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情況下,女性卵巢每個生理周期只排出一個卵子。卵子排出時,如果和精子相遇,就會形成受精卵。如果受精卵分裂成兩個,并且各自發育生長,就會形成兩個胎兒,稱為單卵雙胎。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卵巢一次同時排出兩個卵子,并且分別與精子結合,形成兩個受精卵,稱為雙卵雙胎;三胞胎、四胞胎的形成也是同樣道理,多個精子和多個卵子在子宮集合且成活便形成了多胞胎,形成的對數越多,胎數也越多。
多胎妊娠還受以下因素影響:
1、遺傳因素:多胎妊娠有家庭性傾向,凡夫妻其中一方家庭中有分娩多胎者,多胎的發生率增加。單卵雙胎與遺傳無關。雙卵雙胎有明顯遺傳史,若婦女本身為雙卵雙胎之一,分娩雙胎的概率比丈夫為雙卵雙胎之一者更高。
2、年齡及產次:年齡對單卵雙胎發生率的影響不明顯,但雙卵雙胎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顯著升高。產次增加,多胎妊娠的發生率也增加。
3、內源性促性腺激素影響:自發性雙卵雙胎的發生與體內促卵泡激水平較高有關。研究發現,女性停服避孕藥后1個月受孕,發生雙卵雙胎的比率升高,可能是腦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加,導致多個始基卵泡發育成熟的結果。
4、促排卵藥物的應用:多胎妊娠是藥物誘發排卵的主要并發癥。與個體反應差異、劑量過大有關。應用人類絕經期促性腺激素治療過程中易發生卵巢過度刺激,以致多發性排卵,發生雙胎的機會將增加20%-40%。
如何診斷多胎妊娠?根據家族史以及產科檢查、B超檢查的結果,不難診斷出多胎妊娠。
1、雙方家庭中有多胎分娩史,或此次受孕前接受促排卵藥物治療。
2、產科檢查:
(1)子宮體積明顯大于相應孕周。
(2)觸及3個或是個以上胎極;胎頭較小,與子宮體積不成比例;胎兒肢體多,位在子宮腔內多處。
(3)在子宮不同部位聞及頻率相差10次/分以上的胎心音;或胎心率雖相差不多,但兩個胎心音心之間相隔一無音區。
3、輔助檢查:
(1)B超檢查:一般認為,最好到懷孕18-20周做B超檢查。B超對三胎和四胎診斷的正確率分別達到70%和65%左右,隨孕周的增加,診斷準確率也上升。
(2)多普勒超聲檢查:孕12周后,用多普勒胎心儀可聽到頻率不高的胎心音。
(3)血清甲胎蛋白(AFP)測定:AFP在雙胎妊娠中明顯升高者占29.3%,三胎為44.8%,四胎及四胎以上則達80%。孕婦血清甲胎蛋白測定有助于發現多胞胎。
日常護理:
1、防治早產:是多胎妊娠產前監護的重點。孕婦應增加休息時間,減少活動量。一旦出現早產征兆或有宮縮或陰道流水癥狀,需及早住院治療。
2、及時防治妊娠期并發癥:多胎妊娠孕婦需做好產檢工作,密切關注血壓及尿蛋白變化,觀察血膽酸及肝功能變化,一旦出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或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的癥狀應及早治療。
3、監護胎兒生長發育情況及胎位變化:定期進行B超檢查,以確定胎兒,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若發現胎兒畸形,應及早終止妊娠。
醫學治療:
1、需要終止妊娠的情況:
①合并急性羊水過多,有壓迫癥狀,孕婦腹部過度膨脹,呼吸困難,嚴重不適;
②胎兒畸形;
③孕婦有嚴重并發癥,如子癇前期或子癇,不能繼續妊娠時;
④預產期已到但尚未臨產,胎盤功能減退者。
2、分娩期處理:
選擇自然分娩者,在產程中應注意:
①產婦需有良好的體力,因此應保證產婦有足夠的食物攝入量及睡眠;
②嚴密觀察胎心變化,有條件的情況下每個胎兒都接受連續胎心監護;
③注意宮縮及產程進展,如宮縮仍乏力,可在嚴密監護下,給予低濃度縮宮素靜脈滴注;
有如下情況者,應選擇剖腹產:
①第一胎兒為肩先露,臀先露;
②聯體多胎孕周>26周;
③單胎妊娠的所有剖腹產指征,如短期不能分娩的胎兒窘迫、嚴重妊娠并發癥等。
3、分娩后需防止產后出血:
①臨產時應備血;
②胎兒娩出前需建立靜脈通路;
③在第二胎兒娩出后立即使用宮縮劑,并使其作用維持到產后2小時。
從安全角度看,多胞胎屬于高危妊娠,孕期發生各種并發癥的幾率要比單胎妊娠的孕婦高出許多。準父母不要盲目追求多胎妊娠,更不要隨便使用促排卵藥。多胎妊娠注意事項有哪些?
