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包塊處理方法
收藏新生兒頸部出現的包塊,一般是由淋巴結腫大,或分娩時因難產造成的嬰兒一側的胸鎖乳突肌牽拉損傷所導致的。因損傷造成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該側肌肉發生膨脹、變性、萎縮、纖維化,肌肉失去了彈性,就會限制脖子的正常活動,出現斜頸。患兒向有包塊一側轉動受到限制。
新生兒出現頸部包塊時應及早就醫。一般在新生兒出生2周后,若發現有頸部包塊,可以令患兒仰臥,下頜和枕部向患側,用小沙袋或棉枕頭將患兒頭部固定。每天熱敷局部,促進血腫吸收,輕輕按摩局部,促進肌肉恢復彈性。等孩子稍大些時可以按摩的手法來進行糾正。將患兒的雙肩固定好,用手扳動患兒頭部,使下頰轉向患側,將頭偏向健側,使患側的胸鎖乳突肌牽緊拉長。一般每日做3~4次,每次做100~150下,堅持3~6個月,就可以將斜頸矯正。
如果嬰兒已6個月以上,胸鎖乳突肌已硬化,此時可通過手術進行糾正,將病變的肌塊切斷。此類手術一般損傷不大,術后仍須將患兒頭部固定在偏向健側的位置,約一個星期后可以戴頭頸背帶使頭部固定在偏向健側的位置,約1個月后,即可正常活動。
相關詞條710
新生兒喂養 | 新生兒吐奶 | 新生兒護理 | 新生兒黃疸 | 新生兒大便 | 母乳喂養 | 初乳 | 新生兒眼屎多 | 新生兒打嗝 | 新生兒睡覺不踏實 | 新生兒濕疹 | 新生兒臉上有小紅點 | 新生兒臍帶護理 | 新生兒肺炎 | 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 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 | 母乳喂養的好處 | 母乳喂養注意事項 | 母乳保存時間 | 母乳喂養多久最好 | 新生兒飲食 | 嬰兒吃奶量 | 新生兒洗澡 | 新生兒大便帶血 | 新生兒大便次數 | 新生兒拉肚子怎么辦 | 母乳性腹瀉 | 新生兒發燒怎么辦 | 新生兒睡眠 | 新生兒打噴嚏 | 新生兒臉上有小紅點 | 新生兒體溫 | 新生兒感冒 | 新生兒驚厥 | 乙肝 | 乙肝疫苗 | 卡介苗 | 嬰兒護理 | 嬰兒濕疹 | 濕疹癥狀 |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 獨生子女證 | 出生證明 | 唐氏綜合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