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測量
骨盆測量價格
骨盆測量在不同地區不同醫院收費也不同,一般來說做一次骨盆測量價格在20元以下。骨盆測量是產檢的必檢項目之一,價格相對較低,準媽媽們可以咨詢當地醫院的具體情況。
骨盆測量應對措施
骨盆的大小與分娩的方式,分娩的快慢等都有密切的聯系,狹小或者畸形的骨盆都有可能會引起難產。當骨盆檢測為狹窄骨盆時,想要順產的準媽媽們也別太過擔心,因為還要結合狹窄骨盆的類型、程度,同時參考產力、胎兒大小、胎方位、胎頭變形程度以及胎心等因素,經過綜合分析、判斷才能最終確定分娩方式。當發生以下情況時醫生會建議選擇剖宮產。
1、骨盆入口平面狹窄的處理。
(1)骶恥外徑≤16cm、骨盆入口前后徑≤8.0cm、胎頭跨恥征陽性時,屬絕對性骨盆入口狹窄,足月活胎不能入盆經陰道分娩,應行剖宮產術。
(2)骶恥外徑16.5~17.5cm、骨盆入口前后徑8.5~9.5cm、胎頭跨恥征可疑為陽性時,屬相對性骨盆入口狹窄。若產婦一般狀況好,產力良好,足月活胎體重<6斤,胎心率及胎位正常,應試產。試產2~4小時,胎頭仍不能入盆,或伴有胎兒窘迫征象,應及時行剖宮產結束分娩。
2、中骨盆平面狹窄的處理。
中骨盆平面狹窄主要影響胎頭俯屈及內旋轉受阻,易發生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若宮口開全,胎頭雙頂徑達坐骨棘水平或更低,多能轉至枕前位自然分娩,個別情況需手轉胎頭陰道助產。若宮口開全已1小時以上,產力良好而胎頭雙頂徑仍在坐骨棘水平以上,或出現胎兒窘迫征象,應剖宮產。
3、骨盆出口平面狹窄的處理。
坐骨結節間徑與出口后矢狀徑之和>15cm時,胎頭可后移利用出口后三角空隙娩出。若兩者之和<15cm,足月胎兒不能經陰道分娩,應行剖宮產。
4、骨盆三個平面狹窄的處理。
主要是均小骨盆。估計胎兒不大,胎位正常,頭盆相稱,宮縮好,可以試產。胎兒較大,明顯頭盆不稱以及出現胎兒窘迫征象時,胎兒不能通過產道,應盡早剖宮產。
5、畸形骨盆的處理。
畸形嚴重,明顯頭盆不稱者,應及早行剖宮產。
骨盆測量數據
骨盆的大小是以各骨之間的距離,即骨盆徑線大小來表示。每個人的骨盆大小和形態受到個人的身體發育、營養狀況、遺傳和種族差異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正常范圍內骨盆各徑線,其長短也有一定的差別。目前在各種資料中描述的骨盆徑線值,是許多正常骨盆的平均數值。
1、骨盆形態正常,但各條徑線均小于正常徑線最低值2厘米以上,診斷為均小骨盆,可發生難產。
2、若骨盆形態輕微異常,但各徑線均大于正常低值徑線,則可能經陰道順利分娩。
3、骶恥外徑(EC)小于18cm、對角徑(DC)小于11.5cm時,診斷為扁平骨盆。
4、恥骨弓角度小于90°,坐骨結節間徑小于8cm,坐骨結節間徑與出口矢狀徑之和小于15cm,骨切跡寬度小于2橫指時,診斷為漏斗性骨盆。
5、坐骨切跡寬度間接反映中骨盆后矢狀徑大小、中骨盆狹窄往往伴有骨盆出口狹窄,通過測量坐骨結節間徑、坐骨棘內突程度以及坐骨切跡寬度,間接判斷中骨盆狹窄程度。
骨盆測量正常值
參考項目 | 正常值范圍 | 異常風險 |
---|---|---|
骨盆外測量: | 骨盆出口狹窄;難產 | |
