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精神病的病程是階段性的,前驅期較短,表現為衰弱——心境惡劣現象和茫然失措狀態。急性期病理體驗豐富而鮮明,有顯著的焦慮、恐懼現象。后期行為逐漸恢復正常,精神癥狀消失,自制知恢復。
有關產后精神病的臨床癥狀復雜根據其表現大致有如下幾種狀態:
1、抑郁狀態:是產后精神病中最多見的一種類狀態,多在產后7天內發病。發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傷感不安焦慮不愿與外界接觸病情加重時可出現抑郁自卑、自責自罪。表現出對新生兒強迫性擔心或對新生兒厭惡,甚至有殺嬰的想法存在。
2、譫妄狀態:起病多在產后早期。初期可有失眠煩躁情緒不穩、食欲不振等以后發展成對新生兒過分擔心易激惹猜疑然后很快出現明顯的精神運動性興奮,思維紊亂伴有各種幻覺聽到嬰兒哭泣聲及別人議論她等對新生兒根本不能關心也有殺害嬰兒的危險。
3、躁狂狀態:產后1~2周發病表現為少眠興奮多語好動唱歌情緒高漲、好夸耀自己晝夜忙碌不停精力充沛記憶增強、自我感覺良好躁狂狀態鎮靜后可發展為抑郁狀態故又稱為躁郁狀態。
4、幻覺妄想狀態:產后大多數急性或亞急性起病,情感癥狀明顯,妄想內容波動且欠系統,存在片斷的關系妄想嫉妒妄想,大喊大叫行為孤僻、傷人傷物等,類似精神分裂癥樣狀態。國內資料表明,大多數急性起病國外文獻報道,以緊張型和青春型較多。
5、反應性精神病:表現焦慮緊張、亂語、意識欠清,定向障礙反復發生錯覺及幻覺等。
6、感染性精神病:臨床癥狀有高熱意識恍惚或朦朧狀態語言不清定向障礙行為紊亂有時喃喃自語分娩后抑郁癥的早期表現很難與“母親憂郁”相區別但若發生了自殺的傾向或企圖或妄想就可以診斷為產后精神病。
產后精神病是倍受關注的產婦心理問題,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實際上,產后精神病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眾多研究認為其發病的相關因素與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有關。
1、生物學因素
(1)產后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是其發生的生物學基礎。分娩后胎兒胎盤娩出,血液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于產后1周內可達到非孕期水平。此生理特點恰與PPD發病的高峰期相吻合。近來有學者采用小劑量雌、孕激素防治PPD取得了明顯效果,這將有助于對其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
(2)有研究顯示產后HCG水平明顯下降、催乳素水平迅速上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改變、甲狀腺功能低下均與產后發生PPD有關。
(3)另有研究發現,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水平降低與產后憂郁癥有關,而這類神經體質增加又與產后躁狂癥有關。并認為產后β-內啡肽迅速下降,而α2-腎上腺受體升高與產后憂郁癥也有關。
(4)本次分娩因素:臨產時間較長、產鉗助產、剖宮產、產后出血、感染、泌乳不足或新生兒因素如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等,孕產期有并發癥與合并癥者產后憂郁癥的發病率也增高。
2、心理因素
研究發現婦女在孕產期均有心理變化、感情脆弱、依賴性強等變化,故孕產期各種刺激都可能引起心理異常。除上述因素外,非計劃妊娠、對分娩的憂慮、恐懼、胎嬰兒的健康、嬰兒性別非所愿,對成為母親照料孩子的焦慮等均可造成心理壓力。
3、社會因素
國內外研究表明,婚姻破裂或關系緊張、夫妻分離、家庭不和睦、生活困難、缺少丈夫和家人及社會的關心幫助、文化水平低、圍生期保健服務少等均可能是PPD發病的誘因。
據研究,產后精神病與雙相型情感障礙家族史、既往雙相型情感障礙史、初產婦、丈夫支持不良等因素有關。說明產后精神病的發病與遺傳、社會心理因素、人格缺陷、軀體因素及產后積累的激素變化有關。有人認為強迫型人格和不成熟人格婦女容易發生產后精神病。Wieck等(1991)提出了內分泌機制,發現在某種程度上可通過產后即可采用嗎啡刺實驗來預測,產后脫水嗎啡實驗顯示激素分泌增加的產婦最容易發生產后精神病。但該實驗未能被Meakin等(1995)所重視。
