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顱較大
頭顱相對更大,與身體的比例為1:3,囟門寬大,顱骨較軟,頭發呈絨毛狀,指甲軟,男嬰睪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嬰大陰唇不能蓋住小陰唇。
2、呼吸系統不成熟
因呼吸中樞和呼吸器官發育不成熟,呼吸功能常不穩定,部分可出現呼吸暫停和青紫。有些早產嬰兒因肺表面活性物質少,可發生嚴重呼吸困難和缺氧,稱為肺透明膜病,這是導致早產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3、消化吸收能力弱
吸力和吞咽反射均差,胃容量小,易發生嗆咳和溢乳。消化和吸收能力弱,易發生嘔吐,腹瀉和腹脹。肝臟功能不成熟,生理性黃疸較重且持續時間長。肝臟儲存維生素K少,各種凝血因子缺乏易發生出血。此外,其他營養物質如鐵、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糖原等,早產兒體內存量均不足,容易發生貧血,佝僂病,低血糖等。
4、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
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大,肌肉活動少,自身產熱少,更容易散熱。因此常因為周圍環境寒冷而導致低體溫,甚至硬腫癥。
5、神經反射差
各種神經反射差,常處于睡眠狀態。體重小于1500克的早產兒還容易發生顱內出血,應格外引起重視。
6、免疫功能差
早產兒的免疫功能較足月兒更差,對細菌和病毒的殺傷和清除能力不足,從母體獲得的免疫球蛋白較少。由于對感染的抵抗力弱,容易引起敗血癥,其死亡率亦較高。
早產兒因為沒有足月,在母體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養分,所以在護理方面需要更加小心謹慎。家長要精心細致喂養寶寶,注意給寶寶保暖,同時要防止外人接觸寶寶,避免感染外來病菌。寶寶的居室要保持安靜、清潔。
1、注意保暖
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0—25℃,被窩的溫度應保持在30—32℃,房間要經常開窗通空氣。換尿布時動作要快,不要涼著孩子。體重低于2、5千克時,不要洗澡,可用食用油每2—3天擦擦嬰兒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皺褶處。若體重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達100毫升時,可與健康新生兒一樣洗澡。
2、精心喂養
早產兒體重增長快,營養供給要及時,最好是母乳喂養。住院時,媽媽擠出奶來由護士喂,回家后就可以直接喂奶了。吃奶量可根據孩子的體重來確定,一般說來,每千克體重每天需要150—180毫升,2.5千克重的嬰兒每天喂350—450毫升就可以了。喂奶的次數每天7—9次或按需哺乳。
3、防止感染
除專門照看孩子的人外,最好不要讓其他人走進早產兒的房間,更不要把孩子抱給外來的親戚鄰居看。專門照看孩子的人,在給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時,要換上干凈清潔的衣服,洗凈雙手。
4、保持安靜
早產兒的居室要保持安靜、清潔,進入早產兒的房間動作要輕柔,換尿布、喂奶也要非常輕柔、敏捷地進行,不能大聲喧嘩或弄出其他刺耳的響聲,以免驚嚇嬰兒。
媽媽給早產兒寶寶進行喂養也是有講究的,要有正確的喂養方法才能讓寶寶更健康成長。如何進行早產兒喂養?媽媽要考慮的因素有早產兒喂奶時間和份量、早產兒喂養頻率、早產兒喂養方式、早產兒喂養姿勢等。
