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痢疾主要是因為感染病毒引起,是一種傳染性強的腸道疾病。小兒痢疾的病原為痢疾桿菌,痢疾桿菌能產生毒素,其進入腸道后,在患兒腸道中借助堿性環境迅速繁殖,并逐步入侵患兒腸粘膜上皮細胞和其固有層,引起結腸的炎癥反應,導致發病。
痢疾桿菌,屬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革蘭陰性、需氧、無鞭毛、不能運動、無莢膜、不形成芽孢的桿菌。長約1-3?m;在水中可生存5-9天,食物中可生存10天,對陽光極敏感,經照射30min即死亡;在低溫潮濕的地方,可生存幾個月,需要在100攝氏度環境下10分鐘才能被殺死。在蔬菜、瓜果、食品及被污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周。采用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漂白粉、過氧乙酸、石灰乳、來蘇水均可將其殺滅。在37%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應用去氧膽酸鹽SS培養基和伊紅亞甲藍培養基可獲純培養。用木糖賴氨酸去氧膽酸鹽瓊脂培養基陽性率較高。
痢疾桿菌根據菌體O抗原的結構不同,可分為A、B、C、D 4個群,群內又分為47個血清型(包括亞型):
A群:志賀痢疾桿菌(Shigella),此群對甘露醇不發酵,無鳥氨酸脫羧酶,與其他各群無血清學聯系。此群有1-12個血清型。A群1型為志賀菌,2型為施密次菌(Schmitz),其余為副志賀痢疾桿菌。
B群:福氏痢疾桿菌(Flexner),發酵甘露醇,無鳥氨酸脫羧酶,各型間有交叉凝集。已有13個血清型(包括亞型和變種)。
C群:為鮑痢疾桿菌(Boydii),發酵甘露醇,有鳥氨酸脫羧酶,各型間無交叉凝集。有1-18個血清型。
D群:宋內痢疾桿菌(Sonne),發酵甘露醇,有鳥氨酸脫羧酶,遲緩發酵乳糖。僅有1個血清型。但近年來按其發酵乳糖的能力可分2株,依其產生大腸菌素的能力又可分16個型。
有研究發現,痢疾桿菌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逐漸增高。因此,家長需明確孩子患痢疾的原因,并選擇合適的抗菌藥進行治療,才能達到好的療效。
小兒痢疾又稱細菌性痢疾,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痢疾發病急,患兒癥狀重,而慢性痢疾病程超過兩個月,常因營養不良引起。小兒痢疾的潛伏期從數小時至8天不等,大多數為1-3天。
1、急性細菌性痢疾:
典型痢疾:患兒起病急,發熱,體溫為低熱或高熱,腹瀉頻繁,每天約大便10-30次,糞便帶黏液及膿血。患兒有惡心、嘔吐和陣發性腹痛癥狀。壓迫患兒腹部會有痛感。有時左下腹可觸及痙攣的乙狀結腸腸管。腸鳴音亢進。便后有里急后重下墜感。患兒全身乏力,食欲減退。嬰幼兒有時可有高熱驚厥。多數急性痢疾患兒經合理治療,可于數天內逐漸減輕而痊愈,預后良好。年長兒童大便很快成形,嬰幼兒可持續數天稀便,這與嬰幼兒腸道功能恢復較慢有關。
非典型痢疾:患兒不發熱或只有微熱,也無中毒癥狀,輕度腹瀉,稀便、糞便內只有黏液而無膿血。只有糞便培養陽性才能確診。在流行時,這類病例數可能超過典型病例數。因其經過類似一般腸炎,易被忽視,常成為痢疾的傳播者。
2、慢性細菌性痢疾:
病程超過2周稱遷延性痢疾,超過2個月則稱慢性痢疾。其發生原因主要是因患兒體質瘦弱、有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貧血等合并癥,或因這類病兒未得到合理治療所造成。因病程日久,漸消瘦,糞便含大量黏液、不一定帶膿血,或黏液便與膿血便交替出現。糞便仍可培養出痢疾桿菌,但陽性率顯著低于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患兒如合并嚴重營養不良,往往容易發生一些危象。病兒可因發生電解質紊亂(低鈉、低鉀、低鈣),嚴重心肌損害而意外死亡。這類病兒在我國已很少見到,而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經常見到。在慢性痢疾過程中有時癥狀突然加重,呈急性發作的表現。
由于其病癥不明顯,家長需要特別注意小兒慢性痢疾的癥狀,以免耽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
由于小兒痢疾是由于感染痢疾桿菌引起的,因此小兒痢疾主要以配合抗菌藥治療為主。
