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常常在集體內如幼兒園、小學等大規模暴發。為有效治療手足口病,家長首先需要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腸道病毒。CoxA組的16、4、5、7、9、10 型,CoxB組的2、5、13 型,以及EV 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最常見為Cox Al6及EV 71型,有的報導埃可病毒及CoxB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沒獲得到進一步證實。
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柯薩奇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內的整個消化道,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料、水果等經口進入體內,并在腸道增殖。
不僅學齡前兒童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成人也有可能得病。手足口病易復發,這是因為手足口病感染痊愈后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是由于環境衛生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引起,大部分患兒病情較輕,易治愈。發病時患兒手、足、口部位會有皰疹,有些患兒會出現病毒性咽峽炎,重癥患兒可出現肺水腫、腦炎等。少數患者會出現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和肺水腫等并發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由于手足口病多發于春季,傳染性強危害大,因此家長在明確病因后,應積極做好預防工作,避免孩子感染病毒。
手足口病由病毒感染引起,潛伏期一般3天至一周左右。患兒感染手足口病后,在發病初期會出現發熱、咳嗽、流涕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隨著病情發展,患兒的手、足及口腔會出現皰疹,皰疹發癢發疼;由于口腔患處疼痛,患兒食欲下降,精神不振。
發病初期:患兒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有的孩子可能有惡心、嘔吐等癥狀。此后,患兒的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隨著病情發展,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干燥、脫屑、脫落。另外,患兒的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較堅硬的淡紅色丘疹或者皰疹。同時,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齒齦上也有散在的水皰,但口腔里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
手足口病沒有明顯的前驅癥狀,多數患兒屬突然起病。本病主要侵犯患兒手、足、口、臀四個部位,臨床上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征。手足口病皰疹患處若破裂,細菌容易從傷處入侵,造成感染,很有可能會損壞神經從而影響到患病部位的靈活運用。
手足口病病情嚴重的話,患兒會出現高燒現象,甚至出現肺水腫、腦炎、心肌炎等。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手足口病癥狀,如手、足和口腔起皰疹等,就要馬上帶孩子就醫治療。臨床上根據不同患兒的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普通病例:患兒手、足、口、臀部出現皮疹,偶有發熱。
對癥治療:發熱等癥狀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注意隔離患兒,避免交叉感染。讓患兒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重癥病例:患兒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精神差、嗜睡、易驚;肢體抖動、肌肉痙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遲緩性麻痹;驚厥等。患兒呼吸系統出現障礙。
對癥治療:
1、神經系統受累治療
控制顱內高壓:限制入量,積極給予甘露醇降顱壓治療,0.5-1.0g/kg.次,每4-8小時一次,20-30分鐘快速靜脈注射。根據病情調整給藥間隔時間及劑量,必要時加用呋塞米。
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考劑量為甲基潑尼松龍1mg-2mg/kg.d;氫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 /kg.d,病情穩定后,盡早減量或停用。
酌情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g/kg,分2-5天給予。
