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家長而言,要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是過敏體質并不容易。以下特征能幫助家長加以區別:
1、皮膚過敏反應,好發肘部、膝部、膝后窩、四肢、全身等,常為對稱性發作,有瘙癢癥狀并起紅色斑疹、特應性皮炎、濕疹、蕁麻疹,常反復發作。
2、經常揉眼睛,早上起床流鼻涕、摳鼻孔、打噴嚏、鼻塞、眼睛四周皮膚癢、上顎癢,遇天冷或吹冷風時加重病情,過敏性鼻炎多流清鼻水。
3、孩子下瞼有青眼圈。
4、哭的時候眉毛部位發紅。
5、多汗、多動、夜驚、易感冒。
6、經常無原因的咳嗽,咳嗽呈陣發性刺激性干咳,或有少量白色泡沫樣痰。
7、較劇烈活動后,孩子會咳嗽。
8、在吸入煙霧或油漆、敵敵畏等化學氣味咳嗽會加重,常在晚上或凌晨發作。
9、走路或上樓梯的時候不愿意走,因為容易氣喘。
10、出現慢性嘔吐或拒食,進食后出現惡心和嘔吐、腹痛或痙攣,大便潛血、慢性腹瀉、生長發育遲緩,做各種檢查未發現器質性改變。
11、有家族病史:父母或其他兄弟姊妹有過敏史。
12、輔助檢查:過敏源試驗、肺功能、鼻腔分泌物檢查等都有助于鑒別診斷。
從免疫學角度看,過敏體質的人常有以下特征:
1、免疫球蛋白E(IgE)是介導過敏反應的抗體,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極微,而某些過敏體質者血清IgE比正常人高1.000倍-10.000倍。
2、正常人輔助性T細胞1(Th1)和輔助性T細胞2(Th2)兩類細胞有一定的比例,兩者協調,使人體免疫保持平衡。某些“過敏體質”者往往Th2細胞占優勢。Th2細胞能分泌一種稱為白細胞介素-4(IL-4)物質,它能誘導IgE的合成,使血清IgE水平升高。
3、正常人體胃腸道具有多種消化酶,使進入胃腸道的蛋白質性食物完全分解后再吸收入血,而某些“過敏體質”者缺乏消化酶,使蛋白質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使異種蛋白進入體內引起胃腸道過敏反應。此類患者常同時缺乏分布于腸粘膜表面的保護性抗體——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缺乏此類抗體可使腸道細菌在粘膜表面造成炎癥,這樣便加速了腸粘膜對異種蛋白吸收,誘發胃腸道過敏反應。
4、正常人體含一定量的組織胺酶,對過敏反應中某些細胞釋放的組織胺(可使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等)具有破壞作用。因此正常人即使對某些物質有過敏反應,癥狀也不明顯,但某些“過敏體質”者卻缺乏組織胺酶,對引發過敏反應的組織胺不能破壞,而表現為明顯的過敏癥狀。
造成上述免疫學異常的根本原因常與遺傳密切相關。
1、避免接觸過敏原
盡量查明孩子對哪些物質過敏,讓孩子避免或減少與該物質接觸。同時,避免接觸煙、顏料、灰塵、濃烈的香水等其他可能誘發或加重過敏癥狀的因素。
(1)到醫院進行過敏原測試。醫院可以檢測常見的一些過敏原,如:花粉、粉塵、螨蟲、動物皮屑等吸入性過敏原;牛奶、雞蛋、魚蝦、牛羊肉、一些蔬菜、水果、堅果等食物性過敏原;青霉素、疫苗、蚊子或蜜蜂等昆蟲叮咬液等注射性過敏原。
(2)家長平時注意觀察:
a.如果每次發作都與某一固定物質和環境有關,如:冷空氣、熱空氣,可能它就是過敏原。
b.如果更換生活居住地發生過敏癥狀,可能地域環境是導致過敏的因素。
c.睡覺時打噴嚏、流清水涕,可能與床上用品甚至床的材料有關。
2、緩解過敏,改善體質
(1)疾病發作期:中西醫結合抗過敏,以緩解癥狀。
在疾病發作期,孩子臨床癥狀明顯,重在對癥處理,緩解癥狀。
中醫治療以散風止癢、祛濕利水、祛痰化飲、解痙平喘、通竅、行氣活血等為主。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蒼耳子散、消風散等都是常用方劑。
西藥主要采用息斯敏、敏迪、開瑞坦、仙特明、皿治林、恩理思、順爾寧、激素強的松等。
特別提醒:
單純抗過敏,雖然“立竿見影”,暫時解決過敏癥狀,但過敏發生的基礎并沒有改變,停藥后容易加重發作。息斯敏等抗過敏藥本身也可導致過敏,而且任何一種抗過敏藥都存在耐藥性,剛開始服藥時效果明顯,不久就不再有效。激素類藥物雖然療效顯著,但長期反復使用會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因此,抗過敏藥物應盡量短期使用,癥狀控制后,逐步停藥,并迅速轉向體質調理。
(2)疾病緩解期:辨證型、調體質,“中醫脫敏”。