產后精神病能不能治好呢?產后精神病是可以治好的,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也是非常重要,通過心理治療增強患者的自信心,減輕可能存在的心理壓力,對產婦給以關心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許多專家認為輕到中度的產褥期精神病一般來說不需要治療。而對產褥期精神病的最佳治療方案與同類型的非產褥期精神病的治療方法相同。在關于產褥期精神病婦女住院治療的研究中,發現精神癥狀一般在產后3周出現,診斷為神經性抑郁的患者住院治療效果比較好。這些短期住院治療即可痊愈的患者多半產前以及妊娠時沒有心理問題,并且一般在住院的前10天內就可以心理重建。
1、心理治療:對產后精神病人的情緒、認識與行為有關問題的心理治療是必需的。針對病人的心理問題,予以同情、耐心、和藹、解釋、鼓勵、關懷細致,并提出指導性建議或勸告。使患者情感得到疏泄、釋放,正確評估心理社會應激原,消除不良刺激,解除其痛苦,增強自信心,做好自我調整和適應。重視開展人際心理治療,特別是夫妻間或家人間矛盾沖突的心理治療,但需要家庭成員及社會各方面的熱情支持與協助。
2、藥物治療:根據本病的臨床不同表現狀態,母乳喂養與否,選用不同藥物的最小有效劑量,并與心理治療相結合,一般均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1)三環類抗抑郁藥常用于產后精神病人抑郁狀態的治療,而且最低有效治療量對母嬰是安全的。對有嚴重自殺企圖的病例使用阿米替林劑量應增加至150mg/d,加用碘塞羅寧(三碘甲狀腺原氨酸),25μg/d可促進抑郁狀態好轉。
(2)氟哌醇(氟哌啶醇(Haloperidol)和氯丙嗪(Chlorpomazine)有良好抗幻覺妄想、抗躁狂、譫妄作用,而且毒性小,它們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藥。對哺乳的母親通過減少劑量和對嬰兒的仔細檢測,母乳喂養相對比較安全。一般每天平均服用最小有效劑量的氟哌醇(氟哌啶醇)30mg或氯丙嗪50mg,則母乳中含量極少。但產婦服用氯丙嗪時,要警惕嬰兒會出現嗜睡現象。
(3)鋰鹽(lithium salt)對狂躁狀態治療效果最好。Kuller等(1996)報道母乳內的鋰含量是血清中的半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由于腎功能相對不成熟易發生鋰中毒,故應停止哺乳。具有抗狂躁作用的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母乳中濃度低,可適用于繼續哺乳嬰兒的患者。
產后精神病會遺傳嗎?其實,產后精神病和遺傳的因素關系幾乎不存在,產后精神病和分娩因素、內分泌因素、產后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有一定的關系,具體為:
1、分娩因素:臨產時間較長、產鉗助產剖宮產、產后出血感染、泌乳不足是產后精神病的誘因,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等孕產期有并發癥也是產后精神病的發病誘因。
2、內分泌因素:分娩后胎兒胎盤娩出血液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于產后1周內可達到非孕期水平,與產后精神病發病的高峰期相吻合。及時的接受有關精神病的治療是很有必要的。
3、有研究顯示,產后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顯下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改變、甲狀腺功能低下均與產后精神病有關。
4、社會因素國內外研究表明,婚姻破裂或關系緊張夫妻分離家庭不和睦、缺少丈夫和家人及社會的關心幫助文化水平低等均可能是產后精神病的病因。
由以上可見,產后精神病跟遺傳是沒有關系的,屬于后天性精神病,而后天精神病通常是患者本身的心理、精神的問題,并不會遺傳。但是產后精神病一旦發作,會影響到整個家庭,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應該特別注意,好好調整治療。
