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是孩子接觸的第一本書,這類書里不僅有文字,還有最吸引孩子眼球的圖畫等等。繪本比較會利用一些淺顯的故事來告訴孩子一些道理,還會帶來視覺沖擊,這與一般的故事書不同。家長該如何陪孩子看繪本?做好三個方面:發現、思考、表達。

如何陪孩子看繪本
繪本中圖文結合的關系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那么如何陪孩子看繪本?繪本的閱讀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自主閱讀,也有親子閱讀,還有集體閱讀。自主閱讀和親子閱讀較為常見,進行親子閱讀時家長要做好引導工作。

1、發現
(1)封面。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時首先要從封面看起,讓孩子通過封面的圖畫和文字來猜猜內容,這樣能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封面上有兩只大小不一的兔子,小兔子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仿佛在說話,可以讓孩子猜猜他們在做什么。
(2)環襯。環襯是封面與書蕊之間的襯低,它并不只是裝飾圖案,很多時候它與正文故事息息相關,有時也會提升主題。
(3)扉頁。扉頁就是環襯之后、書芯之前的一頁,這個頁面會寫有書名以及作者的名字,從這一頁可以告訴孩子誰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時還會講故事。
(4)正文。孩子的思維與大人的不一樣,他們總能發現正文內隱藏的神秘內容,也總能講故事讀出意想不到的意思,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不同感受,要積極鼓勵孩子邊發現邊猜想故事,鼓勵他們融入故事中去。
(5)封底。讀完正文的內容,合上書本并不意味著繪本就已經看完了,有時候封底會有故事的延續,并且與封面相呼應,所以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在合上書本后認真看封底的內容,或許能讓孩子繼續發揮想象力。
2、思考
在閱讀完繪本之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再現情節,讓他們說出自己看完這本書的感受,以及對故事中感興趣的人物的理解,從而逐漸引導他們聯想到自己的行為習慣或者周邊的生活環境。
3、表達
閱讀繪本,能給孩子創造表達的舞臺。繪本不僅能讓孩子學習語言,還能讓孩子豐富自己的表達。比如讓孩子重述看過的故事,進行講故事演故事或者是續編故事,又或者是讓孩子改一改結局或者是情節,這些都能激發出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力。
繪本閱讀的意義
繪本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它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它出現于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中期開始充分發展,是新時代出現的、由傳統的高品位的文學和藝術交織出的一種新樣式。繪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但正因為少,對作者的要求更高:它必須精練,用簡短的文字構筑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必須風趣活潑,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習慣。因此,繪本的作者往往對文字仔細推敲,再三錘煉。更值得一說的是圖,繪本利用圖講故事的方式,把原本屬于高雅層次、僅供少數人欣賞的繪畫藝術帶到了大眾面前,尤其是孩子們的面前。這些圖都是插畫家們精心手繪,講究繪畫的技法和風格,講究圖的精美和細節,是一種獨創性的藝術。可以說,好的繪本中每一頁圖畫都堪稱藝術精品。繪本中要讀的絕不僅僅是文字,而是要從圖畫中讀出故事,進而欣賞繪畫。當然,繪本不能立竿見影地實現我們對孩子的所有期望,但繪本中高質量的圖與文,對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造力,還有情感發育等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專家一致認為:繪本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形式。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孩子認知圖形的能力從很小就開始慢慢養成。雖然那時的孩子不識字,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能力,如果這時候家長能有意識地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營造溫馨的環境,給他們讀文字,和他們一起看圖講故事。那孩子們從剛開始接觸到的就是高水準的圖與文,他們將在聽故事中品味繪畫藝術,將在欣賞圖畫中認識文字、理解文學。比起那些一閃而過、只帶來一時快感的快餐文化,欣賞繪本無疑是一種讓眼睛享受、讓心靈愉悅、讓精神提升的美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