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月經不調
產后多久會來月經正常
來月經是女性的專利,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月經就出現一定的問題,比如說推遲等等,在產后一般都是女性等待月經來臨,那么產后多久來月經正常呢?
一般情況下,惡露一般會持續4~6周,其中鮮紅色的惡露大約會持續3~4天,隨后淡紅色的惡露會持續10天左右,最后白色的惡露大概會持續2~4周。還是那句話,由于每個人情況不同,超出這個時間范疇的也是有的。而月經就比較短了,一般為2~8天。
女性在產后的月經恢復是一個自然的生理現象。因卵巢恢復的時間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滿月后即來月經,晚的要到寶寶1歲后才恢復。不過這些都是正常的哦,來月經時也可以繼續哺乳的哦。一般有的在產后一兩個月就會來月經的,但是這種情況也不一定,你可以在42天的時候去醫院檢查一下。
產后月經不干凈
女性生產過后一般來說會有一些惡露排出子宮,所以產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會有月經出現,但是,有些女性產后月經不干凈是什么情況呢?
產后來月經一直不干凈這個可能是月經不調引起的。產后如果一直出現這種情況,不干凈的話,就得要到醫院去檢查一下,看是不是有炎癥了。平時飲食得多注意一下,不要吃生冷寒涼酸辣的食物。或者你可以吃點烏雞白鳳丸,也是可以調理月經。
女性在產后由于分娩的過程中使子宮受到傷害,因此會排出大量的月經和大量的污血,加上身體勞累就會容易導致產后月經一直不干凈的情況,長期這樣會對女性身體和子宮造成很大的影響和健康的危害,可以通過服用藥物進行調理和治療,同時也要適當的做檢查,觀察經血量。
月經先期的原因
月經先期是和女性體內的分泌系統紊亂相關,主要有卵巢激素、垂體促卵泡激素、雌激素、黃體生成激素等。月經是由于卵巢激素周期性變化引起子宮內膜周期性的脫落而導致的陰道出血。
青春期后卵巢在下丘腦一垂體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漸發育。在垂體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漸生長,發育成熟,并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呈增殖期變化。在黃體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后卵泡形成黃體,黃體細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進一步增殖,并由于其腺體上皮細胞分泌而呈現分泌期變化。若卵子未受精,黃體即開始萎縮,一般黃體的壽命平均為14天。黃體萎縮后,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支持而萎縮,且由于缺血壞死而脫落,于是出現陰道出血,即通常所說的月經來潮。
中醫認為,月經先期主要是由氣虛和血熱引起的。因為氣有攝血功能,氣虛則不能攝血,沖任二脈失去調節和固攝功能;血得熱則妄行,故血熱可使經血運行紊亂而妄行,均可致月經提前。引起氣虛和血熱的病因有以下兩種情況:
1、氣虛:由于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或思慮過極,均可損傷脾氣,而使脾虛氣弱,沖任不固,無力統攝經血,以致月經提前而行。
2、血熱:如素體陽熱偏盛域過食辛辣助陽之品,可使熱伏于沖任,迫血妄行而致月經提前而行,此屬實熱所致。如經常急躁郁怒可以傷肝,使肝火妄動,影響血海和沖任對月經的調節功能而致月經先期,也屬實熱。如素體陰虛內熱,或久病陰虧,或因失血后傷陰,均可使陰虛生內熱,熱擾沖任,而致月經先期。
月經后期的原因
月經后期的原因是什么呢?西醫學的解釋是,月經稀發主要是因為卵巢的排卵功能障礙,與雌激素、孕激素失調有關。中醫上的解釋是寒、血虛、氣滯而導致的,具體為:
一、西醫原因:
1、內分泌功能失調: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功能早衰也會導致月經推遲。
2、慢性病:一些常見的慢性肝炎、肺結核、腫瘤、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慢性疾病,常常因營養缺乏也會導致月經延后。
3、手術創傷:宮腔手術、人流手術等引起宮頸粘連而致經血瘀留,從而使月經延后。
4、精神原因:精神過度緊張,悲憤、憂傷、氣惱、失戀、興奮等異常情緒,往往會導致月經推遲。這種情況往往會乳房脹疼、心煩意亂、郁悶不舒,一般不需要治療,但有時月經一直推遲,可以服用中藥進行辨證調理。
5、過度減肥:過度減肥使體內脂肪含量過低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許多女性為了控制體重,服用一些減肥藥物或者過度節食,從而導致月經推遲。這種情況如果時間短暫可以自然恢復正常的月經周期,但對于時間較長者,往往需要進行藥物調理才可恢復正常的月經周期。
二、中醫原因:
1、血寒有實寒和虛寒之分。
實寒:經期、產后感受寒邪,或過食生冷食物,寒邪客于胞宮,血為寒凝,沖任受阻,而致月經后期。
虛寒: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陽虛則寒,寒從內生,寒則血凝,故經期錯后。
2、血虛: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后氣虛血少,或產乳過多,耗傷津血,或思慮傷脾,生化不足,沖任虧虛,血海不足,而月經后期。
