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攻擊行為是指孩子經常發怒并產生攻擊行為。發怒針對的對象不定,有時是父母,有時是玩伴,甚至是動物;發怒表現形式可以為打、咬、抓、踢等。
其實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
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志,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于擔心。
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A、家長應以身作則改掉寶寶愛打人
小寶寶好打人,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父母經常吵嘴、打架,寶寶受耳濡目染的影響所致;有的是寶寶看到托兒所的小朋友和鄰家的孩子打人,覺得有趣,于是進行模仿而致;還有的是父母怕寶寶受欺侮,有意教寶寶"誰要打你、你就打他,咱不能吃這個虧",錯誤教育而致……
小寶寶好打人,無論出自何種原因,成人都應引起高度重視。既不能認為寶寶還小,打人也不會造成什么后果,就不予制止,也不能一看到寶寶打人,就一味訓斥、打罵,使其在成人的放縱或適得其反的教育下,越變越壞,養成惡習,最后變成一個專門欺侮弱小、蠻不講理、只用拳頭說話的人。
那么,為了寶寶能盡快改掉好打人的毛病,我們該怎么做呢?
1、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寶寶所產生的影響,并注意為寶寶選擇品行好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和游戲,以消除不利因素對寶寶潛移默化的影響。
2、注意利用故事、兒歌及其他形式向寶寶灌輸道理行為標準。使寶寶慢慢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3、看到寶寶動手打人,不要著急,要保持冷靜。先嚴厲地告訴寶寶"不許這樣做。"再耐心細致地向寶寶講明道理:"有事可以找老師或爸爸媽媽幫助解決,打是沒有用的,打人不是好孩子。"然后領寶寶一起向被打人先表示歉意和慰問。再讓寶寶主動承認錯誤,保證以后不再打人。
4、如果寶寶好打人的毛病通過教育一時還難以改正,還可以采取短時間地剝奪其游戲權利或將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暫時沒收的方法,使寶寶認識到打人對自己對別人都是不好的,大家不喜歡,只有不打人了,小朋友們才樂意和他玩,以幫助他改正缺點。
5、對于寶寶行為轉變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成人都應及時給予鼓勵,使寶寶明白打人不是好孩子,大人不喜歡,有錯就改大人才喜歡。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不好的娃娃,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只要成人堅持正確的教育方法并不怕繁瑣,相信寶寶就一定會改掉好打人的毛病,重新成為一個好寶寶。
B、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不打人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一般情況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泄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家長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對于這些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注意:
⑴ 家長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⑵ 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⑶ 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 要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⑸ 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家長加以適當的疏導。
⑹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家長要勇于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⑺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小寶寶好咬人打人,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父母經常吵嘴、打架,寶寶受耳濡目染的影響所致;有的是寶寶看到托兒所的小朋友和鄰家的孩子咬人打人,覺得有趣,于是進行模仿而致;還有的是父母怕寶寶受欺侮,有意教寶寶的錯誤教育而致。
小寶寶好咬人打人,無論何種原因,都應引起高度重視。既不能認為寶寶還小,咬人打人也不會造成什么后果,就不予制止,也不能一看到寶寶咬人打人,就一味訓斥、打罵,使其在成人的放縱或適得其反的教育下,越變越壞,養成惡習,最后變成一個專門欺侮弱小、蠻不講理、只用拳頭說話的人。
生理性原因
1. 長牙發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于生理發育的高峰期,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有時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如關節痛、肌肉酸等。長牙時期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而發生牙癢癢的現象,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癢而咬人,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欲望而無法得到滿足。
