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寶寶剛出生時沒有聽力,但研究表明,胎兒的聽覺感受器在胎齡6~7個月時已基本成熟,超聲顯像觀察到胎兒對聲音刺激有眨眼的反應。正常新生兒一生下來就有聽覺定向能力。
新生兒喜歡聽人的聲音。當媽媽在嬰兒耳邊呼叫寶寶時,他的頭立即轉向母親,并親熱地看著媽媽,臉上顯出高興的樣子。出生不到3天的新生兒,表現出對母親聲音的偏愛。如果一邊是父親的聲音,另一邊是母親的聲音,多數小嬰兒喜歡聽母親的聲音,將眼和頭轉向母親一邊,這可能是由于胎兒在子宮內聽慣了母親聲音的緣故。有報道說,當母親在嬰兒看不到的地方呼喚嬰兒的名字時,10~12天的嬰兒會向母親的方向轉頭,而對其他婦女的呼喚沒有反應。如果母親在照料她的寶寶時,經常呼叫他的名字,5~8天后,大多數嬰兒就能對母親的呼叫發生反應。
新生兒喜歡聽高音調的聲音。有一位語言學家研究發現,父母親們似乎本能地提高音調和新生兒說話,這種音調幾乎是世界性現象。研究證明,6個不同國家的母親,不管她們的本國語言是什么,在和新生兒交談時,都用同樣的聲調、無意義的音節、短語說話。
新生兒偏愛輕柔、旋律優美、節奏鮮明的音樂曲調。研究發現,出生24小時的新生兒,在聽到優美音樂時吸吮速度加快,當聽到無節律的噪聲時會以停止吸吮和躁動不安來表示拒絕。
0-7天寶寶:寶寶已有了聽覺,大部分的寶寶在出生24小時后對聽刺激1-2次就能引起反應,對大人說話的聲音也很敏感。大人在寶寶身旁輕聲說話,觀察寶寶是否會隨聲音變化有不同反應。
8-30天寶寶:聽力發育完全成熟,他會密切注意人類的聲音,也會對噪音敏感。在寶寶身旁說話,寶寶將頭轉向熟悉的聲音和語言。
新生兒聽力篩查就是通過一種客觀、簡單和快速的方法,將可能有聽力障礙的新生寶寶篩查出來,并進一步確診和追蹤觀察。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常用方法有耳聲發射(OAE)和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ABR),兩種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都是無創性的。我國大多數醫院采用耳聲發射進行聽力篩查,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ABR)主要用于重癥監護病房(NICU)新生兒的聽力篩查。
正常耳蝸可以產生一種很輕柔的聲音,經過聽骨鏈和鼓膜傳導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檢測到。如果嬰兒有蝸性聽力損失,就不會產生耳聲發射,用耳聲發射(OAE)檢測就通不過。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ABR)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蝸及蝸神經通路的功能,自動聽性腦干反應通不過,說明聽覺通路上可能有問題。
一般在寶寶睡眠安靜狀態下,將大小合適的探頭或耳罩放置在寶寶的一側耳朵開始進行測試,做完一側耳朵再做另外一側耳朵。OAE或AABR通不過,都需要復篩或轉診。
醫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聽覺在媽媽肚子里就已形成,而發育的關鍵期則在嬰幼兒階段。換言之,要想孩子終生聽力良好,務必抓好出生后至3歲的聽覺保健。醫學專家強調,嬰兒的神經系統和聽覺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任何外來的不良因素都可能使這種發展受到干擾甚至破壞,所以寶寶聽力的發展必須在保護中進行。
1、積極預防疾病。諸如麻疹、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中耳炎等,均會不同程度地損傷嬰兒的聽覺器官,進而造成聽覺障礙。針對此類疾病,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按照計劃免疫程序打好防疫針。
