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奶是指喂奶后隨即有1-2口奶水從胃部返流出來,進入嬰兒嘴里,并從嘴邊流出,每天可以有多次。漾奶是正常現象,一般不會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且隨著月齡的增長,嬰兒漾奶的現象會慢慢消失,大約出生后6個月內,漾奶會自然消失。
1、生理結構所致
新生兒的胃容積小,胃呈水平位,幽門肌肉發達,關閉緊,進入胃的食物不易通過;而賁門肌肉不發達,關閉松。如果嬰兒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空氣進入胃后,因氣體較液體輕而位于上方,容易沖開賁門而出,同時也會帶出一些乳汁,這樣就引起漾奶。
2、體位改變所致
也有少數漾奶情況是因為體位改變后引起的,如媽媽在喂奶后不久給嬰兒換紙尿褲可引起漾奶。
漾奶一般多發生于人工喂養的嬰兒,主要是由于以下2個原因導致的:
1、喂奶前哭鬧或吃奶過急,容易吸入空氣。
2、喂奶后就將嬰兒放平或過多翻動嬰兒。
漾奶量少,一般發生在寶寶吃完奶時,隨意的溢出一兩口奶。
吐奶量較多,多發生在喂奶后,寶寶的吐奶前會出現伸脖子或者張口等痛苦難受的表情。
嗆奶量較多,多發生在喂奶后,嬰兒會表現出頻繁劇烈的刺激性咳嗽,嚴重可導致嬰兒窒息,需及時處理。
1、漾奶
定義:漾奶指嬰兒喂奶后從口邊溢出奶液。量不多,多是由于嬰兒在喂奶后片刻更換紙尿褲或更改體位引起。嬰兒漾奶一般是正常現象,媽媽不必多慮。
處理方法:只要喂奶后輕拍嬰兒背部5-8分鐘,直至打出響嗝就不會漾奶了。嬰兒漾奶一般不影響生長發育,隨著年齡的增長漾奶情況會逐漸減輕。到6個月后多可自然消失。
2、吐奶
定義:嬰兒吃奶后奶水從口中急速涌出到口腔外為吐奶,多數與嬰兒胃部發育尚不完善有關。
原因:
(1)嬰兒的胃呈水平狀,胃底平直,缺乏突出。當胃內有氣體存在時,氣體即上升到胃底部,再從責門溢出,同時將奶帶出,造成吐奶。
(2)嬰兒胃部賁門肌肉發育不如幽門處完善,造成胃的出口緊而入口松,這也是嬰兒容易吐乳的重要原因。
(3)嬰兒胃容量小、肌肉張力較低等原因,以及喂養和護理不當、喂奶前哭鬧、吸空奶瓶、吮手指、喂奶時奶頭內未充滿奶汁,造成大量空氣吞入嬰兒胃內,都可引起吐奶。
處理方法:遇到嬰兒吐奶,媽媽喂奶時應盡量抱起嬰兒,讓嬰兒的身體處于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使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腸內;喂奶后要抱起嬰兒,使之頭伏在母親肩上,輕拍背部直至打出響嗝,讓胃內氣體排出后,再放下并取右側臥位,頭部稍抬高,過會兒再改為仰臥位,這樣就可以減少吐奶的發生。
溫馨提示:許多病理性因素,如飲變質牛奶、先天性幽門狹窄、胃腸炎、潰瘍病等,均可造成嘔吐。這種嘔吐量較多,較頻繁,伴有奶塊,甚至有綠色膽汁或血性物嘔出,患急性腦膜炎時可呈噴射性嘔吐,應及早到兒童醫院診治。
3、嗆奶
定義:嗆奶是百天內嬰兒的常見癥狀,人工喂養多于母乳喂養嬰兒,好發于寒冷季節。通常表現母親哺乳或奶瓶喂養后嬰兒出現頻繁劇烈的刺激性咳嗽。隨之吐出大量奶汁,嚴重嗆奶會將奶汁或奶塊嗆入氣管,阻塞呼吸道,影響氣體交換,造成嚴重缺氧導致窒息。此時嬰兒表現面色、口唇青紫,呼吸斷斷續續。心跳仍存在。若不及時搶救可在數分鐘內因窒息而死亡。
處理方法:新近的研究資料表明,嬰兒嗆奶是維生素A缺乏的早期癥狀,約半數嗆奶嬰兒存在會厭功能不全,由于維生素A缺乏,導致患兒免疫受損,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容易反復感冒或是患上肺炎。
因此,無論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嬰兒。從出生后2周起應補課維生素AD制劑,代表藥是濃魚肝油滴劑,按照生理需要量補充,這樣做有利于補充維生素AD的不足,還可以間接起到預防嬰兒嗆奶作用。
1、喂奶前先換紙尿褲,喂奶后盡量少搬動嬰兒。
2、采用合適的喂奶姿勢:盡量抱起嬰兒喂奶,讓嬰兒的身體處于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會比躺著喂奶減少發生吐奶的機會。
3、對于用奶嘴吃奶的嬰兒,選擇大小最為合適的奶嘴。
4、注意喂奶姿勢,不要喂得過飽,在啼哭時不急于喂奶,不吸空奶瓶。
5、喂奶完畢一定要讓嬰兒打個嗝:把嬰兒豎直抱起靠在肩上,輕拍嬰兒后背,讓他通過打嗝排出吸奶時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氣。
6、每次喂完奶后,放寶寶睡覺時,可以把寶寶的頭要稍抬高,身體向右側臥,使奶汁易經胃進入十二指腸,就不容易漾奶了。
7、吃奶后不宜馬上讓嬰兒仰臥,而是應當側臥一會兒,然后再改為仰臥。
8、喂奶量不宜過多,少量多餐,間隔不宜過密。
相關知識點
初乳 |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 母乳保存時間 |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 母乳喂養的好處 | 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 | 母乳不足怎么辦 | 哺乳期感冒能喂奶嗎 | 懷孕了還能喂奶嗎 | 手足奶 | 母乳性腹瀉 | 母乳喂養時間 | 新生兒母乳喂養方法 | 喂奶姿勢 | 優質母乳 | 嬰兒躺著吃奶好嗎 | 母乳喂養姿勢 | 母乳不足 | 母乳喂養的優點 | 促進泌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