1、早產兒喂奶時間和份量:給早產寶寶開始喂奶時間一般在生后6-12小時開始喂糖水,24小時開始喂奶,體重2公斤左右的早產兒可以每3小時喂一次奶,體重1.5公斤以下的早產兒每2小時喂一次奶。奶量計算法可以參考下列公式: 最初10天內早產兒,每日喂奶量(毫升)=(嬰兒出生實足天數+10)×體重(公斤)/100。 生后10天以上,每日喂養量(毫升)=1/5-1/4體重(公斤)。
2、早產兒喂養頻率:早產兒最好吃母乳,母乳容易消化吸收,不容易發生腹瀉和消化不良等疾病。有吸奶能力、體重在1.5公斤以上的早產兒,如一般情況好,可以直接吃母乳。開始每天吃1-2次,每次5-10分鐘,第一次喂2-3分鐘,如無疲勞現象,可逐漸增加喂奶時間和次數。
3、早產兒喂養方式:在給早產寶寶喂奶時一定要非常細致和耐心,抱起來喂奶,盡量避免嗆奶和吐奶。
如果母乳喂養,媽媽的奶水很多、流速很快的話常會造成嗆奶,因為寶寶來不及吞咽。這時媽媽可以用手指掐住乳暈周圍減慢乳汁的流速,或將前面的奶先擠出一些,再讓寶寶吃。由于母乳的前奶和后奶成分不同,前奶的蛋白質多些,后奶的脂肪多些,這都是早產寶寶不可缺少的,所以要吃空一側再吃另一側。
人工喂養時,要選擇合適的奶嘴,太大會嗆著,太小又費力。每次喂奶現配現吃,不要在室溫下放置過久。吃奶的用具注意清潔,每天消毒。
4、早產兒喂養姿勢:在每次喂奶后要把寶寶豎抱起來,趴在媽媽的胸前拍拍背。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寶寶把吃奶時同時吃進去的氣體排出來,以免吐奶。在3個月以前,許多寶寶會溢奶,就是在吃奶后順著嘴邊流出一些奶來,尤其在寶寶使勁兒或活動以后。這是正常現象,慢慢大些就好了。如果出現嗆奶情況,馬上把寶寶側過身或面向下輕拍后背,把鼻咽部的奶液排出來,以防窒息。
家庭中有早產兒的,從孩子出生之時就應該密切觀察,了解早產兒的動作、智力發展,以便在問題出現時可以求醫,作出適時的補救,將傷害減至最輕。早產兒需要精心照料,在喂養方面需要增加喂食量,餐多量少,早產兒吮吸力氣不足,媽媽要耐心喂養。早產兒對溫度及變遷亦是很敏感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暖,并保持和醫生的密切聯系,一有疑問隨時咨詢醫生。同時還要關注以下的幾點注意事項。
1、耐心喂養。早產兒吸吮力氣不足,喂養時更應該耐心,一般出院初期,一次喂奶多是需要30-40分鐘。出院后回到家護理的寶寶,在頭兩三天內,其每餐的喂食量先維持在醫院時的原量不必增加,直到適應家里的環境后再逐漸加量。
2、采取餐多量少及間斷式(每吸食一分鐘,將奶瓶抽出口腔,讓寶寶順順呼吸約十秒鐘,然后再繼續喂食)的喂食方式,可減少吐奶發生及呼吸上的壓迫。可喂食早產兒奶粉,以促進消化及增加營養吸收。
3、早產兒對溫度變換比較敏感,所以要注意體溫的保持及溫度的衡定性以免致病。
4、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及治療:如視聽力、黃疸、心肺、胃腸消化、及接受預防注射等。保持與新生兒醫生密切的聯系以便隨時能諮詢。熟練幼兒急救術,如吐奶、抽搐、膚色發紺時的處理、以備不時之需。
其他必須注意事項
1、與早產兒玩耍時,動作要慢,要輕,不要經常用新玩具、新面孔包圍他。不要過分刺激早產兒。
2、留意早產兒的反應,如他頭部轉向,或不再注視你時,就表示他已“夠”了,這時,應停止與他玩耍。
3、要注意室內溫度,因為早產兒體內調節溫度的機制尚未完善,沒有一層皮下脂肪為他保溫,失熱很快,所以保溫十分重要。
4、晚上又黑又靜,早產兒可能不習慣,可亮夜燈及播放育嬰音樂,以助早產兒適應環境。
5、早產兒喜歡被襁褓裹起來,注意襁褓料子一定要柔軟無刺激性,頭部絕不能包起來。
