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媽媽因為在分娩后,外陰部位更容易受到感染,如果不注意清潔和護理,往往會誘發疾病的發生,嚴重時患外陰腫瘤。外陰腫瘤是怎么回事?
1、外陰腫瘤是指女性陰阜、陰唇、陰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陰道口和處女膜)等處的皮膚、粘膜、腺體和結締組織發生的良性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較少見。外陰惡性腫瘤,包括外陰鱗狀細胞癌(至少占外陰癌的85%)、外陰惡性黑色素瘤(約占5%)、巴氏腺癌、外陰肉瘤和未分化的外陰惡性腫瘤等。
2、外陰腫瘤的病因有以下幾點 :
(1)外陰感染如性傳播疾病,病毒、細菌、滴蟲、真菌等。
(2)外傷后血腫也可引起較嚴重的腫痛。
(3)外陰惡性腫瘤外陰癌、陰道癌等。
(4)陰道內異物長期安放子宮托、異物殘留陰道而感染刺激外陰,發生腫痛。
(5)尿液與糞便的刺激尿疾、糖尿病人的糖尿刺激。
(6)機械刺激如不良衛生習慣、外陰污垢、內褲太緊、汗漬刺激等。
(7)全身疾病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丘疹性銀屑病等。
(8)過敏性外陰炎由洗滌劑、化妝品、陰莖套和藥具等引起的過敏皮炎。
外陰腫瘤發生在產后媽媽身上可能性較大,因為產后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容易受到其他病菌的感染。那么,產后外陰腫瘤的癥狀有哪些?
1、早期信號
(1)白斑:外陰部有微小、光潤的白色斑點或條紋,后相互融合成肥厚而有光澤的乳白色斑,觸摸時有硬結、粗糙之感。
(2)結節:外陰部有黃豆大小的結節或乳頭樣腫物,同時其周圍伴有瘙癢。
(3)潰瘍:若女性外陰部出現久治不愈的凹陷硬底潰瘍,且伴有疼痛、出血,多為女性外陰癌信號。
(4)瘙癢:在排除念珠菌感染、陰虱、疥瘡、陰道滴蟲病等引起的女性外陰瘙癢癥后,若外陰瘙癢久治不愈而又查不出原因,呈頑固性奇癢者,應考慮到女性外陰癌。
2、良性腫瘤
外陰良性腫瘤較少見,主要有乳頭瘤、纖維瘤、脂肪瘤、汗腺瘤等。
(1)乳頭瘤:多發于大陰唇或陰阜的單個腫塊,表面有細而密的乳頭,質地略硬。惡變率高。
(2)纖維瘤:多發于大陰唇單發的硬性結節,并逐漸長大成為帶蒂的實質性腫瘤。
(3)脂肪瘤:來自于陰阜及陰唇部的脂肪層,大小不等,生長緩慢,較柔軟。一般無癥狀,惡變的可能性小。但可因其體積較大而有行動不便或性交困難等。
(4)汗腺瘤:來自于大陰唇及會陰部的大汗腺,一般為1~2cm大小。腫瘤生長慢,無癥狀。少數可有癌變。
3、惡性腫瘤
外陰鱗狀上皮癌是最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多發于陰唇、陰蒂和會陰處。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與性病(如尖銳濕疣、淋病、梅毒和陰道滴蟲病)共存率高;由病毒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發展為浸潤癌;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損害有關,如腎移植后、紅斑狼瘡等;外陰營養不良和外陰濕疣均可發展為外陰鱗癌。
早期局部出現小而硬的結節、腫塊或潰瘍,常伴有疼痛或瘙癢;晚期為典型的糜爛,腫塊或不規則的乳頭狀瘤,顏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著,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增大,質硬而固定。當腫瘤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排便困難等。但多數患者病變前已有多年的外陰瘙癢史,晚間為重;外陰白色病變等。
產后媽媽發現外陰處有白斑,懷疑自身得了外陰腫瘤,不要著急,還是要進行正規的檢查來診斷是否得了外陰腫瘤。
