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褥汗實際上就是產后媽媽在寶寶出生后發生出汗比平時增多,尤其在飯后、活動后、睡覺時和醒后出汗更多的現象。遇到夏天甚至會大汗淋漓,濕透衣褲、被褥,一般在產后1個星期出汗較多,尤其在產后1-3天,出汗現象明顯。
產后褥汗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和生育后媽媽機體生理情況改變所引起的,體現在皮膚排泄功能旺盛,體內水分以及廢物等就會通過皮膚不停地排出,因此發生汗液增多的情況。這是產后身體恢復,進行自身調節的生理現象,不屬病態。另外,產婦喝紅糖水、熱湯、熱粥較多,也是出汗多的原因之一。
產后褥汗根據特點分為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生理性出汗主要是指運動、天熱出汗等正常的出汗情況,而病理性出汗分為產后自汗和產后盜汗。不過媽媽不用擔心,褥汗一般在產后1~3天較為明顯,于產后1周左右自行好轉。
產后褥汗也叫做產后出汗,主要發生原因是媽媽在產后,體內激素變化誘發生理性變化,從而促進汗液等的增加,繼而出汗現象增加。產后褥汗的原因主要有:
1、體內激素的改變:在妊娠以后,由于體內激素的變化,特別是雌性激素在體內的含量隨孕期的延長逐漸增加,可使組織中有較多的鈉、鉀及氯潴留。因此,相應地發生了體內水分的潴留。
2、水及電解質的排出:分娩之后,體內雌激素水平很快下降,身體其他各系統及內分泌功能也都逐漸恢復到非孕狀態,體內多余的水及電解質也隨之被排出體外。其排泄的主要途徑是腎臟和皮膚。
3、皮膚排泄功能旺盛:產后最初幾天尿量明顯增多,產后24小時內,尿量可多至2000~3000毫升。皮膚排泄功能也特別旺盛,表現為出汗增多。所以說產婦在產褥期多汗并非病態,也不是身體虛弱的表現,而只是排泄體內多余水分的方式之一。
分娩給媽媽的宮頸、陰道及外陰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特別是宮體里胎盤附著處不可避免地留下一個較大的創面,這都給細菌和病毒侵犯提供了機會。尤其是一些異常分娩的媽媽,出現胎盤早剝、產后出血等現象,身體抵抗力更為薄弱,加上大量出汗,更要特別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感冒。因此,產后褥汗的護理非常重要。
產婦要常用干毛巾擦汗,及時更換衣物,保持潔凈干爽。洗澡時要注意房子溫度,不要直接吹風。應該注意定期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對媽媽和寶寶都有好處。
產后一段時間后仍然大量出汗,這是產后氣虛的表現產婦一般怕風更怕冷,尤其在出汗之后,并經常感冒,常感覺頭暈、渾身倦怠無力氣短。如果是陰虛引起,產婦通常雖怕風卻更不喜歡熱,自我感覺身上發熱、手腳心發熱,頭暈心慌,心煩易怒等傾向。對于以上兩種情況引起出汗的媽媽,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采取一些食療方法。
1、氣虛產婦——羊肉黃芪湯
原料:羊肉90克,黃芪15克,桂圓肉10克,淮山藥15克。
制法:將羊肉切片,放入開水中稍煮片刻,撈出放入冷水浸泡,即可去除膻味。將三味藥放入沙鍋中,加冷水煮開,放入羊肉共煮湯。可以放入少許調料調味,兩天吃1劑,喝湯吃肉。
2、陰虛產婦——銀耳紅棗湯
原料:取銀耳30克,紅棗20克,冰糖適量。
制法:先將銀耳用溫水泡發,除去蒂頭,洗凈后撕成小塊。紅棗洗凈撕開,共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慢煨至銀耳、紅棗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調勻,即可出鍋食用,每劑分2次食完。
相關網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