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
收藏產后媽媽會感到外陰瘙癢,并且偶然能發現有外陰結節,可能患外陰鱗狀上皮內瘤樣病變。那么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是怎么回事呢?
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是一組外陰病變,是外陰癌的癌前期病變,包括外陰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外陰皮膚或粘膜鱗形上皮內不典型增生由基底層開始,不典型增生程度加重時向上擴展,占的層次增加,另外,還根據細胞排列的異常情況,通過病理細胞學所發現細胞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和所占的范圍,又將其分成I、Ⅱ、Ⅲ級(即輕、中、重度)。
1、病因
不完全清楚。DNA檢測發現VIN病變細胞DNA多為單倍體;利用顯微分光光度計作多發性病灶DNA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病灶起源于不同的干細胞;大的融合病灶可起源于單一的干細胞或是不同散在病灶的融合。普通型VIN常與HPV感染有關,尤其與HPV16感染關系密切。p53基因異常可促進分化型VIN向鱗癌發展。其他危險因素有性傳播疾病、肛門—生殖道瘤變、免疫抑制以及吸煙等。
2、病理
現代分子學技術檢測發現80%VIN伴有HPV(16型)感染。細胞病理學變化包括病毒蛋白在細胞核周形成暈圈、細胞膜增厚以及核融合。這些改變多發生在病變的表層細胞。
1、局部藥物治療:可采用抗病毒、化療、免疫治療藥物外陰病灶涂抹。
(1)1%西多福韋:廣譜抗DNA病毒藥物;
(2)5%咪喹莫特;
(3)5%5—氟尿嘧啶軟膏;
(4)干擾素凝膠等。
2、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評估,排除浸潤癌。浸潤癌高危者與潰瘍者禁用。目前臨床應用的物理治療主要有激光汽化、激光切除、冷凍、電灼以及光動力學治療。治療后能保留外陰外觀,尤其適用于小陰唇或陰蒂的病灶,多用于年輕患者病灶廣泛時的輔助治療。
3、手術治療:手術目的在于將病灶完全切除并對病灶進行徹底的病理學評定。手術方式包括:
(1)局部擴大切除:適用于病灶局限者。
(2)外陰皮膚切除:適用于年輕患者,針對產后媽媽,這種手術治療方式較為合適。
(3)單純外陰切除:適用于治療老年、廣泛性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病變患者,切除范圍包括外陰皮膚及部分皮下組織,與根治性手術的區別在于其不需要切除會陰筋膜。
相關知識點
陰道痙攣 | 產后陰道松弛 | 產后陰道炎 | 陰道腫瘤 | 產后細菌性陰道病 | 產后萎縮性陰道炎 | 產后陰道前后壁膨出 | 陰道上皮內瘤變 | 產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 | 外陰鱗狀上皮增生 | 外陰擦爛 | 外陰腫瘤 | 外陰前庭炎 |
相關詞條714
產后結扎 | 產后上環 | 月子餐 | 坐月子注意事項 | 剖腹產后注意事項 | 產婦食譜大全 | 產婦吃什么下奶 | 哺乳期不能吃的東西 | 坐月子可以吃什么水果 | 產后多久會來月經 | 產后避孕 | 緊急避孕藥 | 剖腹產后多久可以同房 | 生完孩子多久可以同房 | 產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