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怎么補維生素K
收藏維生素K可以讓新生兒體內血液循環正常進行。在寶寶出生后第一次體檢時,醫生都會特別指導爸爸媽媽幫寶寶補充維生素K,使維生素K進入寶寶的身體和大腦。因為維生素K無法通過人的身體形成,所以在日后,寶寶還需要通過飲食攝取維生素K。
人體需要量少、新生兒卻極易缺乏的維生素K,是促進血液正常凝固及骨骼生長的重要維生素。深綠色蔬菜及優酪乳是日常飲食中容易取得的維生素K補給品。
目前,國際上使用維生素K對新生兒預防維生素K缺乏癥的總趨勢是:由肌注改口服,由1次變多次,由嬰兒服用擴展為母親服用。孕婦應從32至36周起,服用適量的維生素K,直至分娩。臨產的孕婦在分娩前1~4小時肌注或靜滴維生素K,新生兒也要補充維生素K。
專家指出,對長期使用抗生素、腹瀉的嬰兒,以及3個月內單純母乳喂養兒,一定要實施常規維生素K的補充;臨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患兒出血,在尋找病因的同時,應該立即肌注維生素K,以防進一步導致顱內出血;患阻塞性黃疸或嬰兒肝炎者,應預防性給予維生素K。
除了口服和肌注的方式來補充維生素K,還可以通過孕婦均衡飲食來調節,如多進食維生素K含量豐富的食物,像菠菜、苜蓿、西紅柿及魚類等,這樣寶寶也能獲取一定量的維生素K。
維生素K缺乏癥是一種獲得性、復合性出血性疾病,由維生素K缺乏引起,以有出血傾向、凝血因子缺乏或減少為特征。
維生素K是參與人體血液凝固的一種重要物質,一旦缺乏,就會帶來“流血不止”等兇險情形。在臨床上,維生素K缺乏的患兒大多數是出生后3個月內逐漸開始顯現,這部分患兒絕大多數為母乳喂養,體內維生素K含量偏低,因為母乳中維生素K的成分比例僅為牛奶的1/4,且初乳幾乎不含維生素K,加上母乳喂養者腸道內細菌少,維K合成也少。
人體自身不能制造維生素K,只有靠食物中天然產物或腸道菌群合成。成人一般可以通過食物或腸道菌群得到足量補充,而維生素K比較難以通過胎盤吸收。從子宮娩出的嬰兒,腸道內還是一片‘潔凈’,處于無菌狀態,還不能幫助自身合成維生素K。此外,新生兒生長發育快,對維生素K需要量較大,更加容易引發攝入不足。
1、出生后常規肌注維生素K:自從1961年美國兒科學會營養委員會提出,所有新生兒應在出生后肌內注射維生素K1 0.5~1mg作為預防新生兒出血以來,維生素K1用來預防和根治新生兒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已在許多國家得到廣泛應用。早產兒、低體重兒及難產兒均需在產后6h內肌注維生素K 1mg。我國多數醫院也已把生后肌注維生素K作為常規,有效地預防了維生素K缺乏性自然出血癥的發生。
2、口服維生素K:荷蘭Cornelissen EA等人實驗證明,在新生兒出生后3個月內,每周口服維生素K 1mg可有效糾正維生素K缺乏,且不會引起維生素K在體內的積聚。加拿大兒科協會建議足月產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后6h內口服或肌注維生素K 1mg;我國林良明等于2002年報道,中國7省協作對19751例活產嬰兒進行對照研究發現,采用給嬰兒出生后口服維生素K1 2mg,以后每隔10天1次,服滿3個月,共10次,對預防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有相當好的效果。
臨床發現,不少新生兒患上常見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后,部分年輕父母未遵醫囑自行買藥,導致抗生素濫用,從而人為引發孩子維生素K缺乏。如果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或磺胺藥,都可能抑制腸道正常菌群生長,造成維生素K嚴重缺乏,從而導致嬰兒凝血機制障礙。專家表示,嬰兒無小病 ,因而針對其用藥必須非常慎重,孩子一旦有任何異常都應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服藥,且不可自行濫用。
相關知識點
維生素K的作用及功能 | 孕婦補充維生素K |
相關詞條572
含維生素a的食物 | 維生素b1的作用及功能 | 維生素b12的作用及功能及副作用 | 維生素c | 含維生素c的食物 | 什么水果含維生素c | 維生素c吃多了會怎么樣 | 維生素e | 維生素e去痘印 | 維生素e什么時候吃最好 | 維生素k | 維生素k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