對策:給寶寶一個可以滿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類的軟物。還可以采用讓孩子吃磨干棒、五香豆、蘭花豆和青蘋果等方式,來緩解孩子們的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同時應多給予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蘋果、雪梨等,將這些蔬果切碎成絲或細粒狀,也是讓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機會。
2. 語言貧乏所致。
2歲的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后,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發展起來。但是,由于言語貧乏,又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來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實現交往和表達意愿的目的。
對策:應讓寶寶學會使用語言。
當你的寶寶因為心理不滿而咬人時,要讓你的寶寶明白,當他生氣和不安時,有比咬人更好的表達方式。他可以說,"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的話,可以向你求助。比如寶寶有時候咬人,其實是因為他很喜歡對方,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家長就要告訴他:"我很喜歡你,我們做朋友好嗎?"并且可以和寶寶一起進行演示,這樣寶寶就學會了用語言和別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齒去和別人交流。
心理性原因
1. 咬人是一種發泄。
2歲的寶寶往往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當他的心理感到不滿時,就要通過咬人來發泄出來。比如,有時父母外出,沒有帶寶寶一起出去,他就有一種不滿的情緒要發泄。于是,當父母回家之后,他會用咬人來向爸爸媽媽宣泄。
對策:讓寶寶多玩安靜的游戲,或者盡可能保證孩子睡眠的充分。
研究證明:強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見的因素之一,一個擁有安靜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寶寶一般較少用牙齒咬人。讓寶寶玩安靜的游戲,保證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靜寶寶的情緒,當他們心理有不滿時,也不至于極端地采取咬人行為。而且當寶寶出現不滿情緒時,也可以用安靜的游戲進行轉移,讓他們可以盡快忘記剛才的不快。
2.出于好奇的模仿。
有時候寶寶咬人是一種社會性模仿。寶寶的好奇心總是特別強烈,當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時,會覺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會嘗試著去咬人。由于這階段的寶寶模仿能力特別強,就會導致群體中的咬人事件頻繁發生。
對策:
明確地告訴寶寶,咬是不好的行為。寶寶缺乏一定的是非觀念,而由著自己的好奇心隨意模仿,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幫助,明確告訴你的寶寶:咬人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爸爸媽媽,老師和同伴都不喜歡,還會傷害到別人,不是一個好寶寶的行為,應該對寶寶反復強調這種思想。當看到寶寶有咬人的傾向時,就要用話語或眼神嚴厲地制止,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不希望他這樣做。
相關知識點
1歲寶寶的教育 | 親子早教 | 中國式逗小孩的弊端 | 如何正確逗小孩 | 寶寶睡前故事 | 一歲半寶寶的教育 | 2歲寶寶的教育 | 3歲寶寶的教育 | 家庭安全教育 | 兒童潛能開發 | 捕捉兒童敏感期 | 親子游戲 | 適合兒童看的電影 | 兒童學數學 | 幼兒智力發育 | 幼兒大腦發育 | 3歲兒童故事 | 兒童的年齡范圍 | 語言關鍵期 | 寶寶社交能力 | 平衡力 | 幼兒識字 | 認知能力 | 什么是啟蒙教育 | 什么是啟蒙教育 | 什么是啟蒙教育 | 家庭教育 | 寶寶肢體語言 | 兒童節是幾歲到幾歲 | 寶寶吐口水 | 家庭安全隱患
相關詞條711
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表2017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諾如病毒| 小孩反復發燒怎么辦 | 小兒咳嗽 | 小兒肺炎 | 小孩拉肚子怎么辦 | 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辦 |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 小孩發燒怎么退燒 | 小孩發燒39度怎么辦 | 發燒吃什么食物 | 輪狀病毒 | 小兒嘔吐 | 佝僂病 | 寶寶上幼兒園 | 幼兒園安全教育常識 |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 |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皰疹性咽頰炎 | 風寒感冒 | 風熱感冒 | 小孩感冒流鼻涕怎么辦 | 咳嗽偏方 | 孩子不愛吃飯怎么辦 | 一歲半寶寶不愛吃飯 | 一歲半寶寶身高體重 | 2歲寶寶身高體重 | 3歲寶寶身高體重 | 寶寶食譜 | 一歲寶寶食譜 | 兩歲寶寶食譜 | 三歲寶寶食譜 | 兒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親子游戲 | 小兒推拿 | 濕疹癥狀 | 肋骨外翻 | 睡覺磨牙是什么原因 | 磨牙是什么原因 | 狂犬疫苗 | 水痘疫苗 | 乙腦疫苗 | 流腦疫苗 | 脊灰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