髂棘間徑(IS) | 23~26cm | |
髂嵴間徑(IC) | 25~28cm | |
骶恥外徑(EC) | 18~20cm | |
出口橫徑(TO) | 8.5~9.5cm | |
出口后矢狀徑 | 8~9㎝ | |
恥骨弓角度 | 90° | |
骨盆內測量: | ||
對角徑(DC) | 12.5~13cm | 中骨盆狹窄;難產 |
坐骨棘間徑(BD) | 約為10cm | |
坐骨切跡寬度 | 5.5~5.6cm |
臨床上,通常首先進行骨盆外測量,即髂前上棘間徑正常值為23—26厘米,髂嵴間徑正常值為25—28厘米,骶恥外徑大于18.5厘米,大轉子間徑正常值為28—31厘米,坐骨結節間徑正常值為8.5—10厘米,恥骨弓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
如骨盆外測量各徑線或某徑線異常,應在臨產時行骨盆內測量,并根據胎兒大小、胎位、產力選擇正常的分娩方式。 如骨盆外測量各徑線或某徑線異常,應在臨產時行骨盆內測量,并根據胎兒大小、胎位、產力選擇正常的分娩方式。
怎么測量骨盆
準媽媽自己無法測量骨盆,需到醫院進行產檢時測量。骨盆外測量和骨盆內測量的方法和測量工具各不相同。目前常采用的是人工測量。
1、骨盆外測量
骨盆外測量使用的是骨盆出口測量器。測量時檢查者面向孕婦外陰部,主要測量和記錄以下的幾項。
(1)髂棘間徑(IS):孕婦伸腿仰臥于檢查床,測量兩側髂前上棘外側緣間的距離,并記錄數據。正常值為23~26cm。
(2)髂嵴間徑(IC):孕婦伸腿仰臥于檢查床,測量兩側髂嵴外緣間的最寬距離,并記錄數據。測量以上的兩項能夠間接了解骨盆入口橫徑長度。正常值為23~26cm。
(3)骶恥外徑(EC):孕婦取左側臥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測量為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處的距離;此徑線可間接推測骨盆入口前后徑長度,是骨盆外測量中最重要的徑線。骶恥外徑值與骨質厚薄相關,測得的骶恥外徑值減去1/2尺橈周徑值,即相當于骨盆入口前后徑值。正常值為18~20cm。
(4)出口橫徑(坐骨結節間徑):呈仰臥位,兩腿彎曲雙手緊抱雙膝,使髖關節和膝關節全屈;測量兩坐骨結節內緣間的距離。正常值為8.5~9.5cm。
(5)出口后矢狀徑:孕婦取膝胸或左側臥位;檢查者右手食指戴指套并涂潤滑油后,伸入肛門,指腹朝骶骨方向與拇指共同協作找到骶尾關節后予以標記;測量從標記處至出口橫徑中點間的距離,即為后矢狀徑。正常值為8~9㎝。
(6)恥骨弓角度:呈仰臥位,兩腿彎曲,雙手緊抱雙膝;用左右兩拇指尖斜著對攏,放置于恥骨聯合下緣,左右兩拇指平放于恥骨降支上面,測量兩拇指間的角度并記錄。正常值為90°。
2、骨盆內測量
骨盆內測量使用的是中骨盆測量器,孕婦仰臥于平床上,兩腿彎曲并用兩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使臀部抬高便于檢查,檢查者戴手套。骨盆內測量主要測量以下幾項。
(1)對角徑(DC):檢查者伸入陰道的中指尖觸骶岬上緣中點,食指上緣緊貼恥骨聯合下緣,以另一手食指正確標記此接觸點,抽出陰道內的手指,測量......
