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小寶寶看起來有點偏黃是很常見的,沒想到醫生卻說是母乳性黃疸!到底什么是母乳性黃疸,嚴重嗎?應該怎么辦?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母乳性黃疸一般分為兩種
母乳性黃疸其實就是由于母乳喂養引起的黃疸。由于母乳喂養的原因,導致寶寶的血液中膽紅素含量升高,引起皮膚、黏膜和眼白發黃,嚴重時可能會引起膽紅素腦病。根據母乳喂養引起黃疸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母乳性黃疸。
母乳喂養不足引起的黃疸,被稱為“早發型母乳性黃疸”。這種一般出現在新生寶寶出生一周之內,主要是由于媽媽沒有正確喂養,導致寶寶不能攝入充足的母乳,從而導致寶寶膽紅素排泄減少、吸收增加,使得血液中血清膽紅素升高。這種由于母乳喂養不足導致的母乳性黃疸,合理母乳喂養后一般2-3周左右會消失。
另一種母乳性黃疸,被稱為“晚發型母乳性黃疸”。目前推測可能是由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影響了膽紅素的代謝,增加了膽紅素的腸道重吸收,并抑制了肝臟中代謝膽紅素的某些酶類的活性,導致吃母乳的寶寶黃疸消退更慢,往往會持續3-12周。
晚發型母乳性黃疸目前沒有直觀的實驗檢測方法來診斷,最主要的表現是停止母乳后3-5天,黃疸明顯消退。
二、能否繼續喂養母乳,要視血清總膽紅素值而定
1、對于早發型母乳黃疸,主要是由于寶寶攝入母乳量不足而引起的,不需要停母乳,相反,應該增加喂養次數,同時媽媽也應學習正確的姿勢和哺乳方法,以便于增加母乳喂養量,促進寶寶排便,加快膽紅素的排泄,讓寶寶快點退黃。
2、對于晚發型母乳性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小于15 mg/dl時,可暫時不用處理,繼續喂母乳,學習正確的姿勢和哺乳方法,并增加喂養次數,大約每24小時哺乳8-12次,有助于減輕母乳性黃疸。
3、對于晚發型母乳性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大于15 mg/dl時,要暫停母乳喂養3天,改為人工喂養;當血清總膽紅素大于20 mg/dl時,還要使用光療,有助于膽紅素含量下降,避免引起膽紅素腦病。
三、寶寶發生母乳性黃疸還要注意以下3件事
1、及時就診:寶寶出生后3-5天是黃疸水平最高的時候,建議此時期就診,由醫生進行膽紅素測定;一般母乳喂養的寶寶,黃疸會在2-3周消失,人工喂養的寶寶,黃疸會在2周內消失,若媽媽發現寶寶超過期限黃疸仍未消失,應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2、不用偏方:避免使用“茵梔黃”注射液,由于其可能會導致寶寶發生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已被禁用于嬰幼兒。
3、不喂葡萄糖和白開水:6個月以下的寶寶所需要的水分在其所喝母乳中就能滿足,并不需要額外喝水。而喝葡萄糖水不僅會減少母乳的攝入,而且可能會增加寶寶胰腺的負擔,非但不能改善黃疸情況,反而可能對寶寶身體健康有害。
1、黃疸不消退。在生理性黃疸期間,即出生后2天-2周發生,但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黃疸程度。以輕、中度為主,重度少見,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多見。
3、一般情況好。嬰兒除黃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體重增長滿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陰性。
4、停母乳后黃疸迅速消退。停母乳48-72h后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迅速下降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膽紅素將在1-2天內回升,然后持續一段時間后緩慢下降。不停母乳膽紅素也會自行降至正常。
5、營養發育良好,體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顏色正常。
6、肝、脾不大。
7、肝功能正常,無貧血。
8、黃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現,逐漸加重,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然后黃疸漸漸減輕,3-12周恢復正常水平。
1、母乳所導致的黃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現皮膚、粘膜黃染,無其他異常,黃疸逐漸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結合膽紅素可達171-513μmol/l(10-30mg/dl)。如果繼續哺乳,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4-10天,然后緩慢下降,3-12周恢復正常水平,黃疸完全消退。如果停止哺乳,在48小時內血清膽紅素可明顯下降。
2、新生兒在生理性黃疸后持續不退或減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養后48小時,膽紅素下降50%,則可確定診斷。
