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虛的癥狀
收藏脾氣虛在氣虛證基礎上,以運化功能減退為突出是本證的特點。表現為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倦怠無力,少氣懶言,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瀉。
脾氣下陷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或氣虛下陷”,是脾氣虛的進一步發展。表現除上述氣虛癥狀外,尚有氣陷癥狀。脘腹重墜作脹,食后益甚,小腹墜脹,便意頻數,經久大便溏瀉,肛門重墜,甚則脫肛,子宮脫垂,小便混濁如米泔等均是中氣虛甚不能固攝而下陷的表現。
脾不統血。脾不統血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在脾氣虛的基礎上兼見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齒衄,鼻衄等出血癥狀。脾不統血”與氣不攝血”本無嚴格劃分,二證表現基本相同。若從理論上說,氣不攝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氣不攝血所致,其所指范圍較廣;而脾不統血主要是指脾氣虛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現為便血與崩漏,可以認為脾不統血是氣不攝血的一部分。
脾陽虛脾陽虛,往往胃陽也虛,故亦稱脾胃虛寒證。本證是脾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在脾氣虛的基礎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帶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寒象。脾陽虛=脾氣虛+里寒。
寒濕困脾。本證是指寒濕內盛,困阻脾陽所表現的證候。濕邪困脾有寒象者屬之,表現為脘腹痞悶脹痛,口粘乏味,不思飲食,泛惡欲吐,腹痛溏瀉,頭身困重,面色黃晦,婦女可見帶下綿綿,舌淡苔白膩,脈濡緩。寒濕困脾與脾陽虛都有脾失健運、寒象及濕阻表現,但前者是寒濕外侵,濕為因,中陽受阻,病程短,屬實證;后者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濕為果,病程長,屬虛證或本虛標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