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寶寶護理注意事項
收藏根據中華醫學會2005年的統計結果顯示,早產兒的發生率由原來的5%上升至8.1%,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寶寶的提前到來,常常會讓許多父母措不及手。面對較弱的早產寶寶,新手父母應該如何做好護理呢?
在了解護理注意事項之前,父母首先要了解早產寶寶的特點。
一、早產兒的6個特點
早產兒一般指的是胎齡<37周、出生體重小<2500克的新生兒。因為早產兒是提前出生的,身體的外觀和尚未發育完善的器官,會與足月兒有一些差別,下面具體講講早產兒存在的6大特點。
1、身體外觀特點
早產兒皮膚一般比足月兒更紅一些,毳毛比較多,頭相對更大,約占全身比例的1/3。早產寶寶的指甲可能未達指(趾)端,足底紋理相對較少。
男寶寶可能會出現睪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寶寶則可能會出現大陰唇不能遮蓋小陰唇。
2、呼吸系統發育不成熟
早產寶寶的呼吸中樞發育相對不成熟,肺泡數量少、呼吸肌發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相對不足等,所以,早產寶寶呼吸淺快不規則,甚至可能會出現呼吸暫停、青紫、肺透明膜病等問題。
3、消化吸收能力弱
早產寶寶吸吮和吞咽的能力比較差,胃容量小,常會出現喂養困難,甚至出現吸入性肺炎。由于膽酸分泌少,所以對脂肪消化非常差,若喂養不當,有可能會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另外,早產兒的肝臟儲存維生素K少不足,各種凝血因子缺乏易發生出血。
4、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
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棕色脂肪少,產熱能力較差,所以,天氣變冷時,早產兒更容易發生低體溫,甚至硬腫癥。
早產寶寶的汗腺發育差,因此,外界溫度過高時,其體溫也很容易升高。
5、神經反射差
胎齡越小,神經系統成熟度越低,原始反應越難引出,甚至完全引不出。
6、免疫功能差
早產兒的免疫功能較足月兒更差,胎齡越小,IgG的含量就越低,加上T細胞功能低下,導致對細菌和病毒的殺傷和清除能力不足,容易引起細菌性感染,甚至出現敗血癥。
二、早產兒護理的5個細節
由于早產兒由于還沒有足月,身體一些方面發育尚未完善,需要更加細心地呵護,媽媽照顧寶寶時,需要特別關注以下5點:
1、合理喂養
早產兒喂養首推母乳喂養,因為母乳不但營養豐富,可使早產兒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到合理出生體重,而且含有免疫因子,可降低早產兒感染的風險。對于吸吮困難的早產兒,可由母親擠出乳汁經管飼喂養。不適宜母乳喂養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人工喂養,注意選擇早產兒配方奶。早產兒的喂奶量因人而異,一般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每次哺乳的量就越小,間隔的時間也越短。
2、注意保暖
早產兒的體溫調節功能比較差,媽媽要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在25—27℃,并定時開窗通風換氣。給寶寶換尿布時動作要快,以免著涼。在尚未達到足月兒體重前,一般建議寶寶要比大人多穿2件,媽媽可以通過摸寶寶的后背,如果感覺比較溫暖且不出汗,就是比較合適的穿衣量。
3、預防感染
由于寶寶的免疫功能比較差,除了專門照看寶寶的人外,最好不要讓其他人走進早產兒的房間,避免帶寶寶去人流密集的場所。當親朋好友探望時,避免他們觸摸和親寶寶,否則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對于寶寶的照顧者,在給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時,要換上干凈的衣服,并要清潔雙手。
4、 注意呼吸,以防缺氧
早產寶寶呼吸淺快不規則,同時還可能存在肺部發育不良,特別是在吃奶后,可能會出現氣促、紫紺等缺氧表現,媽媽要注意觀察,讓寶寶休息一下,可以在家中準備一個氧氣袋以備急用,如果紫紺嚴重,很可能需要再次入院觀察與治療。
5、定期復查
定期回醫院復查,復查項目包括:眼底檢查、聽力篩查、黃疸、心肺功能、胃腸消化、顱腦檢查等,還要定期預防接種。
相關詞條
早產兒的特征 | 早產兒的家庭護理 | 如何進行早產兒喂養 | 早產兒出院后如何護理 | 預防早產兒的并發癥 | 如何計算早產寶寶的矯正月齡
網友問答
濕疹會癢,寶寶注意不要抓撓,可以抹些無激素的杏璞霜,純草本的植物萃取,效果很好
是幼兒急診嗎?注意皮膚清潔,多喝水,注意休息,注意保暖,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