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原因
小兒痢疾主要是因為感染病毒引起,是一種傳染性強的腸道疾病。小兒痢疾的病原為痢疾桿菌,痢疾桿菌能產生毒素,其進入腸道后,在患兒腸道中借助堿性環境迅速繁殖,并逐步入侵患兒腸粘膜上皮細胞和其固有層,引起結腸的炎癥反應,導致發病。
痢疾桿菌,屬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革蘭陰性、需氧、無鞭毛、不能運動、無莢膜、不形成芽孢的桿菌。長約1-3?m;在水中可生存5-9天,食物中可生存10天,對陽光極敏感,經照射30min即死亡;在低溫潮濕的地方,可生存幾個月,需要在100攝氏度環境下10分鐘才能被殺死。在蔬菜、瓜果、食品及被污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周。采用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漂白粉、過氧乙酸、石灰乳、來蘇水均可將其殺滅。在37%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應用去氧膽酸鹽SS培養基和伊紅亞甲藍培養基可獲純培養。用木糖賴氨酸去氧膽酸鹽瓊脂培養基陽性率較高。
痢疾桿菌根據菌體O抗原的結構不同,可分為A、B、C、D 4個群,群內又分為47個血清型(包括亞型):
A群:志賀痢疾桿菌(Shigella),此群對甘露醇不發酵,無鳥氨酸脫羧酶,與其他各群無血清學聯系。此群有1-12個血清型。A群1型為志賀菌,2型為施密次菌(Schmitz),其余為副志賀痢疾桿菌。
B群:福氏痢疾桿菌(Flexner),發酵甘露醇,無鳥氨酸脫羧酶,各型間有交叉凝集。已有13個血清型(包括亞型和變種)。
C群:為鮑痢疾桿菌(Boydii),發酵甘露醇,有鳥氨酸脫羧酶,各型間無交叉凝集。有1-18個血清型。
D群:宋內痢疾桿菌(Sonne),發酵甘露醇,有鳥氨酸脫羧酶,遲緩發酵乳糖。僅有1個血清型。但近年來按其發酵乳糖的能力可分2株,依其產生大腸菌素的能力又可分16個型。
有研究發現,痢疾桿菌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逐漸增高。因此,家長需明確孩子患痢疾的原因,并選擇合適的抗菌藥進行治療,才能達到好的療效。
猩紅熱是什么病
猩紅熱是由A組乙型(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猩紅色皮疹和疹后脫屑。少數病人病后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關節并發癥。簡史簡史古代中醫將猩紅熱描述為陽毒、斑、疾疹、痧癥等。猩紅熱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夏秋季節較少。多見于小兒,尤以3-7歲兒童居多,少數患兒于病后2-3周可發生風濕熱或急性腎小球腎炎。當兒童上了幼兒園或者小學,在群居生活中尤其注意猩紅熱具有傳染性,因為細菌容易在這些環境里進行傳播。
上呼吸道感染是什么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間的呼吸道炎癥的總稱,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
廣義的上呼吸道感染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一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咽炎、喉炎、鼻竇炎、扁桃體炎。狹義的上呼吸道干染即普通感冒,發生率較高,多具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90%左右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細菌感染常繼發于病毒感染之后。該病四季、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什么是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是指聲門以下,包括氣管和支氣管受到了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等。是由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下呼吸道不僅是空氣通過的管道,而且具有防御、清除異物、調節空氣溫度和濕度的作用。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患,治療時必須明確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以選擇有效的抗生素。臨床上供選擇的抗生素日益增多,耐藥菌株亦明顯增多,由于大劑量頭孢菌素的應用,導致院內感染特別是假單孢銅綠桿菌和腸球菌感染日益增多。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使人們對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或軍團菌感染的認識有很大提高。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已引起人們重視。
相關詞條712
兒童營養食譜 | 吃什么對眼睛好 | 怎樣才能長高 | 兒童換牙順序圖 | 手足口病 | 水痘 | 諾如病毒 | 白血病的早期癥狀 | 脂肪瘤的危害 | 腮腺炎傳染嗎 | 中耳炎 | 猩紅熱 | 扁平足 | 雞眼 | 麥粒腫 | 甲溝炎 | 學前教育 | 孩子上幼兒園哭怎么辦 |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 小學入學年齡 | 水痘的癥狀和治療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近視眼怎么恢復 | 弱視 | 四歲寶寶身高體重 | 正確的刷牙方法 | 兒童牙齒矯正 | 小兒地中海貧血 | 兒童骨骼發育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兒童口臭 | 齲齒 | 紅眼病 | 疝氣 | 小兒雞胸 | 自閉癥 | 肛裂 | 針眼 | 包莖 | 抽動癥 | 腦癱 | 記憶力 | 兒童心理學 | 口吃 | 兒童保險 | 感統失調 | 吃什么能長高 | 長高方法 謎語 | 學鋼琴的最佳年齡 | 智力發育 | 幼兒簡筆畫 | 兒童笑話 | 兒童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