3、如再恢復母乳喂養,膽紅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會達到原來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條件下需要與溶血、感染引起的黃疸相鑒別。
目前尚缺乏特殊實驗室檢測手段來確診母乳性黃疸,只能先將各種引起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如母嬰ABO血型不合、敗血癥、窒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癥及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癥等少見病進行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黃疸的臨床診斷。
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黃疸持續至1-2個月的狀況。與新生兒黃疸的癥狀相同,就是皮膚和眼白會泛黃。
如果黃疸現象持續2-3周還沒消退的話,要到醫院接受檢查,確認寶寶是否為母乳性黃疸。爸媽可以暫停母乳喂養3天,改為人工喂養,以測量寶寶血液中膽紅素的量。注意,奶量以150ml/kg.d計算。暫停母乳期間,媽媽應該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黃疸消退后繼續母乳喂養。
如果膽紅素有減少,那表示引起黃疸的原因可能是母乳,這個時候寶寶可以不需要做任何的治療,爸媽可以喝平常一樣為是,不要因為怕黃疸而停止哺喂母乳。黃疸癥狀較嚴重的寶寶可以給以保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
母乳性黃疸預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黃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導致膽紅素腦病的報道。為了減少本病的發生,應鼓勵乳母早開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數,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可降低黃疸發生率。另外,要給予患兒以保暖、增加熱量、預防感染等支持療法,防止加重黃疸。
增加新生兒早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盡早排凈。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并可使新生兒及時獲得營養豐富的初乳。對健康新生兒的母乳黃疸要嚴密監測和加強隨訪尤對生后2-3天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黃疸新生兒需建立必要的隨訪,以便早干預防止腦損害。
1、媽媽在懷孕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藥物。
2、寶寶出生后,宜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3、增加新生寶寶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盡早排凈。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
相關知識點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 黃疸是什么 | 新生兒黃疸原因 | 黃疸的癥狀 |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 新生兒黃疸怎么辦 |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 |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 新生兒黃疸吃什么藥 | 病理性黃疸 | 新生兒黃疸預防 | 溶血性黃疸 | 早產兒黃疸 | 核黃疸 | 新生兒黃疸影響 | 黃疸偏高 | 治療黃疸的最好辦法 | 新生兒黃疸吃什么好 | 新生兒黃疸診斷 | 黃疸指數 | 黃疸病 | 黃疸的治療方法 | 黃疸是什么意思 | 母乳性黃疸多久能退完 | 母乳性黃疸原因 | 寶寶檢查黃疸 | 新生兒黃疸檢查
相關詞條710
新生兒喂養 | 新生兒吐奶 | 新生兒護理 | 新生兒黃疸 | 新生兒大便 | 母乳喂養 | 初乳 | 新生兒眼屎多 | 新生兒打嗝 | 新生兒睡覺不踏實 | 新生兒濕疹 | 新生兒臉上有小紅點 | 新生兒臍帶護理 | 新生兒肺炎 |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 | 母乳喂養的好處 |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 母乳保存時間 |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 新生兒飲食 | 嬰兒吃奶量 | 新生兒洗澡 | 新生兒大便帶血 | 新生兒大便次數 | 新生兒拉肚子怎么辦 | 母乳性腹瀉 | 新生兒發燒怎么辦 | 新生兒睡眠 | 新生兒打噴嚏 | 新生兒臉上有小紅點 | 新生兒體溫 | 新生兒感冒 | 新生兒驚厥 | 乙肝 | 乙肝疫苗 | 卡介苗 | 嬰兒護理 | 嬰兒濕疹 | 濕疹癥狀 |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獨生子女證 | 出生證明 | 唐氏綜合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