注意為患兒降溫、鎮靜、止驚。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監護。
2、呼吸、循環衰竭治療
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可給患兒吸氧。確保兩條靜脈通道通暢,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
患兒出現呼吸功能障礙時,及時氣管插管使用正壓機械通氣,建議呼吸機初調參數:吸入氧濃度80%-100%,PIP 20-30cmH2O,f 20-40次/分,潮氣量 6-8ml/kg左右。適當給予鎮靜、鎮痛。如有肺水腫、肺出血表現,應增加PEEP,不宜進行頻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壓力的護理操作。
在維持血壓穩定的情況下,限制液體入量(有條件者根據中心靜脈壓、心功能、有創動脈壓監測調整液量)。患兒頭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導尿管。
藥物應用:根據血壓、循環的變化可選用米力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藥物;酌情應用利尿藥物治療。
此外,在治療時還需要保護患兒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監測血糖變化,嚴重高血壓時可應用胰島素。抑制胃酸分泌,可應用胃粘膜保護劑及抑酸劑等。在患兒繼發感染時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在中醫治療方面,中醫認為手足口病是由于外感濕熱引起。中醫治療手足口病,在患兒發病初期一般多采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病中期一般以清熱解毒為主,常用的藥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六一散等;在發病的后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癥,可以再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
提醒家長注意,盡量在手足口病發病初期予以治療,才能讓患兒康復得快且好。若病情拖延則會加大治療難度,給患兒的身體也會造成嚴重傷害。
手足口病患兒起病后,由于口腔皰疹,一般難以進食。隨著病情發展,患兒會表現出咳嗽、發燒等癥狀。為了讓患兒更快康復,家長需根據孩子病情發展,合理安排飲食。
第一階段:病初。患兒口腔起皰疹,疼痛不愿進食。
飲食要點:此階段應以牛奶、豆漿、米湯、蛋花湯等流質食物為主,減少食物對口腔的刺激,讓患兒少食多餐,維持基本的營養需要。為了進食時減少嘴疼,食物要不燙、不涼,味道要不咸、不酸。家長可以準備好流食后,用大一點的吸管讓患兒吸食,能減少食物與口腔的接觸,減輕患兒痛感。
第二階段:發燒。患兒嘴疼減輕,但出現發燒癥狀,慢慢退燒。
飲食要點:此階段飲食應以泥糊狀食物為主。可以給患兒進食牛奶香蕉糊。牛奶能提供優質蛋白質,香蕉易制成糊狀,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和果膠,能提供熱能、維生素,且潤腸通便。此外,還可以給孩子吃米糊、稀飯等。
第三階段:恢復期。此時患兒燒退,皰疹干燥并開始脫落。
飲食要點:少食多餐,營養要高。此時不用給患兒吃流食了,可在雞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讓患兒進食。大約十天左右恢復正常飲食。不能讓患兒只吃素而不攝入富含蛋白質的營養品,這樣不利于患兒產生抗體,對康復無益。
手足口病患兒最好不要進食冰冷、辛辣、酸咸和刺激性的食物,魚腥發物也不要多吃,以免加重皰疹。家長在烹飪食物時要少放調味料,清淡為好。手足口病患兒可進食水果,但由于患兒進食不便,家長最好將水果制作成果汁讓患兒喝,讓患兒開胃的同時還能補充營養。
患兒出現手足口病癥狀后,家長需要馬上帶孩子到醫院治療。在治療前,需要通過給孩子做一些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明確病情。
1、實驗室檢查
病原學檢查:特異性EV71核酸陽性或分離到EV71病毒。
末梢血白細胞:一般病例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大多正常。重癥病例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
血清學檢查:特異性EV71抗體檢測陽性。以補體試驗結合最為敏感,起病后10~20天可獲得陽性結果。
血生化檢查:部分病例可有輕度ALT、AST、CK-MB升高,重癥病例血糖可升高。
腦脊液檢查: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細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細胞可多于單核細胞),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有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時,腦脊液細胞數可增多,蛋白升高。
