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正常體溫是多少呢?
新生兒皮膚溫度維持在36-37℃的時候最正常。這個溫度,耗氧量最低,又能保證寶寶正常代謝。
剛出生的寶寶尤其是早產兒,體溫調節功能會較差,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成熟,當環境溫度改變程度超過寶寶自身體溫調節能力的時候,就會造成寶寶體溫過低或者發熱。
給寶寶量體溫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一般寶寶下午的體溫會比清晨稍高一些,如果要記錄寶寶體溫,可以選擇寶寶每天起床后、洗澡前或者傍晚等固定時段測量體溫,一天測量約三次。
2、如果發現寶寶有發燒現象,爸媽可以在就醫的時候,把之前記錄的寶寶的發燒日期、時間、溫度變化、發燒頻率、天數與相關病征等資料提供給醫生,以作為病情判斷參考。
3、不能用口表像大人一樣測體溫,因為新生寶寶還太小,不能配合大人,口腔又很小,容易造成危險。
新生寶寶低體溫是指核心(直腸)體溫低于35℃,會出現體溫過低、體表冰冷、反應低下等特征。低體溫不僅可引起皮膚硬腫,并可使體內各重要臟器組織損傷,功能受累,甚至導致死亡。寶寶體溫過低時,可以嘗試以下的做法:
1、新生兒居室溫度一般應維持在18-22℃。
2、新生兒的衣服、包被最好選用新棉花和柔軟舒適的棉布制作,以保證良好的保暖性。
3、爸媽要經常摸一摸寶寶的四肢,如果發現手腳冰涼,表明保暖不夠,可以增加棉被或使用熱水袋保暖。
4、保暖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將新生兒抱在懷里,以自己的體溫為新生兒保暖。
5、如果在采取了一定措施后,寶寶的體溫仍然很低,爸媽要應立即送寶寶到醫院診治。
新生兒發熱指體溫在37.4℃以上的寶寶。寶寶發熱可能是環境溫度過高,或者是疾病引起的發熱。新生兒出現發熱時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作出區分,來進行治療。
新生兒低熱不需要退熱,如果體溫在38℃以下,可以用物理降溫方法,如打包散熱、降暖箱箱溫等。不主張給新生寶寶用退熱藥,因為一般常用的退熱藥對新生兒常有一些毒副作用。
寶寶發熱的時候,爸媽要查找發熱的原因,如果是環境溫度過高,要調整環境溫度不要高于30℃;脫水熱時,要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時可靜脈補液。有感染的寶寶,可選用適當的抗菌素治療。超過39℃時,應該到醫院治療。
外界環境要暖和,冬天室內溫度最低保持在20-22℃。夏天室內要通風,避免直接吹小兒,也可在地上灑水或放盆冷水吸熱。
新生兒不要包得太緊,捂得太嚴。寒冬季節,室內要有取暖裝置,如暖氣、生爐火、燒熱炕等。如果室溫不夠,小兒手腳冰涼時,可以在新生兒棉被下放熱水袋。
1、調節好室溫,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冬季有空調或其他取暖設備的家庭,要定期開窗或開門調節空氣,夏季除通風外,還要在地上灑冷水或放冷水盆,幫助降溫。
2、寶寶吃奶或哭鬧時,應適當減少衣被,以不出汗為宜。
3、注意觀察寶寶的冷暖反應,若孩子身上發涼,面色發青,體溫低于35℃,表示過冷,應加強保暖;若孩子哭鬧,掙脫包被,手臂伸出被外,面部有汗,鼻尖額頭濕黏,是過熱了,應適當減少衣被。
1、腋下測溫方法:解松嬰兒衣服露出腋窩,把體溫表水銀端放在腋窩中央,將同側手臂靠軀干挾緊體溫表,將其固定,持續測溫5分鐘,所測得溫度一般比口表所測略低。
2、頸部測溫方法:將體溫表水銀端橫放于頸部皮膚皺褶處,調整頭部位子,挾住固定體溫表,至少測溫5分鐘,能測10分鐘更好。頸部測溫不易固定,受氣溫高低影響也較大,準確性比腋下測溫更差。
3、肛門內測溫方法: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肛表水銀端,再抹上少許食用油(煮沸后冷卻),加以潤滑,緩緩插入嬰兒肛門約3厘米,持續測溫3分鐘,所測體溫正常值37.5C左右,冬季體溫不足的新生兒肛表體溫可在36C左右。
4、采用紅外線探頭測耳溫,只需1秒鐘即可測得比較準確的體溫,可用于新生兒推廣應用。
季節交替之際,氣溫多變,寶寶稍不注意就感冒發燒。有不少媽媽會有這樣的疑惑,在家量體溫和在醫院量的體溫,數值經常有出入,在家測39℃,到了醫院又變成了38℃。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體溫本身一天內也是有波動的,大約在1℃左右。另外,在體溫測量過程中,還有許多小細節也會影響準確度,一起來了解一下。
