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癥狀
收藏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癥狀表現因人和病變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癥狀特征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有25%的患者會無任何癥狀表現。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癥狀有下腹痛和痛經、不孕和性交不適。
1、下腹痛和痛經
疼痛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癥狀,典型癥狀為繼發性痛經或進行性痛經加重。疼痛部位多出現在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有時會陰部、肛門和大腿處也會出現疼痛,常于月經來潮時出現,并持續至整個經期。少數患者可表現為持續性下腹痛,經期加劇。
2、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不孕率有40%。引起不孕的原因有:盆腔微環境的改變影響精卵結合及運送,免疫功能異常導致抗子宮內膜抗體增加并破壞子宮內膜正常代謝及生理功能,卵巢功能異常導致排卵障礙和黃體形成不良等。中、重度患者可因卵巢、輸卵管周圍粘連而影響受精卵運輸。
3、性交不適
多見于直腸子宮陷凹有異位病灶或因局部粘連使子宮后傾固定者。性交時碰撞或子宮收縮上提而引起疼痛,一般表現為深部性交痛,月經來潮前性交痛最明顯。
4、月經異常
15%-30%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有月經量多、經期延長、月經淋漓不盡或經前期點滴出血的情況。可能與卵巢實質病變、無排卵、黃體功能不足或合并有子宮腺肌病和子宮肌瘤有關。
當子宮內膜異位出現在盆腔外部位時,均可在局部出現周期性疼痛、出血和腫塊,并出現相應癥狀:
1、子宮內膜異位出現在腸道時,患者可出現腹痛、腹瀉、便秘或周期性少量便血,嚴重者可因腫塊壓迫腸腔而出現腸阻癥狀;
2、子宮內膜異位出現在膀胱時,患者常在經期出現尿痛和尿頻,但多被痛經癥狀掩蓋;
3、子宮內膜異位病灶侵犯或壓迫輸尿管時,會引起輸尿管狹窄、阻塞,出現腰痛和血尿,甚至形成腎盂積水和繼發性腎萎縮;
4、子宮內膜異位出現在手術瘢痕部位時,患者常在剖宮產或會陰側切術后數月至數年出現周期性瘢痕處疼痛,在瘢痕深部出現疼痛包塊,隨時間延長,包塊逐漸增大,疼痛加劇;
除上述癥狀外,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破裂時,囊內容物流入盆腹腔引起突發性劇烈腹痛,伴惡心、嘔吐和肛門墜漲。疼痛多發生于經期前后、性交后或其它腹壓增加的情況,癥狀類似輸卵管妊娠破裂,但無腹腔內出血。
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的原因至今未有明確答案。一般認為是異位種植所引起,也有認為是體腔上皮分化、遺傳、免疫調節異常和炎癥等因素造成的。
1、異位種植
女性來月經時,子宮內膜腺上皮和間質細胞可隨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盆腔,種植于卵巢和鄰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該處繼續生長、蔓延,形成盆腔內異癥。子宮內膜也可以通過淋巴及靜脈向遠處播散,發生異位種植。臨床上所見遠離盆腔的器官,如肺、四肢皮膚、肌肉等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就是內膜通過血液循環和淋巴播散的結果。
2、遺傳因素
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某些患者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母親及姐妹的發病風險是無家族史者的7倍。
3、免疫與炎癥因素
免疫調節異常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發展各環節起重要作用,表現為免疫監視功能、免疫殺傷細胞的細胞毒作用減弱而不能有效清除異位的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異位癥與某些炎癥如腹膜炎有關,表現為腹腔液中巨噬細胞、炎性細胞因子、生長因子、促血管生成物質增加,從而促進異位內膜存活、增殖并導致局部纖維增生、粘連。
4、其它因素
環境因素也有可能提高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研究發現二噁英會提高女性患內異癥的風險。血管生成因素也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腹腔液中血管生長因子增多,可導致盆腔微血管生長增加,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癥。此外,異位內膜細胞凋亡減少也可能與疾病進程有關。
相關知識點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 | 什么是子宮內膜異位癥 | 子宮內膜異位癥原因 | 子宮內膜異位癥怎么檢查 | 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 |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危害 |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預防 | 子宮內膜異位癥1期 | 子宮內膜異位癥食療 | 子宮內膜異位癥2期 | 子宮腺肌病 | 子宮內膜異位癥3期 | 子宮內膜異位癥4期 |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