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癬的癥狀
收藏腳癬俗名香港腳”,又叫腳氣,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見皮膚病。腳癬是一種接觸傳染病,常因共用面盆、腳盆、腳巾、手巾、拖鞋及澡盆而迅速傳播。癥狀為腳趾間起水皰、脫皮或皮膚發白濕軟,也可出現糜爛或皮膚增厚、粗糙、開裂,并可蔓延至腳底及腳首邊緣,劇癢,必須抓破為止。故常伴局部化膿、紅腫、疼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窩組織炎等繼發感染。由于用手抓癢處,常傳染至手而發生手癬(鵝掌風)。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長,則成甲癬(灰指甲)。真菌喜愛潮濕溫暖的環境,夏季天熱多汗,穿膠鞋、尼龍襪者更是為真菌提供了溫床;冬季病情多好轉,表現為皮膚開裂。
本病多發于中、青年人,兒童少見,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衛生狀況和體質的差異,其臨床表現也各異。常見有以下四種類型:
1、汗皰型 初發為多數散在厚型小水皰,破裂后形成環狀鱗屑,亦可形成多環狀鱗屑,可逐漸擴延成片,皮膚逐漸增厚,自覺瘙癢。
2、趾間型 好發于第3、4或4、5趾間,表現為少量鱗屑,自覺奇癢。病人常不自覺的搔抓,有時鱗屑不顯著,僅感瘙癢,稱為無癥狀型,但常為帶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爛,濕潤有滲液。
3、鱗屑角化型 表現為足跖、足跟及足側緣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紅色鱗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顯,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冬季癥狀較重,易致皸裂。夏季常可出現少數丘疹或小皰。病程慢性,時久皮膚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紅色毛癬菌引起,病情頑固,難以治愈。
4、濕潤糜爛型 此型多繼發于趾間型或汗皰型,多由過度搔抓,常繼發細菌感染,局部炎性明顯,浸漬糜爛,有明顯滲出,自覺癢痛,夏季多見。
根據臨床表現并結合實驗室查菌檢查,足癬的診斷并不難。