骨盆測量時間
產前骨盆測量分為骨盆外測量和骨盆內測量兩項,測量的時間也有所不同。
1、骨盆外測量時間
骨盆外測量應該在第一次產檢時候做,也就是孕12周左右。首次產檢進行骨盆外測量,主要通過骨盆出口測量器測量孕婦的出口后矢狀徑,以間接了解骨盆的大小及形態。
2、盆骨內測量時間
按照規定,骨盆內測量應該有兩次,檢查過早的話,會因為盆腔內軟組織不夠松弛,從而影響操作和準確性,而且盆骨在后期會相應長大。孕早期和中期無需做骨盆內測。第一次骨盆內測量在妊娠晚期28-32周;第二次是在妊娠37-38周時,同時會檢查宮頸成熟度。孕晚期進行骨盆內測量主要通過中骨盆測量器依靠陰道測量坐骨棘間徑,若坐骨棘間徑過小會影響分娩過程中胎頭的下降。
骨盆測量作用
骨盆測量的目的
骨盆測量在懷孕的過程中也是比較重要的,具體骨盆測量的目的是什么呢?
骨盆是產道的重要通組成部分,大小與形態都非常重要,關系到能否順利分娩,第一次是在妊娠30到34周的時候測量,第一次是37周的時候測量要定期測量骨盆大小,骨盆大相對骨盆小的人生孩子要容易些。女性自然分娩時,其產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骨產道和軟產道骨盆是產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自然分娩時胎兒必須經過的地方。
骨盆大小將直接影響陰道,的分娩過程,是決定陰道分娩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骨盆由幾塊骨頭組成,前淺后深,有一定的彎曲度。在檢測過程中,有內部檢測和外部檢測,會對女性造成不同的不適。
孕婦骨盆測量疼嗎
孕婦骨盆測量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有些孕婦怕疼,那么孕婦骨盆測量疼嗎?
孕婦的骨盆檢查分為骨盆外測量和骨盆內測量,正常情況下,骨盆外測量是不痛的,骨盆內測量可能會稍有不適,具體痛感因人而異,通常不會很痛。孕婦骨盆檢查主要是在孕晚期評估盆骨的大體情況來判斷是否適合順產,包括一些骶恥間徑,髂棘間徑等徑線。
骨盆內測量的進行需要做陰道檢查,此時可能會有不適感或者輕微疼痛,一般可以忍受。如果骨盆較為狹窄,醫生通常會建議孕婦進行剖宮產等,如果骨盆和胎兒大小都沒有問題即可進行陰道試產。骨盆檢查一般是采用一個不銹鋼卡尺進行檢查的。在做檢查時,建議孕婦不要過于緊張,保持放松的心態。
孕晚期骨盆測量怎么測
孕晚期骨盆測量是有一定方法的,具體來說孕晚期骨盆測量怎么測呢?
首先孕婦仰臥于平床上,兩腿彎曲并用兩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使臀部抬高便于檢查,檢查者戴手套。具體測量方法:檢查者伸入陰道的中指尖觸骶岬上緣中點,食指上緣緊貼恥骨聯合下緣,以另一手食指正確標記此接觸點,抽出陰道內的手指,測量中指尖至此接觸點間的距離,即為對角徑。即為為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此值減去1.5~2cm ,即為骨盆入口前后徑的長度,又稱真結合徑。
通常孕婦在做骨盆內測量的時候是會有一些疼痛感的,所以在做內測量的時候醫生是會使用到潤滑劑的,而且在器械進入的時候醫生也會和孕婦做好溝通工作的,所以這種疼痛孕婦還是可以接受的。
產婦骨盆測量正常值
產婦骨盆測量是有一定正常范圍的,具體產婦骨盆測量正常值是多少呢?
骨盆測量的正常值:骨盆大小是否正常,是決定胎兒能否順利娩出的要素之一。通常進行骨盆外測量,其分別為:髂前上棘間徑,正常值為23~26cm;髂嵴間徑,正常值為25~28cm;骶恥外徑,大于18.5cm;大轉子間徑,正常值為28~31cm,坐骨結節間徑,正常值為8.5~10cm,恥骨弓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
一般通過這幾個經線的測量,就能大致評估骨盆是否正常,有無扁平骨盆、漏斗骨盆等,如骨盆外測量各徑線或某徑線異常,應在臨產時行骨盆內測量,并根據胎兒大小、胎位、產力選擇正常的分娩方式。
孕婦骨盆大小怎么測量
孕婦骨盆如果太小,會影響到分娩,那么孕婦骨盆大小怎么測量呢?
