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它對人體能起到防治感冒,保肝護肝,防治缺鐵性貧血的作用。而據專家介紹,維生素C不僅對人類有重要的作用,對植物同樣有作用,維生素c對植物的作用是什么?
維生素c對植物的作用
維生素C是呈無色無臭的片狀晶體,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機溶劑。在酸性環境中穩定,遇空氣中氧、熱、光、堿性物質,特別是由氧化酶及痕量銅、鐵等金屬離子存在時,可促進其氧化破壞。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較多,故蔬菜儲存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流失。但在某些果實中含有的生物類黃酮,能保護其穩定性。
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幫助植物抵抗干旱、臭氧和紫外線。維生素C保護植物免受光合作用中有害副作用的侵害。
維生素C能抗壞血病,故又稱抗壞血酸。是廣泛存在于新鮮水果蔬菜及許多生物中的一種重要的維生素,作為一種高活性物質,它參與許多新陳代謝過程。近幾年來在植物衰老和逆境等自由基傷害理論的研究中,維生素C作為生物體內對自由基傷害產生的相應保護系統成員之一,更引起了人們的研究興趣。因此對其含量的測定,可作為抗衰老及抗逆境的重要生理指標,同時對鑒別果樹品質優劣、選育良種都具有重要意義。
補充維生素的九大誤區
誤區一:一般的孩子不需要補充維生素?
從理論上說,如果能遵照平衡膳食的原則,合理調配食物,那么就無需在膳食之外再補充維生素。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合理膳食還是有很多困難的,何況人們的膳食往往還會受到食物的市場供應、食品的加工烹調、個人的飲食習慣以及人體的健康狀況等因素影響。
因此機體很容易就會缺乏某種維生素。特別是日常膳食中維生素D的含量很少,0-2歲的寶寶比較需要。所以寶寶從出生以后15天起,就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一直要吃到滿2周歲。
誤區二:空腹吃維生素最合適?
由于維生素的分子小、吸收快,如果在空腹時吃,其血液濃度升高很快,水溶性維生素便很容易經過腎臟從小便中排出。所以,選擇餐后服用水溶性維生素,不僅不會影響其吸收率,還可以避免從體內流失。
誤區三:凡是水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只有柑橘類水果如檸檬、橙、橘、柑橘、山楂、鮮棗、柚子和草莓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平時常吃的蘋果、梨、香蕉、桃、西瓜所含的維生素C并不多,每100克中大多在10毫克以下,遠低于苜蓿(102)、薺菜(68)、辣椒(50)等蔬菜中的維生素C含量。
誤區四:經常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就不會缺少維生素?
新鮮的柑橘類水果和有色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一定數量的β-胡羅卜素,后者在體內可以轉變成維生素A。但是蔬菜和水果中缺少其他種類的維生素,因此單吃蔬菜和水果是遠遠不夠的。要注意讓寶寶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和營養品,才能保證維生素的全面吸收。
誤區五:不肯吃蔬菜,多吃一些水果就行了?
蔬菜含有較多的不溶性膳食纖維(如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成分,如蔥里的辣椒素、姜里的姜油酮、大蒜里的蒜素、蘿卜里的淀粉酶等等,水果則含有較多的果糖、有機酸以及可溶性纖維如果膠等,所以水果和蔬菜不能相互代替。
誤區六:可以用果汁來代替新鮮水果?
果汁飲用方便、口味誘人而且久藏不壞,所以很受歡迎,但其所含的營養素與新鮮水果相比則相去甚遠。因為果汁中只有少部分真正來自于天然水果,其余大部分是由糖分、香精和色素所組成的,即使添加了少量的維生素C,也因為溶解在水里而極易被氧化破壞,因此果汁不能代替新鮮水果。
誤區七:大劑量的維生素C可以代替多種維生素么?
每種維生素的功能各不相同。
誤區八:多吃維生素C會促進癌癥的發生么?
確實有人在細胞培養中發現過量的維生素C有引起染色體畸變的可能,但是所需要的濃度很大(體內完全達不到這個水平),同時也有結果完全相反的報道。至于人體試驗,迄今只有維生素C能夠抑制亞硝胺(一種具有強烈致癌性的物質)的合成、從而發揮抗癌作用的報道,迄今還沒有足夠的依據表明維生素C有致癌性。
誤區九:常吃維生素C會引起腎結石?
維生素C可以在體內轉變成草酸,因此有人推測多吃維生素C有引起腎結石的可能。但是大量的人體試驗(有的試驗者每天維生素C攝入量高達5000毫克)發現,大量吃維生素C僅僅可使每天的尿中增加6~13毫克的草酸排泄量,并無增加腎結石發生率的報道。這是因為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的維生素,一旦攝入過多,將會很快從小便中排出,體內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