外陰腫瘤的診斷首要重視臨床前驅癥狀和局部病變。對于外陰瘙癢、白斑、尖銳濕疣等經一般治療無效,尤其是發生小結節、潰瘍或乳頭狀贅生物等,應警惕有發展或已成為外陰腫瘤的可能。因此,必須及時行局部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是外陰腫瘤診斷的主要依據,取材時務必得當,宜在可疑腫瘤組織的非壞死處活檢,以免遺漏診斷。
對于活檢結果可疑者,應再次取較深部組織檢查。為了提高活檢陽性率,晚近國內外采用1%甲苯胺藍溶液涂抹外陰部,待2-3分鐘干燥后再用1%醋酸脫色,如有非典型增生,原位腫瘤或浸潤癌,則甲苯胺藍與活躍細胞核內DNA結合,而使病變區域呈紫藍而不脫色。在不脫色區作活檢可提高早期診斷及多發中心性腫瘤診斷的陽性率。但此種方法對良性潰瘍可致假陽性;而對非典型病變區表面角化亢進者,經醋酸洗后可脫色而得假陰性結果。
治療大致有藥物、激光、放療和手術方法。針對外陰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射治療與化學藥物治療。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用5%的5-氟尿嘧啶軟膏涂于病灶處,但失敗率為50%。抗癌藥可作為較晚期癌或復發癌的綜合治療手段。為提高局部藥物濃度,也可采用盆腔動脈灌注給藥。
2、手術治療
手術為首選方法,采用外陰廣泛性根治術和雙側腹股溝深、淺淋巴結清除術,療效良好。
3、放射治療
外陰鱗癌雖對放射線敏感,但外陰正常組織對放射經耐受性差,使外陰癌灶接受劑量難以達到最佳放射劑量。但由于放療設備和技術的改進,癌灶范圍副反應已明顯降低。
外陰癌放療指征為:
(1)不能手術或手術危險性大的,癌灶范圍大不可能切凈或切除困難。
(2)晚期病例先行放療,待癌灶縮小后,行較保守的手術。
(3)復發可能性大,如淋巴結、手術切端癌細胞殘留,病灶靠近尿道及直腸近端,既要保留這些部位,又要徹底切除病灶者,可加用放療。放療采用體外放療與組織間插植放療。
手術后護理婦科手術后短時間內在醫院進行觀察、治療、護理。多數在手術切口拆線后回家休息。個別病人須留在醫院繼續治療。住院手術后的2~3天內留在術后觀察室,由專人進行監護治療護理。
1、疼痛手術后麻醉作用消失會感覺痛疼,病人不要緊張,術后24小時之內可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止痛藥解除痛苦。
2、臥床及活動手術當天臥床,第二天可以半坐位,臥床時要勤翻身。24小時后酌情下地開始活動,可以防止腸粘連,利于引流物排出。還可防止下肢靜脈栓形成,促進血液循環,有利切口愈合,減少并發癥。
3、飲食手術后第一天靜脈補液,第2~3天給半流食,三天后可吃普通飯。在肛門未排氣之前禁食牛奶及甜食,以免產生腸脹氣。多食高蛋白、營養豐富的食品,多食水果蔬菜,促進切口愈合,恢復健康。
4、排痰有痰時應及時咳出,不要怕痛不敢咳嗽。可用手按住切口或請人幫忙按住切口,深呼吸,將痰咳出,防止肺部并發癥。
5、保持外陰清潔手術后陰道會有分泌物流出,每天用消毒溶液或溫開水洗外陰。
6、拆線手術切口6-7天拆線,拆線后保持局部清潔,以免感染。拆線后情況好可淋浴。
7、術后回家休息傷口拆線后,一般情況好則回家休息。家庭要建立良好的休養環境。居室清潔、整齊、空氣新鮮,通風良好。家庭和睦有利于身心健康。注意合理飲食,加強營養。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也不能消極休息,應多到戶外散步,曬太陽,做適當的運動及簡單的家務勞動。
相關知識點
陰道痙攣 | 產后陰道松弛 | 產后陰道炎 | 陰道腫瘤 | 產后細菌性陰道病 | 產后萎縮性陰道炎 | 產后陰道前后壁膨出 | 陰道上皮內瘤變 | 產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 | 外陰鱗狀上皮增生 | 外陰擦爛 | 外陰前庭炎 | 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
相關詞條714
產后結扎 | 產后上環 | 月子餐 | 坐月子注意事項 | 剖腹產后注意事項 | 產婦食譜大全 | 產婦吃什么下奶 | 哺乳期不能吃的東西 | 坐月子可以吃什么水果 | 產后多久會來月經 | 產后避孕 | 緊急避孕藥 | 剖腹產后多久可以同房 | 生完孩子多久可以同房 | 產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