1、急性細菌性痢疾:重點在于控制感染、做好液體療法及對癥治療。可采用以下療法:
抗菌療法:自磺胺藥及抗生素廣泛應用以來,痢疾桿菌的耐藥率逐年增加。該菌對磺胺類藥、氯霉素、四環素、鏈霉素、呋喃唑酮(痢特靈)及氨芐西林(氨芐青霉素)等多數已耐藥(參見病原學)。
液體療法:按患兒脫水程度,及時補充體液。
對癥治療:若患兒發熱38.5℃以上給予阿司匹林或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治療。若患兒嘔吐則給多潘立酮(嗎丁啉)口服,0.3mg/(kg·次)。若患兒腹痛,輕者給顛茄或山莨菪堿(654-2)口服,重者給予山莨菪堿(654-2)肌注,1mg/(kg·次)。
一般療法及飲食管理:患兒應臥床休息,因地制宜地進行胃腸道清毒、隔離。患兒應繼續飲食,原來吃過的東西均能吃,嘔吐嚴重者,可短時禁食給予靜脈輸液。
2、遷延與慢性痢疾可采用以下治療方法:
液體療法:痢疾腹瀉遷延不愈常合并營養不良,伴有低鈉、低鉀,多呈低滲脫水,因此,要做血生化測定,根據水、電解質紊亂性質補液。
抗菌療法:同急性痢疾,最好能培養出致病菌,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切忌盲目濫用抗生素,否則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微生態失衡,反促使腹瀉遷延不愈。
微生態療法:此類病兒多伴有腸道菌群紊亂與微生態失衡,補充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等微生態制劑有助于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的天然屏障促使疾病的康復。但要注意制劑的質量,沒有足夠數量的活菌制劑是無效的。
營養療法:遷延與慢性痢疾常有營養障礙,因此禁食是有害的。通過合理的飲食治療,使患兒在較短時間內改善營養狀況是疾病得以恢復的關鍵,要盡力供給熱量。蛋白質的補充有助于水腫的消退、抗體的形成以及病灶的愈合。一般應不少于3g/(kg·d),逐步提高到4.5-5g/(kg·d)。另外應提供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必要時給予靜脈營養,輸血或血漿。
對于痢疾患兒,家長應先帶孩子到醫院診查,了解病情后再咨詢醫生意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小兒腸胃功能較差,當患上痢疾后腸道功能受損嚴重,此時更加需要注重飲食調理。痢疾患兒的飲食應易消化、少刺激,家長還需要及時為患兒補充水分和營養。
若孩子患急性痢疾,病發期家長應給予患兒流質食物,每2-3小時吃一次,宜選用米湯、藕粉、馬蹄粉、蛋湯、菜湯及含大量維生素C的鮮果汁等食物。腹瀉嚴重或出汗較多者,可飲一些鹽開水或食鹽蘇打水飲料(食鹽與蘇打的比例為2:1),或加點糖,隨時飲用,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的喪失。若病情嚴重或嘔吐劇烈,應給予適當靜脈補液。
到了好轉期,患兒大便次數減少,糞便中已無膿血,可采用無渣少油和富于營養的半流質飲食,如大米粥、細面條等,烤面包、饅頭、蛋糕、炒糊米湯、瘦肉湯和濃茶等對腹瀉有收斂作用。酸牛奶不僅營養豐富,且因其含乳酸,能抑制腸道有害細菌的生長和收斂傷口,故可食用。此時,甜食、豆類或豆制品、牛奶、汽水等仍應避免進食。
恢復期的患兒,大便次數和性質已接近正常,飲食上宜選用少油少渣軟飯菜,如雞蛋、嫩瘦肉、面條、肉粥和含纖維素少的蔬菜等,也宜吃生蘋果泥,因蘋果含有果膠,具有解毒、殺菌和止血的作用。
推薦幾款治療小兒痢疾的食療方:
1、馬齒莧煲粥:馬齒莧100-120克,粳米50-100克,食鹽少許。先將馬齒莧洗凈,切成小段,加粳米煮粥,服時加食鹽少許調味。馬齒莧有抑菌作用。
2、綠茶飲:小兒則減為10-15克。茶葉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3、山楂茶:取山楂30克、茶6克,用水煎服。
家長需要注意,盡管需要為痢疾患兒補充營養,但一些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例如牛奶、雞蛋等,痢疾患兒消化功能減弱無法消化這些食物,進食后只會加重病情。因此,這類食物在恢復期前不能給孩子吃。