1、測量的部位的影響
不少家長認為,給寶寶測量體溫經常測“不準”,首先就將責任怪罪于體溫計。事實上,寶寶的身體的不同部位,體溫的正常范圍是不一樣的,比如:
腋溫正常范圍:36-37℃
肛溫比腋溫高約0.5℃,即36.5-37.5℃
口溫比肛溫低0.3-0.5℃
一般來說,肛溫是最接近人體溫度、最準確的,但由于體溫計需要插入寶寶肛門,會造成寶寶不適,有體溫計折斷或損傷寶寶肛門黏膜的風險,同理,口溫也是,所以,一般不建議選擇測肛溫和口溫,一般建議選擇測量腋溫或耳溫,更安全和方便。
2、測量的工具的影響
使用的測溫工具不同,體溫準確度的影響因素也不一樣。常用的體溫測量工具有:水銀溫度計、耳溫槍、額溫槍和電子體溫計。
(1)水銀體溫計相對比較準確,但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使用,主要是因為水銀溫度計有摔碎和引起寶寶汞中毒的風險。
(2)額溫槍會受到室溫(空調、暖氣)、皮膚潮濕程度等因素影響體溫準確度,所以測量時應該注意室溫大約在25℃左右、皮膚干燥的狀態下,結果會更準確。
(3)耳溫槍不適合6個月以下的嬰兒,測量時必須要把耳道拉直了,最好固定一只耳朵測量,另外,耳垢會影響體溫準確度,測量前要注意清潔寶寶的耳垢。
(4)電子體溫計讀數清晰,攜帶方便,測量時間短,但會受到喝冷水或熱水、劇烈運動、洗澡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有以上活動的話,建議等待30分鐘后再測量,數值會更準確。
總的來說,不推薦寶寶使用水銀溫度計,額溫槍、耳溫槍的價格相對比較貴且使用要求比較高,推薦使用電子體溫計,操作簡便,性價比更高。
相關知識點
排胎毒 | 新生兒視力 | 新生兒皮膚脫皮 | 胎毛畫 | 新生兒吐奶正常嗎 | 新生兒吐奶 | 新生兒打嗝頻繁 | 新生兒打嗝 | 新生兒鼻塞 | 新生兒洗澡 | 新生兒臍帶護理 | 換尿布 | 抱新生兒 | 胎毒 | 新生兒臉上有小紅點 | 新生兒曬太陽 | 臍帶血 | 新生兒聽覺 | 母乳性腹瀉原因 | 新生兒體溫正常情況 | 新生兒肚臍護理要點 | 胎毒癥狀 | 寶寶容貌 | 新生兒洗澡的護理要點 | 抱新生兒的方法 | 新生兒禮物 | 手足印 | 胎毛章 | 新生兒眼屎多 | 新生兒護理知識 | 新生兒鼻屎 | 剃胎毛 | 滿月酒 | 新生兒吐奶塊 | 新生兒便秘原因 | 胎毒原因 | 新生兒打嗝護理要點 | 馬牙 | 新生兒用品 | 新生兒拉肚子怎么辦 | 新生兒便秘怎么辦 | 新生兒吹空調 | 給嬰兒穿衣服 | 育兒書 | 新生兒護膚 | 新生兒感冒可以打疫苗嗎 | 胎毒護理要點 | 新生兒吐奶原因 | 新生兒拉肚子的原因 | 新生兒打嗝的原因 | 新生兒打噴嚏 | 新生兒生理現象 | 嬰兒基礎清潔 | 剛出生的寶寶要注意什么 | 漾奶 | 吸吮反射 | 覓食反射 | 無條件反射 | 擁抱反射 | 新生兒反應低下 | 足跟血 | 滿月禮物 | 新生兒吐泡泡 | 新生兒保暖 | 新生兒驚跳反射 | 新生兒皮膚黑 | 新生兒肚子大 | 肚臍眼可以洗嗎 | 肚臍眼里的泥能摳嗎 | 肚臍眼臭 | 肚臍眼流水 | 怎樣防止新生兒吐奶 | 寶寶頭垢 | 新生兒黃疸指數 | 新生兒黃疸癥狀 | 新生兒肚臍護理 | 什么是胎毒 | 寶寶護理 | 母嬰護理 | 拍嗝 | 前囟 | 嗆奶 | 新生兒打嗝不止怎么辦 | 新生兒護臀膏什么牌子好 | 新生兒必備清單 | 寶寶邊吃奶邊睡覺 | 寶寶不哭 | 寶寶不用奶瓶怎么辦 | 寶寶出虛汗 | 寶寶打嗝能喂奶嗎 | 剛出生嬰兒注意事項 | 高危兒
相關文章
相關產品排行榜
相關詞條862
新生兒喂養| 新生兒護理|母乳保存時間 |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 新生兒睡眠 | 嬰兒濕疹 | 母乳喂養的好處 | 初乳 | 喂奶姿勢 | 臍帶血 | 胎記 | 新生兒大便 | 早產兒 | 母乳喂養 | 痱子 | 嬰兒吐奶 | 寶寶拉肚子怎么辦 | 嬰兒發燒 | 嬰兒補鈣 | 乳牙 | 乳牙滯留 | 嬰兒便秘 | 嬰兒咳嗽 | 寶寶長牙 | 乙肝疫苗 | 卡介苗 | 攢肚 | 新生兒黃疸 |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 嬰兒輔食食譜 | 母乳性黃疸 | 病理性黃疸 | 乙肝 | 唐氏綜合癥 | 新生兒肺炎 | 新生兒驚厥 | 脊柱裂 | 新生兒大便顏色 | 寶寶身高體重標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