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穿雪地靴好嗎
收藏對于正處于骨骼生長發育的寶寶,穿什么鞋子很有講究。雪地靴可以偶爾穿一穿,但醫學建議一定不要長時間穿雪地靴,常見雪地靴由于材料和工藝的原因,雖不會對骨頭有影響,但可引發寶寶足部不適;且如兒童長時間穿著跑跳,也會對其生長發育不利。
雪地靴雖然時尚,但主要功能在于保暖,對腳部健康并沒有太大幫助,那么為什么雪地靴不適合寶寶長期穿?
1、支撐力不足
大多雪地靴的設計款式較為肥大,同時由于皮毛支撐力不足,寶寶的腳很容易在鞋子里來回滑動,每走一步都要對抗向前的滑力,導致足弓變平。寶寶長期如此走路,很可能因為足部緊張而導致腳痛,更可能使得腳踝、膝蓋和背部的關節受到磨損,走路形成“內八字”。
而且寶寶大多好動,會經常到處跑,在做一些跑跳活動的時候,穿這種鞋的小孩更容易摔倒。很多家長都怕寶寶凍著,其實寶寶本來就生性好動,他們經常處于奔跑、玩樂的過程中,其實并不十分怕冷。
2、鞋底過平
平底雪地靴對腳骨并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會加重足弓負擔,會對腳底的筋膜和軟組織造成一定損傷,長期穿在腳上,可能導致扁平足。
而且雪地靴里面是很軟的毛,多數為高幫,對踝關節沒有很好的保護。另外,雪地靴鞋底硬,不利于腳前掌跖趾關節彎曲,走路費力。
3、鞋后幫過軟
市場上常見雪地靴,鞋后幫部位基本都沒有做加固型設計,軟趴趴的根本不能有效地穩固寶寶的小腳。寶寶的腳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它們在結構、功能方面都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寶寶的骨骼、關節、韌帶正處于發育期,平衡穩定能力不強,鞋后幫如果太柔軟,腳在鞋中得不到相應的支撐,會使腳左右搖擺,容易引起踝關節及韌帶的損傷,還可能養成不良的走路姿勢。
4、質量良莠不齊
市面上的兒童雪地靴質量良莠不齊,如果選擇不當對寶寶來說反而不好,仿冒的雪地靴因為降低了成本,材料和工藝都有變化,長時間穿著又捂又硬的劣質雪地靴更易引發腳部不適。但是如果選擇的是質量確實有保障的,爸媽給寶寶偶爾穿穿也是可以的。
雪地靴以其造型獲得了廣大媽媽的青睞,雖說不能長期穿,但是偶爾穿穿對寶寶并無不良影響。在給寶寶條雪地靴的時候,媽媽要特別注意看雪地靴的后幫、鞋底厚度和硬度、鞋面軟硬度等方面,這樣才能給寶寶挑到一雙好看又合適的雪地靴喔。
1、雪地靴后幫硬挺包腳
在挑選雪地靴時要注意選擇鞋幫帶固定設計的款式,因為兒童的骨骼、關節、韌帶正處于發育期,平衡力比較弱。如果鞋幫過軟,腳在鞋中得不到相應的支撐,就會讓腳左右搖擺,引起踝關節、韌帶的損傷,還可能養成不良的走路姿勢,因此兒童雪地靴的后幫要硬挺,包腳。
2、鞋底厚度、硬度適中
雪地靴過軟的鞋底不能支撐腳掌,容易讓寶寶的小腳產生疲勞感,從而影響膝關節和腰背的健康。另外,如果鞋底太厚會讓整個重心前移,破壞腳的受力平衡,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小腳的關節結構,甚至讓脊柱生理曲線變形,因此寶寶的雪地靴靴底的厚度和硬度一定要適合。
3、鞋面軟硬度也要試試
雪地靴的鞋面如果過軟,寶寶的小腳就難以抵擋硬物對腳趾的沖擊,這樣就非常不安全。而腳背處的鞋面應該盡量軟一些,以方便腳踝的彎折。
