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內測量跟骨盆外測量是不一樣的,那么骨盆內測量怎么測呢?
骨盆內檢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來做:首先可以對患者進行肛門指診。此時需要患者采取側臥位或者是采取膝胸位。對于一些存在特別嚴重此類損傷的患者,也可以采取仰臥位,醫生會在手上佩戴相應的手套,涂抹潤滑油,然后用手指探入肛門內部,看有沒有明顯的骨性阻擋或者看指套上有沒有明顯的出血,借以判斷患者是否由骨盆的損傷造成了直腸或肛管的相關損傷。
而對于此類患者還可以進行導尿,通過觀察是否導尿通暢以及尿管內部是否有血液來明確,患者是否在骨盆前方出現了相應損傷。
骨盆內測量不是什么時候都建議去的,那么骨盆內測量的最佳時間是什么時候呢?
骨盆內測量是決定胎兒能否順利陰道分娩的重要因素,理論上妊娠24~36周,陰道松軟做骨盆內測量為宜。過早測量陰道較緊,孕婦不適感甚至疼痛感比較明顯,近預產期測量容易引起母嬰感染。臨床上一般建議37-38周左右做骨盆內測量,同時評估胎兒體重,初步決定分娩方式。
其實過早做骨盆內測量胎兒的大小不好評估,過晚測量容易引起感染或胎膜早破。盆骨測量一般在孕晚期進行,聽從醫生指導進行測量。盆骨測量就是醫生把手指伸進孕婦的肛門檢查,會有輕微的不適感,不過不用擔心。
骨盆內測量是有一條徑線可以測的,那么骨盆內測量徑線正常值有多少呢?
坐骨棘間徑:測量方法是一手食指、中指放入陰道內,分別觸及兩側坐骨棘,估計其間距離。即測量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約為10cm。
坐骨切跡寬度:代表中骨盆后矢狀徑,其寬度為坐骨棘與骶骨下部間的距離,即骶棘韌帶寬度。將陰道內的示指置于韌帶上移動。能容納3橫指(5.5~5.6cm)為正常,否則屬中指骨盆狹窄。
骶恥內徑(又稱對角徑):為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應大于12cm。此數值減去1.5-2cm,即為真結合徑長度。
骨盆內測量對角徑測量有一定方法,那么骨盆內測量對角徑的重要標志是什么呢?
骨盆內測量對角徑的重要標志是對角徑,通常對角徑正常值為12.5~13cm。對角徑為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此值減去1.5~2cm,即為真骨盆入口前后徑的長度,又稱真結合徑,其正常值約11cm。
注意骨盆如果出口過小,寶寶雖然能夠進行銜接、內旋轉、俯曲等一系列分娩過程,但到達骨盆底部后,頭部無法順利出來,會導致宮縮加劇,孕媽媽會疼痛難忍,胎頭受壓變形,不僅不能正常分娩,時間過長還會導致寶寶顱內出血,胎兒窘迫等危險,孕媽媽會因頻繁宮縮發生先兆子宮破裂,嚴重影響母子安全。
相關知識點
什么是骨盆測量 | 骨盆測量多少錢 | 骨盆大小與分娩方式 | 骨盆測量結果分析 | 骨盆測量正常值 | 骨盆測量方法 | 什么時候骨盆測量 | 為什么做骨盆測量 | 骨盆測量 | 骨盆測量疼嗎 | 骨盆測量怎么測 | 骨盆測量的正常值 | 骨盆大小怎么測量 | 骨盆外測量 | 如何測量骨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