產后精神病不但對產婦,還對孩子、家庭等都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因此預防產后精神病是很重要的。以下措施對于預防產后精神病有一定的作用:
1、精神障礙的一般預防
(1)加強婚前保健:婚前通過各種健康教育形式使欲婚青年了解性生理、性心理、性衛生;計劃受孕和避孕方法的正確選擇;孕期保健新生兒保健和影響男女婚育的常見疾病及遺傳病等醫學知識婚前保健對提高婦女生殖健康的自我保健意識與能力對已婚夫婦掌握科學的避孕方法減少計劃外妊娠起到了積極作用。
(2)開展孕產期心理保健:孕產前檢查時應常規包括心理指導與咨詢,積極開展產褥期保健,重視產后精神心理護理和科學育嬰指導使她們以良好的心態承擔起母親的角色,可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3)普及推廣家庭化Doula分娩:很多研究表明,整潔舒適的家庭化產科病房使孕婦住院分娩時有丈夫或家屬陪伴可增加對她們心理支持與安全感無形的力量使產婦增強了自信心和耐心陪伴者給予產婦體貼、關懷、撫摸安慰使產婦情緒穩定很好地利用宮縮間歇時間休息體力消耗減少以利于順利分娩和產后恢復。
(4)提倡母乳喂養:實行母嬰同室和母乳喂養是母嬰互相依存關系的繼續,通過母乳喂養嬰兒時之間相互交流、影響與作用可促進母嬰聯結,培養早期母嬰交流感情避免冷落感。目前在我國已開展創建愛嬰醫院、提倡母乳喂養的行動取得了很好效果,繼續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可有助于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
(5)提高圍生保健服務:隨注意及早識別誘發因素采取有效地保健措施,解除其顧慮和精神壓力培養社區婦幼保健人員,掌握預測產婦情緒狀態的心理測驗適宜技術,提高她們對產后抑郁高危人群的篩查與管理能力。
(6)同精神科醫生合作:在指導患者要堅持接受精神科診治的同時,婦產科醫師應根據需要同精神科醫師保持聯系,以便掌握患者的性格和病情特點而早期發現疾病的復發一旦復發時應將患者移至適當場所(自己家中或醫院等)及時請心理醫師進行心理及藥物治療并解除其育兒負擔,做好緊急處理。
2、按照各個產婦心理因素或針對其危險因素進行心理干預將有助于減少PPD的發生。
(1)加強孕期保健重視孕婦心理衛生的咨詢與指導對不良個性、既往有PPD史或家族史、篩查出有精神癥狀的高危孕婦進行監測和必要的干預。重視辦好孕婦學校鼓勵孕婦及其丈夫一起來上課,學習認識妊娠和分娩的相關知識,了解分娩過程及分娩時的放松技術與助產人員的配合,消除其緊張、恐懼的消極情緒。
(2)改善分娩環境建立家庭化分娩室,以替代以往封閉式的產房提高產婦對分娩自然過程的感悟開展導樂式分娩,臨產后有丈夫或其他親人陪伴可減少其并發癥及心理異常的發生。
(3)重視產褥期保健,尤其要重視產婦心理保健。對分娩時間長難產或有不良妊娠結局的產婦應給予重點心理護理注意保護性醫療,避免精神刺激。實行母嬰同室、鼓勵指導母乳喂養并做好新生兒的保健指導工作減輕產婦的體力和心理負擔。輔導產婦家屬共同做好產褥期產婦及新生兒的保健工作。對以往有精神抑郁史或出現有情緒憂郁的產婦要足夠的重視,及時發現識別,并予以適當的處理,防止產后憂郁癥的發生。
(4)圍生期的保健工作應注意主動醫療服務,掌握孕產婦心理學特點和心理咨詢技巧,提高服務技能和質量。要重視社區圍生期孕產婦心理保健工作。
相關知識點
骨質增生 | 糖尿病并發癥 | 崩漏病 | 手腕腱鞘炎 | 崩漏 | 產后風濕 | 恥骨聯合分離癥 | 產后肥胖 | 產后手指關節痛 | 產后尾椎骨疼 | 產后骨盆恢復 | 產后乳腺增生 | 產后常見并發癥 | 產后并發癥 | 妊娠毒血癥后遺癥 | 妊娠糖尿病后遺癥 | 產后心臟病 | 產后內臟下垂 | 產后貧血 | 產后性冷淡 | 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 | 產后腰痛 | 產后骨盆松弛 | 糖尿病并發癥有哪些 | 為什么崩漏止血那么難 | 為什么會得hellp綜合征 | 產后貧血吃什么補血 | 產后貧血怎么辦
相關詞條714
產后結扎 | 產后上環 | 月子餐 | 坐月子注意事項 | 剖腹產后注意事項 | 產婦食譜大全 | 產婦吃什么下奶 | 哺乳期不能吃的東西 | 坐月子可以吃什么水果 | 產后多久會來月經 | 產后避孕 | 緊急避孕藥 | 剖腹產后多久可以同房 | 生完孩子多久可以同房 | 產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