好的鞋子能幫助寶寶的骨骼健康發育,而不合適的鞋子對寶寶的發育就很不好了。所以,一定要謹慎挑選寶寶穿的鞋子。一般以透氣、舒適為挑選標準,不同年齡的寶寶所穿的寫也是類別不同。
1、透氣、簡單大方
透氣:也就是說一定要選擇安全舒適的透氣材料,比如羊皮、牛皮、帆布、絨布等。因為寶寶新陳代謝快,腳丫出汗多,長時間穿不透氣的鞋子,容易滋生細菌,因此透氣最重要,其次才是款式。
簡單大方:鞋的款式應該以簡單大方為主,不要太花哨或者鞋面上有過多細小的小飾物,以免寶寶坐著玩的時候扯這些小裝飾品下來劃傷寶寶的小手或者放進嘴巴里面誤吞,發生意外。
2、挑選合適的尺碼
寶寶鞋子的適合尺寸是以媽媽的一根手指頭能塞進去為準,一般來說,寶寶的鞋子一年要更換兩個尺寸。媽媽平時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腳趾有沒有被壓紅、有沒有出現水泡、寶寶是不是不愿意穿鞋、鞋子是不是偏大等,這些都是衡量鞋子合不合腳的重要指標。
3、最好選圓頭鞋
寶寶除了腳背寬度、厚度不相同之外,就連五個腳趾排列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父母在為寶寶選擇鞋時,最好選擇圓形或寬頭的鞋頭,由于較寬的圓形鞋頭,不會束縛寶寶的腳,這樣就能避免腳趾在鞋中相互擠,而影響生長發育。
4、寶寶鞋底厚度為0.5-1.0cm
從臨床看,童鞋適宜的鞋底厚度應為0.5cm至1cm,鞋跟高度應在0.5厘米至1.5厘米之間,對寶寶腳部發育比較有利。
因為,鞋隨著腳部的運動需不斷地彎曲,鞋底越厚,彎曲就越費力,尤其對于愛跑愛跳的寶寶來說,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腳部疲勞,進而影響到膝關節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為了表現曲線美,往往加大后跟的高度,這會令整個腳部前沖,破壞腳的受力平衡,長期這樣會影響寶寶腳部的關節結構,甚至導致脊椎生理曲線變形。
5、鞋底不可過軟或過薄
如果鞋底太軟,就不能起到支撐腳掌的作用,穿軟底鞋下踩時,腳心窩外側就會著地,引起小趾向外排擠,影響腳外側縱弓的生長;同時軟鞋底薄,隔熱效果差,沒有減震作用,對跟骨震動大,寶寶的腳踝容易受傷害。
6、不同年齡段穿鞋不同
從童鞋的專業標準上來分,有步前鞋、學步鞋、穩步鞋等。學走路之前,最好不要穿鞋,赤足是最好的,可以穿棉線或棉布材質的小鞋套,越透氣越舒服越好,保證所采用材質環保無毒。
寶寶8至15個月前,爬行期至學步初期,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嘗試站立和走路,應多鼓勵寶寶在室內赤足,讓小腳直接接觸地面,增加足底抓地感,培養平衡力。為了保暖、避免足部受傷,在室內建議穿鞋底薄及軟身的鞋子。而在室外,地面環境復雜,建議穿保護性較強的鞋子。
寶寶15個月后,學步初期(步態未穩)寶寶處于學步期階段,開始有較多走路的時間,但由于步態未穩,鞋子要輕,鞋身最好是用網布設計的,鞋底要薄而柔軟,使鞋容易彎折,這樣寶寶走路時容易起步。
寶寶24個月至48個月,穩步期(步態穩健)寶寶處于穩步階段,小腳長時間承受體重,足底有厚厚的脂肪遮蓋足弓,容易使足部扁平,同時也有較明顯的后足外翻及X形腿。應穿鞋身比較堅硬的寶寶穩步鞋。這類鞋有特別堅硬的后跟杯,有效控制后足外翻,溫和承托足弓,鞋底也是要容易彎折的,便于起步。
誤區一:鞋幫、鞋面越軟越好