由于痢疾屬于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一般采用糞便檢查法和血常規來確診病情。除此之外,小兒痢疾還可以通過結腸鏡和X線檢查等檢查確診,這些檢查一般用于慢性痢疾。
1、糞便檢查:可以進行糞便常規、糞便培養和糞便細菌抗原檢測、糞便鏡檢等檢查。
糞便常規:外觀黏液便及膿血便,鏡下見較多紅、白細胞,以及吞噬細胞。
糞便培養:約70%以上可培養出致病菌。應在應用抗生素之前取糞便的膿血部分做培養。作培養時要采取新鮮膿血便,最好在床邊即接種培養,若不能即時做,可將標本放入緩沖甘油鹽水液中保存,盡快送細菌室培養。在用抗菌藥治療前采集糞便標本,可提高培養陽性率。陽性者做藥物敏感試驗。
糞便鏡檢:每一高倍鏡視野膿細胞>15個并見有紅細胞,門診即可診斷菌痢并填報傳染病卡片。
糞便細菌抗原檢測:采用熒光抗體染色法、免疫熒光表菌球法、乳膠凝集試驗,協同凝集試驗、PCR直接檢測法等,是具有快速、敏感、簡便的診斷方法。
2、血常規檢查:小兒患急性痢疾時,體內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顯著增高;而患慢性痢疾時則時常有輕度貧血。
3、PCR快速診斷:最近已研制出PCR快速診斷法,但需集中多份標本一起檢查,尚不能廣泛用于臨床。
同時,家長可以自行檢查孩子身體,若發現孩子在夏秋季節出現腹瀉,伴有發熱,糞便帶粘液或膿血;又或者孩子曾接觸過痢疾患者,都應考慮為孩子患痢疾。
急性痢疾發病急病癥重,給小兒帶來極大痛苦;而慢性痢疾病程長,病情反復,也嚴重影響孩子身體健康。為了避免孩子受到疾病困擾,家長應做好小兒痢疾的預防工作。
細菌性痢疾是小兒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患兒常通過糞口傳播染病,即進食了帶有痢疾桿菌的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料而引起的。因此,為預防細菌性痢疾的發生必須注意飲食衛生。家長需注意給孩子準備的食物必須保證新鮮,不讓孩子吃變質、腐爛、過夜的食物,存放在冰箱的熟食和生食不能過久,熟食應再次加熱。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干凈,最好再用開水洗燙。
不要讓孩子隨意進食路邊攤檔的小吃和飲料,這些食物裸露在充滿灰塵和細菌的環境下,極不衛生,進食后容易導致孩子感染病毒。若孩子喜歡吃冷飲,家長可以選擇有品牌保障的產品給孩子食用。
警惕病從口入。孩子的手常常四處摸,上面沾滿細菌,家長應教育孩子勤洗手。在預防腸道傳染病方面,手的清潔衛生應該重視。由手將病菌帶入口內也是孩子得痢疾的主要途徑。因此,便后飯前要徹底清洗雙手,并督促孩子改掉吃手指的不良習慣。
注意讓孩子和痢疾病人隔離。有些孩子得痢疾是由家里人傳染的。有時大人得了痢疾,癥狀比較輕,僅有腹瀉,沒有注意大便的性狀,未能及早發現,往往成為傳染的來源。還須注意對痢疾患兒的糞便消毒,患兒大便后家長要用1%漂白粉溶液或沸水消毒便池,不能讓孩子隨地大小便。
疫苗接種是預防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由于痢疾桿菌種類過多,目前仍無法研制出有效的痢疾疫苗。因此,家長應上述預防工作,才能有效避免孩子感染痢疾。
相關文章
相關網友問答
相關詞條712
兒童營養食譜 | 吃什么對眼睛好 | 怎樣才能長高 | 兒童換牙順序圖 | 手足口病 | 水痘 | 諾如病毒 | 白血病的早期癥狀 | 脂肪瘤的危害 | 腮腺炎傳染嗎 | 中耳炎 | 猩紅熱 | 扁平足 | 雞眼 | 麥粒腫 | 甲溝炎 | 學前教育 | 孩子上幼兒園哭怎么辦 |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 小學入學年齡 | 水痘的癥狀和治療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近視眼怎么恢復 | 弱視 | 四歲寶寶身高體重 | 正確的刷牙方法 | 兒童牙齒矯正 | 小兒地中海貧血 | 兒童骨骼發育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兒童口臭 | 齲齒 | 紅眼病 | 疝氣 | 小兒雞胸 | 自閉癥 | 肛裂 | 針眼 | 包莖 | 抽動癥 | 腦癱 | 記憶力 | 兒童心理學 | 口吃 | 兒童保險 | 感統失調 | 吃什么能長高 | 長高方法 謎語 | 學鋼琴的最佳年齡 | 智力發育 | 幼兒簡筆畫 | 兒童笑話 | 兒童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