6、早產兒由于呼吸系統未發育完善,對空氣污染物十分敏感,所以嬰兒房必須空氣潔凈,禁止吸煙。
7、嬰兒床上用品及嬰兒室內家具的顏色都不宜過鮮、過明亮,以免對早產兒過分刺激。
8、如果早產兒能吮吸,就讓他吸奶嘴,這樣可以協助他發展口腔活動技能,而且也可以給予他一定的安全感。
9、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留心你孩子特殊的需求。一般規律不一定完全適合他的需要。你必須“聽他指揮”,千萬別強加于他。
早產兒因為并未足月,以及器官發育不成熟,所以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會相對減弱,容易誘發各種并發癥。對于早產兒的護理要注意留心觀察是否有呼吸困難、體溫不升、黃疸、窒息、皮下硬腫、出血、感染等。
1、呼吸困難并發癥預防。新生兒的肺部是成熟得比較晚的器官,所以對早產兒的護理要注意預防呼吸困難并發癥。如果癥狀輕微,可先用氧氣罩。如癥狀嚴重,那么必須采取人工呼吸。呼吸障礙惡化易增加新生兒死亡率。
2、注意體溫。早產兒出生時一般都需要進暖箱,這是因為寶寶的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只能給他(她)一個溫暖的環境,保證其始終處于適中溫度。在此溫度下,身體耗氧量最少,蒸發散熱量最少,新陳代謝最低。等到孩子的體重達標,能夠適應外界的溫度才能出溫箱。因為早產兒對溫度十分敏感,所以在回家后,爸媽要注意保持孩子的體溫及室內的溫度適宜,在夏季,室內溫度保持在26-28℃,在冬季則室內溫度保持在24℃左右為宜。
3、預防黃疸。導致黃疸發生的原因有許多,但無論是何種原因所致,都必須在醫生的指示住院治療。如果黃疸嚴重,血清膽紅素值就會增加,而且會損傷大腦細胞,因此導致腦性麻痹或癡呆癥狀在這種情況下,毫無治療方法。
4、預防感染。敗血癥或腦膜炎在早產兒中的發生率幾乎是足月兒的4倍。靜脈內留置插管,氣管內插管和皮膚破損以及早產兒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顯低下,導致感染的可能性增加。早產兒是唯一易患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者。
早產的寶寶通常有兩種算法,一種是實際月齡,從寶寶出生之日算起。一種是矯正月齡,根據寶寶的預產期來算。矯正月齡一般用到覺得合適的時候就可以不再用了。
早產寶寶通常有兩種月齡:
一種是實際月齡,從寶寶出生日算起,計算寶寶是多少天、多少周、多少月大。
一種是矯正月齡(也叫“矯正胎齡”),根據寶寶的預產期計算。醫生評估寶寶生長發育情況時,可能會用這種月齡。如果寶寶是6個月大,但早產了2個月,那他的矯正月齡就是4個月大。
如何計算寶寶的矯正月齡
比如,寶寶的實際月齡是6個月,而早產的周數是6周,那么用寶寶早產的周數除以4,得出寶寶早產的月數,即6÷4=1.5個月。用寶寶的實際月齡減去寶寶早產的月數,就能得出他的矯正月齡:6個月-1.5個月=4.5個月。
大多數早產寶寶兩三歲的時候會在發育方面“趕上”同齡的孩子。在這之后,任何身高或發育方面的不同,都很可能是個體差異的結果,而不是因為寶寶是早產兒。有些出生時很小的寶寶,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趕上同齡的孩子。
根據中華醫學會2005年的統計結果顯示,早產兒的發生率由原來的5%上升至8.1%,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寶寶的提前到來,常常會讓許多父母措不及手。面對較弱的早產寶寶,新手父母應該如何做好護理呢?
