗎 | 中耳炎 | 猩紅熱 | 扁平足 | 雞眼 | 麥粒腫 | 甲溝炎 | 學前教育 | 孩子上幼兒園哭怎么辦 |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 小學入學年齡 | 水痘的癥狀和治療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近視眼怎么恢復 | 弱視 | 四歲寶寶身高體重 | 正確的刷牙方法 | 兒童牙齒矯正 | 小兒地中海貧血 | 兒童骨骼發育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兒童口臭 | 齲齒 | 紅眼病 | 疝氣 | 小兒雞胸 | 自閉癥 | 肛裂 | 針眼 | 包莖 | 抽動癥 | 腦癱 | 記憶力 | 兒童心理學 | 口吃 | 兒童保險 | 感統失調 | 吃什么能長高 | 長高方法 謎語 | 學鋼琴的最佳年齡 | 智力發育 | 幼兒簡筆畫 | 兒童笑話 | 兒童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