1、不可盲目或擅自服用促排卵藥。育齡期婦女一般每個月只能排出1個卵子,經過自然受精后,產生雙胞胎的概率很低。但如果服用促排卵藥物,就會容易懷上雙胞胎或多胞胎。但是促排卵藥是針對不孕女性進行治療時使用的常用藥,必須有專業的使用療程、適應癥。盲目服用這類藥物,可能引起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引發代謝異常,甚至出現胸水、腹水、腎功能損害等。擅自服用藥物導致的多胞胎妊娠,也可能影響多胞胎胎兒的健康狀況及存活率。
2、減胎。減胎術是降低多胎出生的主要手段之一。減胎是通過各種介入手段終止雙胎中的異常胚胎, 使正常胚胎繼續發育。可有效降低多胎妊娠所致的母嬰并發癥, 使產婦及新生兒罹病率明顯降低。原則上應選擇位置便于穿刺操作、妊娠周與胎兒發育相對不成比例、原始心管搏動較弱、胚芽最小及胚芽與妊娠囊發育不成比例、輪廓較模糊、發育相對較差、而對其他胎兒干擾少的胚胎或胎兒為減胎對象。
多胎妊娠孕婦的營養需求
多胎妊娠的孕婦,由于需要為多個胎兒提供養分,因此需補充足夠營養。孕婦可進食高熱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以及必須脂肪酸的食物。
多胎妊娠的孕婦應特別注意防治貧血。多胎妊娠婦女的血容量比單胎妊娠明顯增多,鐵的需求量也增大,往往在早期就出現貧血,以后還很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為了防治貧血,孕婦飲食應加強營養,食用新鮮的瘦肉、蛋、奶、魚、動物肝臟及蔬菜水果。進入妊娠后期,還應每日補充鐵劑或葉酸。每日口服硫酸亞鐵1—2片(300~600毫克)、維生素C 300毫克,服用鐵劑期間不要喝茶。
多胎妊娠吃什么好
1、檸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從而可緩解本病造成的維生素C缺乏引起的胎兒壞血栓病的出現。
做法:新鮮檸檬切片泡水服用即可。
2、青菜:屬于高維生素的食物,以及高纖維素的食物,可降低組織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感染性疾病的恢復,適當使用。
做法:200g青菜清炒食用。
3、魚腥草: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有增加組織的抵抗力的作用,從而可減少本病合并的發熱等疾病的出現。
做法:100g清炒食用。
多胎妊娠屬于高危妊娠的一種,易引起多種并發癥,嚴重威脅母兒生命安全。在妊娠期內,多胎妊娠孕婦需保證營養供給,定期產檢檢測身體和胎兒情況,當出現并發癥時需及早治療。
1、孕產婦的并發癥
①貧血:多胎妊娠并發貧血的幾率是單胎妊娠的2-3倍,與鐵及葉酸缺乏有關。
②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多胎妊娠并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可高達40%,比單胎多3-4倍,且一般發病早、程度重,容易出現心肺并發癥。
③羊水過多及胎膜早破:多胎妊娠羊水過多發生率約為12%,約14%以上的多胎妊娠并發胎膜早破,可能與宮腔壓力增高有關。
④胎盤早剝:多胎妊娠發生胎盤早剝的風險為單胎妊娠的3倍,可能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增加有關;多胎妊娠分娩時第一個胎兒娩出后宮腔容積驟然縮小,是導致胎盤早剝的另一原因。