在了解護理注意事項之前,父母首先要了解早產寶寶的特點。
一、早產兒的6個特點
早產兒一般指的是胎齡<37周、出生體重小<2500克的新生兒。因為早產兒是提前出生的,身體的外觀和尚未發育完善的器官,會與足月兒有一些差別,下面具體講講早產兒存在的6大特點。
1、身體外觀特點
早產兒皮膚一般比足月兒更紅一些,毳毛比較多,頭相對更大,約占全身比例的1/3。早產寶寶的指甲可能未達指(趾)端,足底紋理相對較少。
男寶寶可能會出現睪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寶寶則可能會出現大陰唇不能遮蓋小陰唇。
2、呼吸系統發育不成熟
早產寶寶的呼吸中樞發育相對不成熟,肺泡數量少、呼吸肌發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相對不足等,所以,早產寶寶呼吸淺快不規則,甚至可能會出現呼吸暫停、青紫、肺透明膜病等問題。
3、消化吸收能力弱
早產寶寶吸吮和吞咽的能力比較差,胃容量小,常會出現喂養困難,甚至出現吸入性肺炎。由于膽酸分泌少,所以對脂肪消化非常差,若喂養不當,有可能會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另外,早產兒的肝臟儲存維生素K少不足,各種凝血因子缺乏易發生出血。
4、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
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棕色脂肪少,產熱能力較差,所以,天氣變冷時,早產兒更容易發生低體溫,甚至硬腫癥。
早產寶寶的汗腺發育差,因此,外界溫度過高時,其體溫也很容易升高。
5、神經反射差
胎齡越小,神經系統成熟度越低,原始反應越難引出,甚至完全引不出。
6、免疫功能差
早產兒的免疫功能較足月兒更差,胎齡越小,IgG的含量就越低,加上T細胞功能低下,導致對細菌和病毒的殺傷和清除能力不足,容易引起細菌性感染,甚至出現敗血癥。
二、早產兒護理的5個細節
由于早產兒由于還沒有足月,身體一些方面發育尚未完善,需要更加細心地呵護,媽媽照顧寶寶時,需要特別關注以下5點:
1、合理喂養
早產兒喂養首推母乳喂養,因為母乳不但營養豐富,可使早產兒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到合理出生體重,而且含有免疫因子,可降低早產兒感染的風險。對于吸吮困難的早產兒,可由母親擠出乳汁經管飼喂養。不適宜母乳喂養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人工喂養,注意選擇早產兒配方奶。早產兒的喂奶量因人而異,一般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每次哺乳的量就越小,間隔的時間也越短。
2、注意保暖
早產兒的體溫調節功能比較差,媽媽要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在25—27℃,并定時開窗通風換氣。給寶寶換尿布時動作要快,以免著涼。在尚未達到足月兒體重前,一般建議寶寶要比大人多穿2件,媽媽可以通過摸寶寶的后背,如果感覺比較溫暖且不出汗,就是比較合適的穿衣量。
3、預防感染
由于寶寶的免疫功能比較差,除了專門照看寶寶的人外,最好不要讓其他人走進早產兒的房間,避免帶寶寶去人流密集的場所。當親朋好友探望時,避免他們觸摸和親寶寶,否則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對于寶寶的照顧者,在給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時,要換上干凈的衣服,并要清潔雙手。
4、 注意呼吸,以防缺氧
早產寶寶呼吸淺快不規則,同時還可能存在肺部發育不良,特別是在吃奶后,可能會出現氣促、紫紺等缺氧表現,媽媽要注意觀察,讓寶寶休息一下,可以在家中準備一個氧氣袋以備急用,如果紫紺嚴重,很可能需要再次入院觀察與治療。
5、定期復查
定期回醫院復查,復查項目包括:眼底檢查、聽力篩查、黃疸、心肺功能、胃腸消化、顱腦檢查等,還要定期預防接種。
相關知識點
早產兒喂養 | 早產兒體重 | 早產兒智力 | 早產兒黃疸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 早產兒腦癱表現 | 早產兒奶粉 | 19周早產兒 | 早產兒肺部感染 | 早產兒后遺癥 | 32周早產兒 | 新生兒腦癱 | 早產兒出生一個月貧血 | 早產兒貧血 | 早產兒貧血吃什么 | 早產兒貧血癥 | 早產兒缺鐵性貧血 | 早產兒嚴重貧血 | 早產兒有點貧血 | 早產兒中度貧血 | 早產兒重度貧血
相關文章
相關網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