孕婦骨盆大小可以用對角徑的測量方法:對角徑又稱骶恥內徑,指骶骨岬至恥骨聯合下緣的距離,正常應大于11.5Cm。測置時讓孕婦仰臥于平床上,兩腿彎曲并用兩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俾使臀部抬高便于檢查。檢查者戴手套,將中、食兩指伸直輕緩地插入陰道,沿骶骨前面自下而上尋找骶岬,將指根部稍用力壓向會陰。
女性骨盆是產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胎兒經陰道娩出的必經之路,其大小、形狀直接影響到分娩。女性骨盆上半部寬大,對分娩關系不大(產科稱為假骨盆);而其下部與分娩關系十分密切(稱為真骨盆),所謂的“骨產道”即指這一部分而言。真骨盆根據它與分娩的關系又分為三個平面,即入口、中腔及出口平面。
骨盆內測量怎么測
骨盆內測量跟骨盆外測量是不一樣的,那么骨盆內測量怎么測呢?
骨盆內檢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來做:首先可以對患者進行肛門指診。此時需要患者采取側臥位或者是采取膝胸位。對于一些存在特別嚴重此類損傷的患者,也可以采取仰臥位,醫生會在手上佩戴相應的手套,涂抹潤滑油,然后用手指探入肛門內部,看有沒有明顯的骨性阻擋或者看指套上有沒有明顯的出血,借以判斷患者是否由骨盆的損傷造成了直腸或肛管的相關損傷。
而對于此類患者還可以進行導尿,通過觀察是否導尿通暢以及尿管內部是否有血液來明確,患者是否在骨盆前方出現了相應損傷。
骨盆外測量的主要徑線及正常值
做骨盆外測量的主要徑線是需要知道的,那么骨盆外測量的主要徑線及正常值是什么呢?
骨盆外側通常測量的是髂棘間徑,兩髂上棘的邊緣距離正常值是23.26厘米,髂嵴間徑也就指的是兩髂棘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是25到28厘米;骶恥外徑也就是第五腰椎棘突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距離正常值是18到20厘米,坐骨結節的間徑也就是說兩坐骨結節內側緣的距離正常值是8.5到9.5厘米。
臨產后由于子宮肌纖維縮復作用副作用,使子宮上段肌壁越來越厚,子宮下段肌壁被牽拉越來越薄,子宮上下段肌薄厚不同,在兩者間的子宮內面有一個環狀隆起,就是生理縮復環化。在這些骨盆外通的測量髂棘間徑和甲級間徑和骶恥間徑或者說是坐骨結節間徑,他們的正常值都不一樣的,分別是23到26,25到28,18到20,及8.5到9.5厘米。
如何測量骨盆寬度
骨盆寬度太寬或者太窄都是不行的,通常如何測量骨盆寬度比較合適呢?
測量骨盆寬度需要用軟尺和專用的測量工具來測量。測量時,孕婦仰臥于平板床上,兩腿彎曲并用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臀部抬高便于檢查。醫生戴手套,將食指和中指伸入陰道,可以觸及骶骨的位置,然后用專門的測量工具測量各個徑線。可以測量對角徑,坐骨結節間徑,骨盆入口橫徑等,以了解胎兒有沒有難產情況,如果估計胎兒體重偏大,骨盆偏小,需要行剖腹產手術。
盆骨的大小和每個人先天遺傳因素有關,有的人盆骨大,有的人盆骨小,也和后天的生長發育因素有關。另外盆骨的大小還和每個人的身高有關,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在站立時,雙手放松自然下垂時,在剛好能碰到盆骨的情況下,為最佳體型。如果盆骨和雙臂觸碰的面積較大,但臨床上沒有其他癥狀,則盆骨比例較大,反之較小,都是正常的,不用擔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