由于兒童骨骼、關節、韌帶正處于發育時期,平衡穩定能力不強,鞋后幫如果太柔軟,腳在鞋中得不到相應的支撐,會使腳左右搖擺,容易引起踝關節及韌帶的損傷,還可能養成不良的走路姿勢。因此,童鞋的后幫應硬挺、包腳,以減少腳在鞋內的活動空間。童鞋的鞋面(尤其是頭部)如果太軟,會難以抵抗硬物對腳趾的沖撞,加上寶寶走路有用腳踢東西玩的習慣,過軟的鞋面既不結實,又不安全。不過,腳背處的鞋面還是要柔軟些,以利于腳部的彎折。
誤區二:鞋底的彎曲度越大越好
童鞋鞋底要有適當的厚度和軟硬度,但過軟的鞋底不能支撐腳掌,易使寶寶產生疲勞感。其實,鞋的舒適感除了來自合適的軟硬度外,還取決于的鞋底的彎折部位,很多童鞋的彎折部位在鞋的中部,即腳的腰窩處,這樣容易傷害寶寶比較嬌弱的足弓。科學的彎折部位應位于腳前掌的跖趾關節處,這樣才與行走時腳的彎折部位相符。
誤區三:厚底鞋舒適防震
在行走時,鞋隨著腳部的運動需不斷地彎曲,鞋底越厚,彎曲就越費力,尤其對于愛跑愛跳的寶寶來說,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腳的疲勞,并進而影響到膝關節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為了表現曲線美,往往加大后跟的高度,這會令整個腳部前沖,破壞腳的受力平衡,長期如此會影響寶寶腳部的關節結構,甚至導致脊椎生理曲線變形,嚴重者將使大腦、心臟、腹腔的正常發育受到影響。因此,兒童鞋適宜的鞋底厚度應為0.5cm-1.0cm,鞋跟高度應在0.5cm-1.5cm之間。
誤區四:有弓型鞋墊的鞋保健舒適
許多童鞋在鞋墊的腳心部位裝有一塊凸起的軟墊,媽媽們一般認為它能托起足弓,令寶寶感覺舒適,并具有保健作用。其實,這種鞋比較適合成人穿著,對于兒童來說,它卻縮小了足弓的伸展空間,使正處于發育期的足弓肌肉得不到必要的鍛煉,長此以往可能會令寶寶變成扁平足。
相關知識點
相關網友問答
相關詞條711
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表2017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 諾如病毒| 小孩反復發燒怎么辦 | 小兒咳嗽 | 小兒肺炎 | 小孩拉肚子怎么辦 | 孩子咳嗽老不好怎么辦 |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 小孩發燒怎么退燒 | 小孩發燒39度怎么辦 | 發燒吃什么食物 | 輪狀病毒 | 小兒嘔吐 | 佝僂病 | 寶寶上幼兒園 | 幼兒園安全教育常識 |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區別 |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皰疹性咽頰炎 | 風寒感冒 | 風熱感冒 | 小孩感冒流鼻涕怎么辦 | 咳嗽偏方 | 孩子不愛吃飯怎么辦 | 一歲半寶寶不愛吃飯 | 一歲半寶寶身高體重 | 2歲寶寶身高體重 | 3歲寶寶身高體重 | 寶寶食譜 | 一歲寶寶食譜 | 兩歲寶寶食譜 | 三歲寶寶食譜 | 兒童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 親子游戲 | 小兒推拿 | 濕疹癥狀 | 肋骨外翻 | 睡覺磨牙是什么原因 | 磨牙是什么原因 | 狂犬疫苗 | 水痘疫苗 | 乙腦疫苗 | 流腦疫苗 | 脊灰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