3、氣滯: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氣滯則血行不暢,沖任受阻,因而經期延后。
經間期出血的原因
西醫認為,發生排卵期出血,即經間期出血,是由于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卵后,雌激素水平急驟下降明顯,不能維持子宮內膜生長,引起子宮內膜表層局部潰破、脫落,從而發生突破性少量出血,隨著卵巢黃體的形成,分泌出足量的雌、孕激素,使潰破的子宮內膜表層迅速修復而出血停止,或者可能當排卵期,成熟的卵泡分泌較多的雌激素,導致子宮內膜充血引起紅細胞漏出;也可能于輸卵管傘部攝卵時,將含血的卵泡液經輸卵管逆蠕動送至子宮腔再由子宮頸經陰道流出。
根據中醫對經間期出血的病理分析,從臨床的觀察中發現腎陰虛,陰精欠實,轉化不太順利,這就是經間期出血會發生的主要原因,尚能適應月經周期后移的滋長要求,但畢竟有所不足,故滋長的過程比起正常情況有所變慢,而經間期的邪氣也能觸動子宮血海,或者子宮血海的固藏本來就虛弱,受此擾動,影響固攝,導致出血;也有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導致出血增多,而發生經間期出血。
常見的分型有腎陰虛、脾氣虛、濕熱和血瘀,我們來看看不同原因引起的經間期出血,發病機理是怎樣的:
1、腎陰虛
素體陰虛,房勞多產,腎中精血虧損,陰虛內熱,熱伏沖任,于細組之時,陽氣內動,陽氣乘陰,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陽氣外泄,陰陽又趨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2、脾氣虛
憂思勞倦,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脾氣虛弱,沖任不固,于綱組之時,陽氣內動,但陽氣不足,血失統攝,故而出血;陰隨血泄,陰陽又趨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3、濕熱
外感濕熱之邪,或情志所傷,肝郁犯脾,水濕內生,濕熱互結,蘊于沖任,于綱組之時,陽氣內動,引起濕熱,迫血妄行,遂致出血;濕熱隨經血外泄,沖任復寧,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4、血瘀
經期產后,余血內留,離經之血內蓄為瘀,或情志內傷,氣郁血結,久而成瘀,瘀阻沖任,于綱縊之時,陽氣內動,引動瘀血,血不循經,遂致出血;瘀隨血泄,沖任暫寧,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產后痛經
產后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原發性痛經是指從有月經開始就發生的腹痛,繼發性痛經則是指行經數年或十幾年才出現的經期腹痛,兩種痛經的原因有所不同。
原發性痛經的原因為子宮口狹小、子宮發育不良或經血中帶有大片的子宮內膜,后一種情況叫做膜樣痛經。有時經血中含有血塊,也能引起小肚子痛。
繼發性痛經的原因,多數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近年來發現,子宮內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時,也能引起痛經。因此,需要通過檢查,確定痛經發生的原因之后,針對原因進行治療。
另外,產后痛經也可能與剖腹產后宮縮劇烈有關,但是這種情況一般持續的時間都不長,產后痛經發生最主要的還是以子宮受寒,下血不暢為主。
產后閉經的原因
產婦恢復月經的時間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滿月后即來月經,晚的要到寶寶1歲后才恢復。而出現生理異常的情況下,有的女性遲遲不能恢復月經。女性產后閉經的原因很多,血虛、腎氣虛、脾虛、氣滯血淤等等原因都可以造成產后閉經的出現。產后閉經需要引起重視,這種問題的產生可能和產后大出血感染有關系,也可能和長期哺乳有關系,還可能還產后女性體內激素的分泌也有關系。
西醫認為產后閉經和內分泌系統紊亂,分泌的雌激素嚴重不足有關,所以影響到卵泡的發育和子宮內膜的規律性變化,出現不排卵和月經停止的現象。而中醫治療產后閉經講究辯證治療,不同的癥狀表現治療原則也不同,因此,需要觀察產后閉經的癥狀,以尋求正確有效的療法。
在分娩前,孕婦體內的泌乳激素濃度雖然高,但是由于受到雌激素的影響,泌乳激素無法表現其作用。在胎盤娩出之后,泌乳激素的作用因體內雌激素濃度驟減而加強。一般而言,泌乳激素在生產兩周后才會回復到孕前狀態。但是在哺乳產婦體內,泌乳激素不但維持在高于孕前的狀態,而且還因受到寶寶吸吮的反應而增加。哺乳性無月經的低雌激素甚至可維持180天之久。因此只要一直有哺乳,那么月經應該不會太早來。當然,不同人的差異性也很大。另外,部分產婦由于哺乳時間過長,結果導致子宮內膜萎縮性閉經。
另一種主要的閉經情況,產生在產后大出血伴休克、嚴重的產后感染或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產婦身上。這些癥狀可導致閉經,即所謂的漢氏綜合征,此癥還可累及甲狀腺的分泌功能,出現如消瘦、消化不良、畏寒、乏力、性器官萎縮、基礎代謝低及毛發脫落等癥狀。
而不同的原因會導致不同的癥狀,因此需要細心注意有什么癥狀,及時求醫解決。
相關詞條714
產后結扎 | 產后上環 | 月子餐 | 坐月子注意事項 | 剖腹產后注意事項 | 產婦食譜大全 | 產婦吃什么下奶 | 哺乳期不能吃的東西 | 坐月子可以吃什么水果 | 產后多久會來月經 | 產后避孕 | 緊急避孕藥 | 剖腹產后多久可以同房 | 生完孩子多久可以同房 | 產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