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在部分寶爸媽眼中可謂是“罪行累累”,絕對不能吃。零食等于添加劑、色素、香精,吃了不吃飯、不健康、沒營養,還有潛在的危險……也有部分寶爸媽把零食看做正餐外的加餐,或當做哄娃神器,認為可以適當吃。
究竟,寶寶到底能不能吃零食?應該怎么吃才健康?今天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其實,零食沒那么可怕
零食,指的是除一日三餐外食用的食物,它與食用的時間點有關,而與食用的種類無關。
吃零食是每個孩子童年里的快樂,能讓人感到開心;另外,對活潑好動“耗能”厲害的小家伙來說,零食能為他們提供能量;吃得對的話,零食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
二、1歲以后再引入零食
1歲前,主要是奶+輔食組成,沒有明顯的三餐概念。1歲后,飲食模式接近成人,一日三餐開始規律,可以加入零食。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歲以上的兒童,每日3-4次正餐,有需要的話,提供1-2次零食;學齡階段的孩子,每天3次正餐,大約1次零食。
三、給寶寶吃零食的原則
? 有規律有計劃地吃。學齡前的寶寶,每天有規律2次零食,不要太多,更不要無計劃隨時給。
? 選擇健康的零食。零食有存在的價值,但需要選擇健康的零食,遠離垃圾零食。健康零食基本低能量低脂肪、少糖少鹽、成分天然、添加劑少,比如有新鮮蔬果、無糖的酸奶、低鈉的奶酪、低糖的全谷物麥片、全麥面包、低糖低鹽的餅干等。
? 吃零食不可貪多。即使選擇的是健康零食,也不能毫無節制地吃。寶寶的胃本來就小,吃太多零食會影響正常進食。
市面上的零食五花八門,想要給寶寶挑選健康的零食,媽媽首先要學會看配料表。
四、如何看懂零食配料表?
一般來說,配方表是按照原料的量排序,排名靠前的配料含量較多,要多盡量避免選擇高鈉、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高鈉的食物會造成腎臟負擔,因此,寶寶的零食中,鈉含量要低于100mg/100g;選擇奶制品時,只有蛋白質含量≥2.9g/100g的才是真正的奶。
配方表上有些添加劑很容易識別和判斷。比如,帶有“糖”“蜜”“甜”字眼的,基本就是甜味劑了;而帶有顏色字眼的,往往是色素;帶有苯甲酸、山梨酸字眼的,是防腐劑;而帶有“膠”字的,大多數增稠劑。
給寶寶選擇零食,要避免選擇高鹽零食,如魷魚絲、話梅、海苔、薯片等;避免選擇高糖零食,如果汁、糖果、果脯等;避免高脂肪零食,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
總之,寶寶可以吃零食,但要控制零食攝入量,堅持適時適量原則,并且選擇健康的零食。吃零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媽媽只需要讓這件事變成健康的事情就好啦!
寶寶在長身體的時候非常好動,整天手腳不停的活動著,消耗大量熱能。因此,每天在正餐之外恰當補充一些零食,能更好地滿足新陳代謝的需求。兒童恰當吃一些零食會營養更平衡,是攝取多種營養的一條重要途徑。給寶寶吃關鍵是把握一個科學尺度。首先,吃零食時間要恰當,最好安排在兩餐之間,不要在餐前半小時至1小時吃。其次,零食量要適度,不能影響正餐。另外,要選擇清淡、易消化、有營養、不損害牙齒的小食品。
膨化小食品因其具有酥、脆、香、甜等味道特點,頗受兒童們的喜愛。不過根據調查顯示,膨化食品不是真正的安全或健康食品,如果孩子長期食用這類食品,對他們的大腦和體質發育都是有害無益的。膨化食品有添加劑,經常吃對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
相關知識點
餐具 | GPS定位智能手環 | 產檢袋 | 兒童定位手表 | 計步器 | 常備藥物 | 胎教讀物 | 洗漱用品 | 相關證件 | 出院衣服 | 空氣加濕器 | 媽媽食品 | 孕婦可以用加濕器嗎 | 泡泡糖 | 口香糖 | 暖寶寶 | 兒童定位手機 | 手機 | 現金和銀行卡 | 相機 | 廚具 | 開胃零食 | 電飯煲 | 換洗衣物 | 玩具 | 胎動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