⑤宮縮乏力:多胎妊娠孕婦子宮肌纖維伸展過度,常并發原發性宮縮乏力,致產程延長。
⑥產后出血:經陰道分娩的多胎,其平均產后出血量≥500ml,這與子宮過度膨脹導致宮縮乏力以及胎盤附著面積增大有關。
2、圍產兒的并發癥
多胎妊娠時圍產兒的得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單胎妊娠高,其主要原因有:
①早產:多胎妊娠的早產風險大約為單胎妊娠的7-10倍,多因胎膜早破或宮腔內壓力過高及嚴重母兒并發癥所致。
②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和胎兒擁擠、胎盤占蛻膜面積相對小有關。此外,多個胎兒生長不協調,與雙胎輸血綜合征、一胎畸形或一胎胎盤功能嚴重不良有關。有時妊娠早中期雙胎中的一個胎兒死亡,可被另一胎兒壓成薄片,稱紙樣胎兒。
③雙胎輸血綜合征:是發生于雙羊膜囊單絨毛膜單卵雙胎的一種并發癥。通過胎盤間的動-靜脈吻合支,血液從動脈向靜脈單向分流,使一個胎兒成為供血兒,另一個胎兒成為受血兒。本病可導致供血兒貧血、血容量減少,致使胎兒發育遲緩,腎灌注不足,羊水過少,甚至因營養不良而死亡;受血兒血容量多,動脈壓增高,各器官體積增大,胎兒體重增加,可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胎兒水腫、羊水過多。
④臍帶異常:單羊膜囊雙胎易發生臍帶互相纏繞、扭轉,可致胎兒死亡。臍帶脫垂也是雙胎常見并發癥,多發生在雙胎胎兒異常,或胎先露未銜接出現胎膜早破時,以及第一胎娩出后,第二胎兒娩出前,是胎兒急性缺氧死亡的主要原因。
⑤胎頭交鎖及胎頭碰撞:前者多發生在第一胎兒為臀先露、第二胎兒為頭先露者。分娩時第一胎兒頭部尚未娩出,而第二胎兒頭部已入盆,兩個胎頭頸部交鎖,造成難產;或兩個胎兒均為頭先露,同時入盆,胎頭碰撞引起難產。
⑥胎兒畸形:發生率是單臺的兩倍以上,有些畸形為單卵雙胎所特有,如聯體雙胎、無心畸形等。
相關知識點
雙胞胎的形成 | 雙胞胎的發育過程 | 生雙胞胎的秘訣 | 異卵雙胞胎 | 同卵雙胞胎 | 懷雙胞胎有什么癥狀 | 雙胞胎孕婦的產前準備 | 試管嬰兒雙胞胎 | 龍鳳胎的形成 | 怎么樣才能生龍鳳胎 | 多胞胎 | 生雙胞胎的科學方法 | 怎樣才能生龍鳳胎 | 單卵雙胞胎 | 雙胞胎順產 | 龍鳳胎的概率 | 龍鳳胎名字
相關詞條809
怎樣才能懷孕 | 如何快速懷孕 | 最佳生育年齡 | 生男生女早知道 | 清宮圖生男生女表 | 老黃歷生男生女表2017 | 怎么樣才能生兒子 | 葉酸 | 堿性食物 | 取環注意事項 | 備孕注意事項 | 孕前檢查 | 高齡產婦生二胎 | 艾滋病 | 卵子 | 精子 | 精子和卵子結合需要多長時間 | 月經量少 | 月經不調 | 月經推遲 | 月經期間吃什么好 | 不孕不育 | 不孕不育21步排查法| 人工受孕 | 人工授精 | 試管嬰兒 | 婦科炎癥 | 盆腔炎 | 白帶發黃 | 內分泌失調怎么調理 | 什么時候是排卵期 | 安全期 | 卵泡多大排出 | 子宮肌瘤 | 卵巢囊腫 | 卵巢早衰 | 前列腺炎 | 陽痿 | 早泄 | 宮寒 | 宮頸癌 | 宮頸糜爛 | 地中海貧血 | 蠶豆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