2、謹慎用藥。不少藥物具有會對人體聽覺造成損害,特別是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氯霉素等。
3、盡量避開噪聲。嬰兒的聽覺器官發育不完善,外耳道短而窄,加之耳膜薄,不能耐受過強的聲音刺激。尖銳噪聲尤其會損傷嬰兒柔嫩的聽覺器官而削弱聽覺,甚至引起噪聲性耳聾。
4、不要隨意掏挖寶寶的耳朵。耳屎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如阻止塵埃、小蟲的入侵,緩沖噪聲,保護鼓膜等。另外,耳屎的油膩性還可阻止外界水分的侵入。但不少父母將其誤認做廢物,常常掏挖小寶寶的耳朵,殊不知嬰兒耳道發育不成熟,多呈扁平縫隙狀,皮膚嬌嫩,稍有不慎,輕者掏傷皮膚導致感染,甚至癤腫;重者掏破鼓膜,造成聽力損失。當然,耳屎多了也不好,但隨著咀嚼、張口或打哈欠,一般可借助下頜等關節的運動而自行脫落。實在因“油耳”或耳屎過大阻塞耳道影響聽力時,應請醫生處理。
研究發現,良好的聽覺發育離不開聲響環境。一般說來,寶寶喜歡母親的心跳聲(因在媽媽肚子里就已經熟悉這種聲音)、咕嚕咕嚕的節奏聲(因胎兒就是在羊水咕嚕咕嚕聲中發育長大的)、沉靜舒緩的聲音以及嬰兒自身發出的聲音。因此,你不妨多利用這些聲音來刺激孩子的聽覺,提高其聽力。具體做法有:
1、多抱孩子,最好采用左手抱的姿勢,讓孩子盡量靠近自己的心臟,便于聽到心跳聲。
2、在嬰兒面前放半盆清水,家長用一支玻璃管向水里吹氣,人工創造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3、多向孩子輕聲說話、哼唱,或者放一些節奏舒緩、旋律優美的音樂。不過,時間要適度,不宜過長。
對于已經發現的聽力障礙患兒,針對不同病因采取不同醫學干預措施,醫學干預即醫生提出醫學診斷,和針對聽損傷及相關疾病的醫學和外科學治療的方向。治療方案包括由耵聹取出,處理滲出性中耳炎,聽力重建手術和人工耳蝸植入等。
聽力學康復是又一重要措施,通過針對個人的聲放大設備和感覺裝置,即助聽器的選配,一達到種補償性或替代性治療。其目的是使配戴助聽器的嬰幼兒最大可能地獲得言語聲的特征,而且其所聽到的言語聲強度應當在安全舒適的可聽范圍。
交往能力的評價和干預,是目前對聾兒全面干預的新要求,目的在于促進并形成適應發育水平的言語能力,增強家庭對其子女能力和需求的理解。需要早期干預工作人員和患兒家庭的共同合作,在其語言發育的敏感階段給予學習語言的前期信號,同時使其獲得與其年齡相符的語音能力,視覺、空間、運動能力,形態學辨識能力,語義理解能力,語法組織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相關知識點
新生兒體檢 | 基礎測量 | 量體溫 | 寶寶尿常規檢查 | 過敏原檢測 | 外觀檢查 | 肛門和外生殖器 | 肌張力 | 皮膚及皮下組織 | 脊柱和四肢 | 新生兒阿氏評分(阿普加評分) | 頸部 | 刺激后反應 | 呼吸和脈搏 | 神經系統 | 新生兒體重管理
相關文章
相關詞條710
新生兒喂養 | 新生兒吐奶 | 新生兒護理 | 新生兒黃疸 | 新生兒大便 | 母乳喂養 | 初乳 | 新生兒眼屎多 | 新生兒打嗝 | 新生兒睡覺不踏實 | 新生兒濕疹 | 新生兒臉上有小紅點 | 新生兒臍帶護理 | 新生兒肺炎 |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 | 母乳喂養的好處 |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 母乳保存時間 |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 新生兒飲食 | 嬰兒吃奶量 | 新生兒洗澡 | 新生兒大便帶血 | 新生兒大便次數 | 新生兒拉肚子怎么辦 | 母乳性腹瀉 | 新生兒發燒怎么辦 | 新生兒睡眠 | 新生兒打噴嚏 | 新生兒臉上有小紅點 | 新生兒體溫 | 新生兒感冒 | 新生兒驚厥 | 乙肝 | 乙肝疫苗 | 卡介苗 | 嬰兒護理 | 嬰兒濕疹 | 濕疹癥狀 |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獨生子女證 | 出生證明 | 唐氏綜合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