由于過敏原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種類繁多,多數患兒是對多種物質過敏,單靠躲避過敏原往往防不勝防。因此,在疾病緩解期,西醫采用脫敏療法進行病因治療,但是脫敏需使用標準化變應原檢測,并采用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標準化臨床脫敏,療程3-5年,費用較高,孩子也不容易配合。
中醫臨床所見,過敏體質的孩子多是“特稟質”。在正常情況下,這種體質的孩子可以維持陰陽相對平衡的易感性,一旦遭遇致敏因素,則會陰陽失衡,反應性增強,發生疾病。這時,根據孩子的稟賦差異辨證用藥,可以改善孩子對過敏原的敏感性,使孩子再暴露于相關過敏原時,發作癥狀明顯減輕或不發病。
a.中藥調節內治法:
對吸入性過敏原敏感的孩子,大多肺衛氣虛,治療以補益肺衛為主,常用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等;
對食物性過敏原敏感的孩子,大多脾虛濕盛,治療以健脾化濕為主,常用陳皮、半夏、茯苓、砂仁、藿香、雞內金等;
過敏性紫癜的患兒,大多血熱瘀阻,治療中要使用川楝子、香附、赤芍等行氣活血藥;
病程較久的孩子,常合并腎氣不足,治療時健脾補腎,常用黃芪、熟地、山藥、山萸肉等;
有些孩子還存在營衛失和、肺經伏熱,則分別進行調和營衛、清瀉肺熱等治療。
b.伏九穴位敷貼法:
除了內治法,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原理,在季節轉換的節點——夏季三伏以及冬季三九,擇時外治。即將滲透性強的特定藥物貼敷孩子體表的特定穴位,輔以離子導入法,使藥物沿“腧穴→經絡→臟腑”途徑滲透并放大藥效。通過冬夏有序的治療,順勢調整孩子自身的陰陽,調整肺、脾、腎等臟腑功能,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軸,扶助正氣、抗御病邪、抑制機體過敏狀態。
3、生活起居需調適:
中醫講究“三分治療七分養”,過敏體質的孩子要注意日常保健。
(1)生活有規律,睡眠要充足。
(2)在疾病緩解期,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
a.不做劇烈運動如跑步、踢球等。
b.平時在家中可以洗冷水浴、用干毛巾擦身。
c.天氣晴朗暖和的時候,可適當去戶外快走,充分熱身后也可在潔凈的游泳池中游泳。刮大風的時候,在朝陽的房間進行室內鍛煉。
(3)飲食清淡,營養合理,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小白菜、番茄、柑橘、檸檬等富含維生素C;卷心菜、花菜等富含維生素E;胡蘿卜富含維生素A。
不吃或少吃油膩食物、甜食或甜飲料、辣椒或胡椒等辛辣刺激食品;盡量避免食用海魚、海蝦、河蟹等含大量異體蛋白的食物;禁食生冷食品。
條件許可的話,可在中醫的指導下,根據孩子體質,配合藥膳食療,效果更好。
相關知識點
多形性日光疹 | 食物過敏 | 寶寶過敏怎么辦 | 寶寶皮膚過敏怎么辦 | 寶寶過敏性咳嗽 | 嬰兒過敏性鼻炎 | 寶寶過敏性皮炎 | 嬰兒奶粉過敏 | 蛋白質過敏 | 青霉素過敏 | 雞蛋過敏 | 寶寶奶粉過敏 | 高敏體質
相關文章
相關詞條695
寶寶身高體重標準表 | 嬰兒喂養 |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 嬰兒吐奶嚴重怎么辦 | 寶寶肚子脹氣怎么辦 | 嬰兒大便顏色 | 寶寶拉肚子有泡沫 | 嬰兒打嗝 | 嬰兒吃奶量 嬰兒嘔吐 | 寶寶拉肚子怎么辦 | 寶寶長牙發燒怎么辦 | 寶寶臉上長濕疹怎么辦 | 嬰兒撫觸 | 嬰兒發燒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初期癥狀 | 輔食100款 | 寶寶發燒38度怎么辦 | 幼兒急疹 | 嬰兒輔食食譜 | 睡眠不好如何調理 | 嬰兒睡眠 | 寶寶晚上睡覺哭鬧 | 嬰兒奶癬 | 寶寶感冒咳嗽流鼻涕怎么辦 | 小孩發燒39度怎么辦 | 嬰兒正常體溫是多少 | 小兒支氣管炎 | 母乳喂養的好處 |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 厭奶期 | 嬰兒米粉 | 嬰兒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寶寶過敏性皮炎 | 斷奶方法 | 小兒肺炎 嬰兒鵝口瘡 | 諾如病毒 | 小兒推拿 | 疫苗接種時間表 | 乙肝疫苗 | 五聯疫苗 | 流感疫苗 | 麻疹疫苗 | 流腦疫苗 | 嬰兒枕頭 | 嬰兒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