在臨床診斷基礎上,EV71核酸檢測陽性、分離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體檢測陽性,EV71IgG抗體4倍以上增高或由陰性轉為陽性,可確診。
2、物理學檢查
胸片:可表現為雙肺紋理增多,網格狀、點片狀、大片狀陰影,部分病例以單側為著,快速進展為雙側大片陰影。
心電圖:無特異性改變。可見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ST-T改變。
腦電圖: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彌漫性慢波,少數可出現棘(尖)慢波。
磁共振:以腦干、脊髓灰質損害為主。
建議家長帶孩子到正規醫院進行手足口病的檢查。明確病情后,需要將患兒隔離,并咨詢醫生意見,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和護理方法。
手足口病主要通過食物、飛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發病急危害大,因此做好預防工作十分重要。為了預防本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家長應督促孩子注意飲食衛生,養成勤洗手勤清潔的好習慣,不吃不潔凈的食物,避免病從口入;
2、督促孩子積極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可以多帶孩子到室外跑動、打球、游泳等,不要讓孩子整天窩在室內。
3、積極調理孩子脾胃,若孩子出現食積、便秘等癥狀,家長應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治療。
4、要安排好孩子的飲食,加強營養,讓孩子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曬,防止孩子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5、避免孩子和手足口病患兒接觸,在本病高發季節要避免帶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孩子出門后回家應馬上清潔身體,消除病菌。
6、若家中已有患兒,為了避免其它孩子受感染,家長需要將患兒接觸過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此外,由于手足口病常在托幼機構、小學等兒童聚集的地方大規模暴發,因此這些機構應采取措施預防疾病發生:
1、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采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2、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患兒,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3、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有孩子疑似患病,應及時通報并隔離治療。
4、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在疾病大規模暴發的季節,家長應配合學校和醫院等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措施,避免孩子感染疾病。
相關知識點
新生兒吐奶護理要點 | 新生兒吐奶癥狀 | 寶寶受涼吐奶護理要點 | 寶寶受涼吐奶癥狀 | 嬰兒大便次數護理要點 | 嬰兒安撫奶嘴選用要點 | 春捂秋凍護理作用 | 嬰兒頭部按摩手法護理作用 | 嬰兒曬太陽正確做法 | 嬰兒不大便原因 | 寶寶皮膚過敏癥狀 | 嬰兒大便次數正常情況 | 母乳性腹瀉護理要點 | 春捂秋凍護理步驟 | 嬰兒理發的護理步驟 | 尿布疹的護理步驟 | 新生兒大便顏色注意事項 | 嬰兒溢奶注意事項 | 新生兒大便顏色護理要點 | 嬰兒理發的正確做法 | 臀部護理正確做法 | 月經不調的原因 | 宮外孕 | 葡萄胎 | 寶寶長痱子的護理步驟 | 寶寶長痱子的癥狀 | 寶寶長痱子注意事項 | 寶寶長痱子護理要點 | 嬰兒吹空調護理作用 | 新生兒吐奶注意事項 | 寶寶大便干燥注意事項 | 寶寶大便干燥護理要點 | 寶寶大便干燥原因 | 新生兒便秘注意事項 | 新生兒便秘護理要點 | 新生兒便秘癥狀 | 嬰兒撫觸注意事項 | 寶寶大便綠色護理要點 | 嬰兒撫觸護理要點 | 嬰兒撫觸護理步驟 | 嬰兒曬太陽護理步驟 | 嬰兒曬太陽注意事項 | 嬰兒曬太陽護理要點 | 寶寶大便綠色注意事項 | 嬰兒大便次數注意事項 | 給新生兒洗澡的正確做法 | 尿布疹的護理要點 | 寶寶皮膚干燥的注意事項 | 寶寶皮膚干燥的護理要點 | 寶寶皮膚干燥的護理步驟 | 嬰兒頭部按摩手法注意事項 | 換尿布的正確做法 | 新生兒大便顏色喂養要點 | 嬰兒溢奶護理要點 | 新生兒大便次數注意事項 | 新生兒大便次數護理要點 | 新生兒大便次數喂養要點 | 嬰兒大便顏色注意事項 | 嬰兒頭部按摩手法護理要點 | 嬰兒頭部按摩手法護理步驟 | 嬰兒大便顏色護理要點 | 胎毒注意事項 | 嬰兒不大便注意事項 | 換尿布的護理步驟 | 新生兒洗澡注意事項 | 新生兒洗澡的護理步驟 | 春捂秋凍護理要點 | 嬰兒理發護理要點 | 尿布疹注意事項 | 寶寶吃奶睡覺護理要點 | 寶寶吃奶睡覺注意事項
相關文章
相關網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